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理解观、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思想为我们解读对话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对话教学,具有民主性、创生性、共享性等特征,在促进教学主体双方的共同成长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理解分为理解自我、理解传统、理解语言和文本、理解他者四个方面,本文拟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来看待跨文化传播中的理解现象,分析跨文化传播的重重理解障碍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探究“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理解的哲学研究大多是纯粹的哲学思辨,很难体现理解所具有的客观性,不过也有哲学家把"理解"直觉上等同于"知道A的意义",或把理解归于"知道怎样",试图用知道的客观性来描述理解的客观性.理解可以用知道这样来表述:主体理解一个命题当且仅当主体知道这个命题真或知道这个命题假.把此命题形式化后作为特征公理纳入描述知识的S5系统,建立描述理解的认知系统U,用关系语义和典范模型方法证明此系统具有完全性与可靠性,能够逻辑地刻画理解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语言的理解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的过程.介绍了影响自然语言理解的诸因素及其作用,阐释了非语言因素参与语言理解过程两种可能的方式.介绍了具有模块性的系统的本质特征,讨论了模块理论及其对语言理解,特别是对句子加工过程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结果证明了句子句法加工过程的模块性,指出今后句子理解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现代诠释学的主体性特征及其人学语义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诠释学认为,无论从认识论上抑或从存在论上来看,对理解的界定,都内在地蕴涵着特定的人学语义,都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现代哲学的主体性特征.作为对自我的积极筹划,文本理解具有主体性,它是人对未来各种可能性的善的选择和自觉运用,并使之不断从当下的可能性向着未来推进.一个文本有否及有何意义完全取决于理解者对它的意义期待,而它在何种层次上的哪些意义又能在何种方式上得以实现,则完全取决于理解者对它的实践筹划.任何具有主体性的理解的目的都在于把人生语义从遮蔽状态中阐释出来,实现对人的生存本质还原和对人的生命意识解蔽.可见,文本理解是人对存在的领会和本质的把握,是实现自己并超越自己的特殊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6.
霍布斯对自由的论述不仅对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他的政治理论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政治理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重建霍布斯对自由的理解,试图揭示他的自由理论在当代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和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从语篇连接词入手,提出利用语篇连接词的习得和语用认知来建立和激活学生的篇章结构图式.通过实验,调查连接词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及在短文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协方差方式以确定学生对连接词的习得和认知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结果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后理解相同语篇时,其表现具有显著差异;同时,在听力理解中对学生篇章结构图式的认知与识别的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英语篇章结构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英语专业四级(TEM-4)阅读理解部分的理论效度和项目区分度.结果表明,TEM-4阅读理解部分具有比较理想的理论效度,但其项目区分度应进一步提高.本研究对新版考试大纲取消快速阅读部分的举措也提了供一定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9.
修辞结构理论(RST)对文本关系及其结构分析以及连贯的解释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可以增进我们对文本机制的深入理解.其关系定义和理论框架还可广泛用于话语分析各个领域,促进文本生成、阅读、理解、记忆和二外习得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英语阅读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从字面上理解的短语或句子.这些难以理解的短语或句子就是所谓的文化词语(culture-loaded words or expressions),亦可称作习语(idioms).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都具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等.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文章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揭示习语的文化特色以及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并试图用归化和异化法对习语翻译进行阐释,提出英汉习语翻译和理解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