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4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市场、产业和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研究制约和发挥价格机制作用的现实因素和条件,最终为政府制定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香港的经济是“自由开放型的经济”,它实行的是以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自由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因而其价格理论和管理也打上了“积极不干预”的烙印。香港的价格理论一方面主张“价格制度具有自动控制一切经济活动的机能”,但另一方面,又从福利经济的角度认为,价格制度的自动控制,虽可维持市场秩序,但由于自由竞争普遍存在,完全依赖价格机制来自动处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往往会造成经济失衡和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此必须进行一定的干预。这种理论体现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是一定区域内某种特定产业或某些不同类型产业的高度集中,其核心是形成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它不仅完善和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集聚机制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所产生的效应将是巨大的。区域产业集聚的效应,集中体现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上。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理论始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1979年开始的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实质上是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这次结构调整涉及产业的结构、技术的结构、经济组织的结构、所有制的结构、产品的结构和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就业的结构、投资的结构、地区的结构和城乡的结构、价格的结构、积累和消费的结构等十个方面,其中的“经济组织的结构”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最初提法。按照马洪同志的解释,经济组织的结构包括专业化的组织、联合化的组织,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的关系,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合理的规模,等等。我国最初的企业组织结构理论研究也主要是以这些内容为主。 1982年9月1日,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所作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指出:要集中力量进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行现有企业的整顿、改组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兼并、收购源于1984年全面铺开的城市经济改革,如企业联合、产权转让等活动。而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当属上市公司的兼并收购行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兼并与收购事件将愈演愈烈。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目标为:一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一是充分发挥竞争活力。并把这二者作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健康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这两个基本目标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即所谓的“马歇尔难题”:规模经济的利用必然带  相似文献   

6.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动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振兴具有相互促进、互助共赢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三新”实践中,常出现因缺乏对“三新”思想理解从而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效益不高、发展方向与方式不明确;资本逐利性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出现偏离与异化;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致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助力乡村振兴时陷入困境。为克服这些困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系统性引导乡村发展综合性产业,并将产业发展嵌入本地生态与乡土文化,创新经济增长点,倒逼乡村生态、文化价值观念重塑;以“三变”改革促进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成为利益共同体,建立内部化收益、成本、风险保障、考核、监督、激励发展机制,结合乡村非正式制度,有益于乡村产业顺利发展,生产生活有序进行,农民权益得到保障,更稳定、更多地分享收益;搭建与其他组织协作发展平台,实现城乡融合、要素互通,促进产业发展、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7.
循环产业集群是现阶段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有效结合,是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和谐发展的有效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是“自组织”和“他组织”交互作用的有机结合体,因而循环产业集群组织治理的基础是协调多元化主体间关系和建立信任机制,而循环产业集群在区域的构建必须在整合各种要素的基础上,依靠“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区域产业经济分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创立新的研究思路─—区域产业经济分析论,把着眼点集中在区域产业经济活动问题上,即集中在一种非“微”非“宏”、亦“微”亦“宏”中介状态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结构上,并相应地建立起新的理论分析体系,旨在对区域资源有效配量、区域主导产业群评选以及区域产业政策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为进一步探讨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奠定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口”与“腹”区位的互动,它们之间的空间资源配置,是以产业为导向实现的。区位之间的协调本质上是非均衡协调。区域经济当局所要干预的,是通过资源的空间配置,实施统筹政策,健全各区位间经济要素流动机制,充分利用区位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实现每一区位的比较利益和整体区域产业组织的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委、省政府所提出的“第二次创业”的战略号召,其工作重心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全省各地不同程度地围绕主导产业选择培育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大胆推进产业组织制度创新的经验和做法,不失为一条具体而可行的操作思路。这就是说,在“九五”计划时期,我省经济工作的重点不仅要继续抓住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促进主导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而且要围绕主导产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制度创新和产业组织规模的升级上。如果我们继续围绕主导产业铺摊子,搞大规模投入,不注意首先改造我省的产业组织结构,那么不仅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难以得…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以来甘肃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增长的成因是开放型经济发展不足.甘肃应在产业构成层面,由少数行业的规模扩张为主向多元化可持续增长方式转变;在区域发展层面,通过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重塑经济地理;在外向型经济发展层面,积极拓展与动态优化区域合作空间;在发展机制层面,形成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和循环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2.
规模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规模经济是工业化第二阶段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选择的必然结果。因此,经济结构走向高级化必须首先以培育规模经济为条件。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已经表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且,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不只对经济发展具有一般的推动作用,它对于规模经济的发展更具有特别的促进效应。因此,培育规模经济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规模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点不仅是世界级“大型规模化”企业发展经验的总结,也由我国培育规模经济的实践所验证。一、技术创新机制是规模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马歇尔最早提出“内部经济”、“外部经济”概念以来 ,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TIO)。始于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止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张伯伦、梅森、贝恩、施蒂格勒等。这一阶段的研究具有经验主义色彩 ,产生了以结构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哈佛学派”和以行为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芝加哥学派”。第二阶段 :新产业组织理论 (NIO)。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并迄今仍在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尔、鲍莫尔、迪克西特等。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性的 ,博弈论、信息经济…  相似文献   

