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固定语句,反映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经验教训,通俗而含义深刻。兰州方言中蕴藏着丰富的谚语。其中一部分已见之于普通话,如“羊毛出在羊身上”,“纸里包不住火”、“称砣虽小压千斤”、“隔行如隔山”等等。但还有许多尚未见之于普通话或与普通话中的不大一样。本文所说的“兰州方言中的谚语”(以下简称“兰州谚语”)是指后者而言的。下面我们对之略作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2.
“不怕官,不怕管,检验真理靠实践。”这就是谚语。它简炼尖锐,富有哲理;押韵顺口,形象生动;语言通俗,耐人寻味。谚语是反映劳动人民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日常生活的艺术结晶,渗透着人民深厚的思想感情。中国谚语,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人民口头创作的一种形式。谚语紧密地联系着人民生活。“别看都是庄稼话,撒在地里能开花”、“水滴积多  相似文献   

3.
话说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谁读了这则谚语不打心眼里热爱北大荒呢?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流行于民间的简练通俗、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谚语的主流是健康的。当然谚语中也有不健康的东西,但是那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英语谚语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有些虽然渊源于其他民族的作家、名人和庶民百姓的话语,但是长期以来却为英国人所使用,因而也就成了英语谚语的组成部分。英语谚语就其意义来说,其涉及面是相当广泛的。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提及: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简练通俗并且具有一定启发、教育意义的语句,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语谚语和蒙古语谚语的内容,涉及事物、现象、道理、规律、知识等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和观点,多以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为满语和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语言的表达方式比较相近,谚语反映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因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谚语反映的内容亦有各自特点。满语谚语以反映满族早期骑射狩猎生活内容的居多,蒙古语谚语则以反映草原游牧生活内容的为多。通过比较满语谚语和蒙古语谚语内容及分类,可明显看到这两个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6.
土族人民勤劳纯朴、能歌善舞,在其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学艺术。由于土族历史上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现已草创土族文字),因而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大多是靠民间艺人一代又一代口传身授流传下来的。土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歌谣、舞蹈、叙事诗、神话、童话、故事、寓言、谚语等等,是中华文苑中一枝别有芳馨的奇葩。 歌谣 土族谚语云:“饭可一天不吃,歌不可一日不唱”,凡有人烟的地方,就有“花儿”(民歌)的芬芳,而土族之乡尤显馨  相似文献   

7.
汉英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辞海》对谚语做了这样的解释:“谚语,……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人们对谚语有很高的评价。人云:“谚语是语言中的盐”,“一束智慧的花”。这决非谬言。谚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一本小型百科全书。但不可否认,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谚语会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在男女没有实现完全平等的社会里(如旧中国),男尊女卑的观念、歧视妇女的文化现象也通过谚语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汉语中的“三个女人一台戏”,英语中的“Manywomen,manywords.amnygeese,manyturds”,就是汉英谚语中歧视妇女的无数谚语…  相似文献   

8.
素有“炼话”、“自然之诗”和“生活教科书”之称的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学遗产宝库中的一颗晶莹夺目的宝石,在人民生活和民族文化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重视这个“作用”,继续做好谚语的辑录、整理和研究工作,是我们民间文学工作者、爱好者的  相似文献   

9.
谚语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话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它是文化的载体,人类许多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谚语中得到反映。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俄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从许多民族语言中吸取了精华,俄语谚语也表现出它的丰富多姿。从俄语谚语中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民族的饮食文化、数字文化、动物意象、宗教思想观念,同时俄语谚语还体现出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谚语风格说     
俗话说:“泉水最清,谚语最精”,在民间文学中,谚语是最短小精悍而又富于哲理性和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人民群众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体验的总结,是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好的谚语,一般都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事物某个方面的客观法则,有群  相似文献   

