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海合会国家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区,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与海合会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中海FTA建设的主要障碍。2001~2013年,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双边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5倍,中国成为海合会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沙特、阿联酋是中国在中东地区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贸易伙伴。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直接投资增长快,但规模较小,海合会对中国的投资集中于石化和金融领域,海合会国家是中国对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场。中国与海合会已经举行了五轮FTA谈判,中国应抓住此次国际油价暴跌的机会,加大从海合会进口原油的力度和规模,加快建设石油战略储备,借助建立中海自贸区消除石油贸易的"亚洲升水"问题,推动我国与海合会国家的"1+2+3"经贸合作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成为海合会对外关系的两大目标,是其制定对外政策的隐性逻辑。30多年来海合会的对外关系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即当国际和地区环境恶化时,成员国倾向于用一个声音说话,并在安全领域形成密切合作、构筑"安全共同体";当外部局势趋于缓和时,海合会则朝着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迈进,发展问题上升为地区合作的重要议题,构筑"经济共同体"成为成员国努力方向。在海合会区域安全和经济整合过程中,当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趋同时,其对外政策往往产生较好效果,反之则效率低下,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10年底以来的中东剧变就是例证。中国应把握好海合会对外关系演变的基本逻辑,在政治安全与经贸发展两大领域提升与海合会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3.
海合会与欧盟有关建立自贸区的谈判已经持续了20多年。2008年欧盟在与海合会签署自贸区协议的最后一刻突然反悔,拒绝在协议文本上签字,海合会方面随后愤而宣布搁置与欧盟的相关谈判。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互不妥协立场,导致谈判再陷僵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双方的经贸关系、回顾双方的谈判历程,来探讨谈判陷入僵局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打破这种僵局的可能性,并为正在进行的中国与海合会之间的自贸区谈判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印度与海合会国家同为印度洋海域的重要经济体,经贸、能源、侨汇构成了双方传统伙伴关系中的三大支柱。在世界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印度莫迪政府对印度国际地位进行再定位,志在由“平衡型大国”成长为“领导型大国”,也将战略布局从“直接周边”延伸至“扩展周边”,更在外交风格上从“谨慎参与”转变为“积极有为”。在对国际格局、地区局势、国家发展愿景进行综合战略考量、继承“考底利耶主义”传统外交理念的基础上,莫迪政府延续和发展了“西向”政策并提出“西联”政策,将位处“扩展周边”的海合会国家置于“西联”政策的优先位置。印度对海合会国家实施“西联”政策的战略意图清晰、成果显著,以首脑外交引领印海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升级;以能源合作奠定双方战略合作基础;以投资经贸合作推进双方经济改革转型;以防务安全合作提供地区安全治理的有效路径;以人文交流深化印海民意基础。然而,印度外交“多向结盟”策略的投机性、“印度优先”原则的狭隘性、“领导型大国”综合实力不足以及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极端化等诸多因素,将对“西联”政策的长期有效性构成挑战和制约。  相似文献   

5.
周华 《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3):75-80,F0003
海合会与欧盟有关建立自贸区的谈判已经持续了20多年。2008年欧盟在与海合会签署自贸区协议的最后一刻突然反悔,拒绝在协议文本上签字,海合会方面随后愤而宣布搁置与欧盟的相关谈判。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互不妥协立场,导致谈判再陷僵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双方的经贸关系、回顾双方的谈判历程,来探讨谈判陷入僵局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打破这种僵局的可能性,并为正在进行的中国与海合会之间的自贸区谈判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东剧变对阿拉伯世界整体格局和阿拉伯板块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阿拉伯世界转型促使海合会正不断向阿拉伯君主共同体转型,也加快了东盟本身及其许多成员国的民主化进程。面对当前海合会从海湾次地区力量迈向中东地区性力量的战略走向,东盟在政治与经济层面加强了与海合会的协作,海合会的大国外交战略也将不断变化中的东盟纳入其重要战略目标领域。尽管如此,双边政治合作仍滞后于经贸合作,东盟—海合会自由贸易区仍是未来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卫生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是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卫生治理的重要载体。中医药参与海合会国家卫生治理对中国在当地推进"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是中国在海湾地区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外交亲和力的重要依托手段,更是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通过考察海合会国家卫生治理的诉求,厘清中医药在海合会地区发展的优劣态势,并从多元合作、产业发展、生态治理三个方面的具体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中东剧变中海合会国家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各国采取措施应对,使海合会势力不断上升,成为中东君主制国家和逊尼派国家加强合作、应对地区变局的重要平台。剧变中各国探索转型期间政治改革,巩固了政权,加速现代化进程,使海合会代加强了地区影响;各国进行经济改革,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自贸区建设。但改革不会一蹴而就,石油市场仍是影响海合会成员国经济增长率的决定性因素。革命成功与否海合会都将在阿拉伯政治中发挥强大有效的作用,在发生剧变的国家重建中承担新责任。  相似文献   

9.
面对中东剧变的冲击,海合会在联合维护成员国政权稳定的同时,对内深化合作,对外趁势扩员,拓展地区影响。海合会在坚持内部深化策略的同时首次选择扩员,其根源在于海合会国家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认知,对维护国内政治制度安全稳定的偏好在其区域经济合作中始终发挥着幕后主导作用。海合会内部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向民生相关的社会经济领域扩展深化,并逐步从消极一体化向积极一体化迈进,同时政治安全因素在海合会经济合作中的幕后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沙特的领导核心地位也愈加突出。中东剧变使海合会在中东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其引领中东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南美和阿拉伯世界两个重要的地区合作组织,南共市与海合会自贸区谈判开始于2005年5月召开的首届南美—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期间,并在此后取得一系列进展。但因南共市与海合会在石油产品关税上的主要分歧以及2010年底迄今阿拉伯大变局的影响,双方的自贸区谈判目前暂时陷入停滞。本文将尝试分析南共市与海合会进行自贸区谈判的政治与经济动因,并探讨双方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与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