14.
集中度、规模与效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蕙馨 《文史哲》2001,(1):61-65
产业组织是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事关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福利问题。以贝恩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囿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之内的 ,因此 ,把完全竞争的市场看作效率最优的市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集中度 ,规模与效率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工视角研究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理论依据。首先指出分工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而非单纯的技术性因素。其次分析了分工与产业组织演进的内在关系:分工是组织的基础,也是组织变动的原因,分工是产业组织演进的历史逻辑。最后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分工经济对规模经济的甄别,指出分工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才是报酬递增的真正源泉,才是产业组织优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明森教授承担的福建省“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市场进入退出与企业竞争战略》已于近期完成,并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陈明森同志长期从事产业经济理论和企业改革、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咨询工作,尤其是在对企业与市场的理论研究方面为擅长。该专著正是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有关研究基础上,以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定制度为背景,探讨我国企业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的特殊机制与行为。本专著具有如下诸多优点:1、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市场进入和市场退出是实现经济结构存量调整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2000~2002年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资料,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中国现实经济特征的分析视角,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比较优势始终是产业集聚的前提基础,且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规模经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相对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而地方保护主义却阻碍了这一态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性假定是组织理论内容、结构和变化的理论依据。不同组织理论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型人”、“复杂人”等的人性假设的演进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各种社会组织的不断扩散、联合,尤其反映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跨区域的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组织理论的人性假定演进的实质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的一种表现,是现代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在组织理论上的客观反映,更是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孙天法 《江汉论坛》2007,1(9):125-128
垄断是一个优势与缺陷并存的两难经济理论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的反垄断的价格听证和价格管制措施有如盲人摸象,而肢解垄断企业的措施浪费了宝贵的规模经济效益.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是制定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垄断立法必须从反垄断的产业经济理论出发,通过反垄断的充分信息措施、充分竞争措施和配额投资措施,在保留垄断原有优势的前提下,根除垄断的所有缺陷.  相似文献   

20.
《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是华南农业大学罗必良教授的新作 ,也是山西经济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中国农业经济学博士论丛”的一种。该书以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 ,在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构建出一个关于经济组织的分析框架基础上 ,对中国农民经济组织问题进行了应用分析。全书除导论外分三篇 ,第一篇包括第 1- 2章 ,主要是提出问题和设定问题解析的逻辑起点 ;第二篇包括第 3 - 7章 ,主要是根据经济组织性质与组织制度演进逻辑来分析经济组织的结构多样性、功能差异、效率边界与规模极限 ,并遵循经济组织的内在机制来推导经济组织的集体行动逻辑 ,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