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朱雷先生曾对麴氏高昌时期的“作人”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并预言:“麹氏高昌时期这批相当数量的‘作人’,在唐贞观十四年(640)平高昌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这一名称。”但是笔者在翻阅唐代文献时,不独在文献资料中看到“作人”一词,而在出土的唐代文书中也屡屡发现。这种作人的属性及其与高昌作人有何关系,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2.
欣欣子,何许人也?《金瓶梅词话序》的署者欣欣子和兰陵笑笑生一样,至今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然而,谜底终究会揭开。其谜底在最早记述《金瓶梅》的书籍——《山林经济籍》的作者屠本畯身上。关于屠本畯编次《山林经济籍》的真伪问题,已经刘辉先生辩明,不再赘述。唯提供实证一则,再予剖明: 常熟严道微《征妙明馆集》谓:“曩在京师,以同无用莫逆者元立,田叔共予三人。元立与予日事野趣,宜其莫逆也。自元立仙化,予独往来,  相似文献   

3.
唐代辽东地区属安东都护府管辖。对该都护府置废的原委,府治的迁徙等,国内外的前人都已有专论,其中金毓黻在《东北通史》卷四安东都护府一节作过系统叙述。安东都护府所属府州,《旧唐书·地理志》二载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新唐书·地理志》三所载数目相同。所不同的,《新唐书·地理志》七除谱列九都督府名之外,另有十四州地名,虽于四十二州仅存少数,较旧书所载又稍为详明。这些府州大体都在鸭绿以北。另外,文献记载还有一些别的地名。为了研究唐代辽东历史地理,谨作若干新定地名考释。  相似文献   

4.
“比数”一词,古籍中常用,但不大好解,今试举二例,略加考释。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曰:“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不少辞书把这作为“比数”之源加以引用。其实,“比数”之源应前溯到庄子。《庄子·达生》曰:“汝得全而形躯,具有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这里的“比于人数”,虽非“比数”二字连文,但两者的形式、意思是相关的。“比于人数”,犹言“预于人伦,亡于人数”,“比”,  相似文献   

5.
“清谈”考释范子烨“清谈”一词常见于中古时期的文献。它不仅具有多义性,在同一层面上,还有许多同义词。本文拟对此加以考述,或可成为读史者之一助。“清”字的本义是水澄澈与“浊”相对。《说文》云:“清,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诗·郑风·溱洧》“漆与洧...  相似文献   

6.
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唐代在中原地区近于绝迹的贱口部曲在西州地区仍广泛存在,其中一部分由与其身份相近、且独存于西州地区的"作人"转化而来,另一部分则由奴婢放免而来。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一部史书和谜书。"金陵十二钗"就是作者为确保《红楼梦》的史书性质和文学品格所采用的特殊的创作方法,即谜语手法。通过考证可知,《红楼梦》作者是在与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联系中来写顺治和曹宣父子的。"金陵十二钗"正册涉及的十二个人物是清代之前能够指代和影射顺治和曹宣的十二个帝王;"金陵十二钗"副册涉及的十二个人物是顺治和曹宣以及顺治在五台山出家时清代还活着的两代十个皇子;"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涉及的十二个人物除顺治和曹宣外,其他十人都是随康熙去五台山的皇室成员。  相似文献   

8.
王昊、张甫白在《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著文说,满族先人属女真(朱理真、珠申),后因出渤海震地,改朱理真、珠申为满珠,满珠是女真语“木杜·珠”的本称。到清太宗时,女真已由原所始兴的震地南下定居于辽东古称真番辰国的地区,真番亦即满番汗,亦即真番、辰毫之地。当时  相似文献   

9.
在敦煌户籍残卷上,各户受地分段登记的四至中,有很多“自田”的记载。这些“自田”反映什么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认识唐代均田制的内容、性质等,都有很大帮助。有同志认为,这些“自田”的意义,“可能即指自己另一段的已受田”,因彼此挨邻,在登记国家受地时彼此得到反映。这个看法,经我们仔细核对所见资料,发现有的地方虽然可以勉强说得过去。但并不能全面解释户籍中“自田”所反映的关系。矛盾的地方很多,很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在此,提出个人看法,向同志们求教。笔者认为,残卷上“自田”所显示的关系,应该是归各该户所有,不属于均田范围内的私地,不是国家授地的反映。何以见得呢?让我们从讨论不同意见的论据入手。有同志认为“自田”是受田的彼此关系,否定其属于私地的论据主要有三点: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在《“天下为公”原义新探》(载《文史哲》1984年第四期)一文中认为,《礼运》“天下为公”的“公”,是汉初新道家的“公”,是公正、公平之公。郑玄训它为“共”:有重新考虑的必要。不过,郑玄之所以训它为“共”,应该事出有因。这里想作点补充说明。《说苑·至公篇》:“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汉书·盖宽饶传》记盖宽饶曾引《韩氏易传》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相似文献   

