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耀彬 《河北学刊》2002,22(1):11-14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而且需要不断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着眼于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关系 ,着眼于研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社会条件以及人本身发展的现实基础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态需要本质是指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与自然环境之间平衡、和谐关系的需要,具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二重性特征。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是人维持生存的基础,也是人实现发展的条件,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状况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的现实途径,对于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需要有无限性,同时也具有有限性。在量的方面二者的辩证统一是需要的重要规律。无限性的依据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性;有限性的依据是人的现实性、物质性。需要和欲望有不同的规律。需要是客观的,欲望是心理现象,有更大的无限性,容易背离人的实际需要。只有理解物质需要的有限性才能克服贪欲,才能与人分享,这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开放视野考察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深入探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分别体现在:人的存在的日益强化、人的责任的日益突出、人的本质的日益丰富;明确人的需要类型、把握人的需要动机、树立人的尊严、科学而合理实现人的各种需要。社会开放中人的全面发展是这个理论前提和现实前提的复合化、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伦理学肩负着提供符合人类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道德价值规范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构建是现代中国伦理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伦理学是一门价值性与事实性、规范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科学。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要以"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实践的人"作为理论出发点;以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为基本定位;以伦理正义论为基本原则;以问题导向法、时空结构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道德本质、道德现实、道德建构为重要研究核心。  相似文献   

6.
一 一般来说,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实际上人的素质提高本身也应是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化体现了人对现实的超越,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也是对现实人本身的超越,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统一。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人的现代化,因为它是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的设计者、建设者和成果的享有者。人的现代化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其中属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精神素质尤为重要,它直接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着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魏宏霞 《理论界》2008,(3):33-34
人的需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对周围世界渴求与依赖的关系。人的需要的形成是有条件的,需要是丰富多彩无限发展的。人的需要是人求生存与发展的本能内驱力,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人的需要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制约的。人的需要应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和谐,与能够满足需要的资源相和谐,与人的终极目标相和谐。  相似文献   

8.
王柳 《南方论刊》2024,(2):101-103
人的问题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理论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先后使用了“具体的人”“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关系中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概念,同时还提出了意识的产生、社会交往和精神生产等思想,以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现实水平和需要,重点是培育“社会关系中的完整的人”,价值旨归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本质要求、价值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形象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此文是高清海教授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作报告的内容整理搞。该文的核心是谈如何学会做人,如何使做学问与做人相统一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尚没有作为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它却关涉到人之为人、人之做人的现实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问题的提出十分切近现实、切近每一个人。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理论修养,提出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和路径,读来引人入胜且深受启发,是一篇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精品之作。哲学不能缺少基础理论的研究,但更需要切近现实生活的理论探索。开辟理论通往现实之路,是当前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哲学走出贫困、走入生活实践的选择。高清海教授的此篇新作为这种选择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三个代表 ”立足于人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从而成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历长期的现实运动,只有扬弃私有财产、解决劳动异化问题,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才能走向最终的和解,人类才能在本质上得到解放.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特征和现实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面向人的现实需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观的价值追求,它是建立在人的对象性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性、历史性产物。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生成具有一致性,因此人的需要最终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导向。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异化最终导致了需要异化以及人的本质异化。而共产主义则为人的需要和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则.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视角审视以人为本,其价值取向体现在:现实的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本位,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提出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自身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重构",以人为本的提出,在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和价值现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帆  李金花 《理论界》2007,(9):40-42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但理论回到现实同样也要适应现实的需要,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且还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关键之点就是作为主体的人自身,必须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谐社会理论从提出到构建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前一阶段,关于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是:“现实的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我感到对于马克思这一重要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命题,不能持轻易否定态度,而必须作历史的科学的分析,这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观整体结构的需要,也是当前改革向我们提出的重要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逻辑起点问题是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争论是很有意义的。在这场评论中,主要的观点有:以自然人,以“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以实践,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基本矛盾,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包括种的繁殖需要)、劳动三位一体和以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重点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吸收这场学术争鸣的积极成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高知识储备和高素质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建设国家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其教育问题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但大学生性教育问题尤其是性道德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界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的原因分析,是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学术探讨中的热点问题,学界对该问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性道德的现状和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的意义上,这种研究体系是不完善的,因为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的原因不仅包括现实依据,还应具备理论支撑。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人",对其进行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可以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入手,从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和人的价值理论中探知。  相似文献   

18.
李胜清 《江汉论坛》2012,(10):110-113
文艺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实践反作用主要是以人及其情感心理为中介来实现的。作为人的价值理想的现实化表征,文艺意识形态实践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具体而言,文艺意识形态实践动机是为了满足人的价值需要而形成的;它的实践对象与内容是人本身及其情感意志等因素;它的实践性质是由人的情感态度所决定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休闲消费已经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休闲消费具有重要的人性价值,主要表现为休闲消费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人的自由个性和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倡导科学的休闲消费价值观,摈弃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实现休闲消费人性价值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二元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小鹏 《江汉论坛》2001,5(9):84-87
我国传统的、主流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一种以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统一和整合为前提,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具有社会本位倾向的一元论。这一理论是有缺陷的,对于现实的教育实践的导向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科学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应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这样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要素构成。我们的教育既要充分扎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应具备更多的人本主义精神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