11.
土族传统民歌 ,表现了比较早期的民族艺术趣味和风格。其语言通俗 ,比喻形象 ,曲调多以衬词、衬句而取名 ,演唱高亢嘹亮 ,悠扬悦耳 ,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土族传统民歌具有丰富的内容 ,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民间诗歌在土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深刻地反映了土族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12.
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河湟语群。由于自然坏境和社会原因,土族语言受到了汉、藏语的一定影响;然而绝大部分土族人仍操独立的土族语。土语分为互助方言和民和方言,两种方言的构词方式完全一致。本文试就土语构词法作一归纳分析。 派生法是指以本族固有词为基础,按一定规律,加上构词附加成分(后缀)后,构成新词的一种方法。派生法是土语构词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土语词语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民和土族纳顿上演的面具舞“庄稼其”及“杀虢将”的相关传说故事,对二者进行了释读。认为“庄稼其”反映了土族先民从游牧生活逐步走上农耕生活的历程,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现象。“杀虢将”反映了土族先民的历史生活,以及历史生活中人与自然关系、人神关系。“杀虢将”是土族先民造神过程中尚未成型的信仰类型。  相似文献   

14.
最清澈的水是泉水 ,最精练的话是谚语。谚语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短短一句话 ,既寓意深刻 ,又韵味隽永 ;既闪烁着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 ,也展示了语言艺术的光彩。正如英国著名作家培根 (Fran cisBacon)对谚语的阐述 :“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 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从谚语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精练的语言 ,增强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更能学习到前人的处世经验、成功的诀窍、失败的…  相似文献   

15.
谚语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语句 ,历史悠久 ,含义丰富。谚语不仅形式简洁 ,而且是美的。从美学角度深入分析谚语 ,就会发现谚语有着风格美、音乐美、对称美、修辞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切悼念我们最敬爱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的逝世,本刊选登了一部分革命谚语,供大家学习。这些革命谚语是从报刊上发表的工农兵的文章、书信、诗歌、大字报中摘录出来的,反映了广大工农兵热爱毛主席、学习毛主席著作、实践毛泽东思想和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壮志豪情和政治面貌。 革命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哲理的新语句。它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工农兵羣众革命实践的产物,也是我们革命事业中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永远鼓舞人民在革命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本刊今后还将陆继刊登。  相似文献   

17.
“纳顿”节日是土族民族文化的宝藏及综合展现 ,对土族人民具有多种现实意义。“纳顿”作为青海民和土族喜庆丰收、酬神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它不仅凝聚了丰富多彩的土族传统文化 ,还具有维系、教化、调适等多种文化功能 ,能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对宣扬土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推进土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祖国的大西北,在层峦叠嶂的祁连山东南麓,生活着一个勤劳、善良,纯朴的兄弟民族——土族。他们世世代代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人口已达十五万多。土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也有崇拜多神的民间信仰。千百年来,宗教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土族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多教融合 我们知道,任何民族的历史都伴随着宗教活动,土族也不例外。土族的先民们先前信仰的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萨满教,后来还接受过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影响。他们在“灵”“魂”观念的主宰下,既在庙宇里也在心灵上树立了无数个神的偶象:管晴雨兼治百病的山神,管耕种保丰收的神农、护佑家宅保平安的家神以及神道广大的二郎神等等。而作为神的代言人、处于神和普通人之间的媒介人物“法拉”(土语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三句谚语,是久传于蒙古族民间的简炼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也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语句虽然短小,却能以小见大,它从各个侧面积聚和反映出我们蒙古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文明,风俗习惯和聪明才智。然而,由于历史的多种因素,蒙古族三句谚语在过去大凡口头流传,世代相习,没有文字记载,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沉下又浮起,往往不被人们所瞩目。而使这些珍品拂去灰尘,重放光彩,这是我们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研究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撒拉族谚语     
“话美在谚语,人美在胡子”这一句撒拉族谚语,从审美的角度,总结了谚语在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语言交流中,若准确地使用了谚语,不但会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而且能够达到长篇大论的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道:谚语能够“以惊人的准确性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现象的本质” (转引自《民间文学》创刊号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论人民创作》)。谚语既风趣幽默、又言简意赅,易于记忆,而且颇具哲理,一语中的,引人深思,每每使人领悟到一种做人之道、办事之理、处世之法。正如英国十七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