11.
康昭墓志是近年洛阳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志之一。墓志既未提及康昭的粟特背景,家世渊源也明显攀附卫康叔。从其家族人名、居所、婚姻、丧葬等内容可以看出其家族的汉化程度。康昭佛教信仰至深,而本民族宗教信仰丝毫未见踪迹。该墓志展示了唐代入华粟特人后裔在唐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和汉化情况,也凸显了当时洛阳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海上交通已很发达。由于两国商船来往频繁,故对由巴士拉出航,经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到中国的航线,或者从广州起航,经越南海域、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洋、波斯湾至巴士拉的航线,无论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记,还是唐代的官方文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尽管此前不少中外学者对这些航线有所考释,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胭脂”考释商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妆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美容技术。往上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埃及妇女在五千年前已懂得装饰及卷曲头发,又在眼睑擦油以防止被太阳炙伤;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亦擅长化妆,把身体涂鸦得红红绿绿,所以化妆是一种身体语言,是皮肤的延伸。当今女性的化妆品,常见的有眼盖膏、假眼睫毛、胭脂、粉、唇膏、指甲油、香水等,其中胭脂是目前我国妇女们常用和基本的化妆用品。但是近两千年来,我国历代卷帙典籍;尤其是现今出版的各类书籍和  相似文献   

14.
王云红 《兰州学刊》2007,22(1):178-181
甲午年之季,伴随着西势东渐,"势力范围"流行于中国.该文通过语源学的深入考察,认为"势力范围"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的一个概念,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出现,到形成一种国际法概念,经历了一个过程.传统国际法中"势力范围"是指列强掠夺非洲的过程中分割非洲的一种形式,是领土权的一种.以后,"势力范围"被政治家运用到世界其他地方,无不与该列强的领土野心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考散盘、纪吴王正井邑田说:“导,陟州刚。登(广屰)。降(或木)”按:盘铭的刚,即“陟彼高冈”的冈。现在华北通谓之原。又考广韵:“周、州、舟同音,职流切。”是散盘的州邑,就是郑语的秃姓舟人,也就是西周金文所说的州人;散盘的州刚,就是宝鸡县志所说县东北三十五里的周原。州、周音同,假周为州,未尝不可。但县志既误以为这是岐周之地,而史地家、金文家也无由考知舟——州邑的所在。原、有阶层,所以关中常说有头层原、二层原的区别。尔雅说:“广平曰原。”说文:“(广屰)、却屋也。”段注说:“开拓其屋使广。”陟州刚。”是说上升周原。说:“登(广屰)。”是说已经上升到原顶广平处。说:“降(或木)。”是说下到头层原的(或木)地,南临湃水、渭水了。毛诗皇矣篇说:“柞棫斯拔?痹蛩得飨衷诘尼健⒈Α⒎锵枰淮鄺АR蛭囟鄺?所以取棫以为名;因为地临湃、渭,所  相似文献   

16.
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制度,过去某些满族史专著把它叫牛录——八旗制度。因此,深入研究八旗制度,探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就要从研究“牛录”开始。“牛录”是构成旗的基层单位,并且还有悠久的历史。“牛录”,或写作“牛禄”,或称“柳累”(见申忠一:《建州图录》)、“牛绿”(见《沈阳状启》),均为满语音译,意译当为“大  相似文献   

17.
唐代建中元年(780年)颁行两税法,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府分割赋役权益的斗争的一次总结,又是新的斗争的起点。关于赋税权益的分割,笔者已有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探讨。本文专门论述徭役问题. 封建徭役,作为封建国家财政结构的一项内容,自然也是两税法时期唐中央与地方分割占有的重要对象.这里拟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按两税法的改革,中央与地方是如何分割征调徭役的权益的?二是中央实际上又是如何染指地方性“差役”的得益的?错谬之处,盼批评指教。 两税法对徭役旧制的处置 建中元年唐廷推行两税法,不仅仅是改革税制,而且也包含着全面改革徭役制的目的。这从推行两税法的背景以及有关诏文可获说明。  相似文献   

18.
唐代进士科举子资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友根 《人文杂志》2002,(3):118-123
唐代进士科考试对举子有明确具体的资格要求 ,唐代进士出身者“无流品之别” ,主要不是唐代统治者为“牢笼群有 ,囊括九流” ,主动调整科举政策的结果 ,而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记载"八姓入闽"的现有文献中,乾隆《福州府志》引路振《九国志》应为何乔远《闽书》之误,且路振《九国志》无"八姓入闽"之记载;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嘉靖《固始县志》和光绪《漳浦县志》所引《闽中记》,为宋代林世程《闽中记》,非唐代林谞《闽中记》。历代正史、地方志书及谱牒资料所载,中原入闽姓氏并非始于永嘉,"永嘉南渡"诸姓未尽入闽,而永嘉入闽姓氏亦非仅局限于"八姓",故"八姓入闽"并非移民史实,而是移民传说。林宝《元和姓纂》为"八姓入闽"传说的逻辑起点,初为林、黄二姓入闽,唐宋之际演变为林、陈、黄、郑四姓,或黄、陈、郑三姓入闽,至元祐年间始定型为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明清之后,"八姓入闽"传说由姓氏源流叙述转为地方历史叙述,并经由地方志书传至中原和台湾,流传至今,成为豫闽台两岸三地跨区域移民传说。  相似文献   

20.
陈勇 《船山学刊》2019,(6):76-81
在陈那的因明学中,非量与量是对立的概念。玄奘编译的《成唯识论》也是如此,但其弟子窥基在《因明大疏》中已开始将非量与现量、比量并列,其后学慧沼在《成唯识论了义灯》中认为现量、比量与非量或应立三。五代延寿的《宗镜录》进一步认为非量即量非量非无量,明确将三者并称,且对非量与心识之间的关系有详明阐析。明人《成唯识论》《八识规矩颂》的相关注疏完全接受延寿的说法。从学理角度而言,在现、比二量之外没有必要安立其它诸量,但在注重修行的中土佛学背景中,将非量立量,且与现量、比量并称有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