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9,25(4):13-20
汉唐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王公贵族的集中地,饮食种类非常丰富;它位于中国的北方,饮食以面食当先;面食又以饼食体现,饼食又以蒸饼、汤饼、煎饼和烤饼等四大饼系为主,基本包括了主食、小吃、点心和糕点等品类,在汉唐饮食体系中具有极其突出的地域文化特点,至今仍是陕西饮食文化的特色.本文爬梳了各类史籍、饮食文献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所涉及的汉唐长安及其周边的饼食进行了重新归类,对四大饼系予以新的界定,目的是借对这些品类丰富的饮食现象论述,使大家更深层次地了解都城长安饮食文化的繁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追求与审美情趣.同时想通过揭示饼食制作方法和工艺程序,为我们今天面食文化发展及品类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萍 《唐都学刊》2009,25(3):17-20
被誉为辞宗、赋圣的司马相如与长安文化呈现双向互动性。一方面长安文化玉成了司马相如,使他从纵横之士转变为辞赋之士,创作意识发生了转变;同时使其赋作具有儒家一统、帝王独尊的思想主题;长安文化的审美观念也使其赋作展现出一种大汉气象和大美风范。另一方面司马相如推动了长安文化的发展,他从长安文化的接受者转为传播者,扩大了长安文化的影响;赋作的重一统天下、重宏博气象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元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元代开始,大都城(今北京)取代了汉唐长安(今西安)、洛阳,两宋开封、临安(今杭州),成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有其必然的内在发展规律。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体现了北方学者文化影响的权威性。大都新城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文化思考。而大都与上都的长期并存,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耿占军 《唐都学刊》2010,26(3):23-26
动物戏是杂技的一种,表演难度很高,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汉唐长安的动物戏有其明显的发展演变过程,差异较大。汉代的动物戏种类较多,大致包括马戏、斗兽、驯兽、斗禽、驯禽以及弄蛇等,其中,有关驯兽和驯禽的记载相对较少,而较为原始的斗兽则颇为盛行,虽然比较刺激,但却显得血腥残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唐代长安的动物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血腥残酷的斗兽表演鲜有所闻,而驯兽、驯禽却至为繁荣,成为唐代长安动物戏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耿占军 《唐都学刊》2005,21(6):7-10
汉代长安的乐舞百戏根据演出规模的大小一般选择在殿堂、庭院和广场进行。随着乐舞百戏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唐代出现了常设的比较固定的戏场,广场演出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汉唐长安广场演出的不断发展对今天西安市的人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韩养民 《唐都学刊》2000,16(3):24-25
西北大开发,首先应充分发挥西北的优势。西北地区有极为丰富的矿产,此事暂且不论,而人文资源,也是“富甲天下”。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穿其间,它从长安向西延伸,沿渭水西行,经河西走廊,分三道出新疆,长达7000公里。这里有漫漫平川,有茫茫高原,也有沙碛、荒漠、雪山。在这条古丝绸之路上,不仅留下了无数汉唐古墓,还有数以百计的千佛洞、古城池、古烽燧、古建筑、古文书、竹简、岩画,还有千年古尸,是一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1世纪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由之地。在这条联结中国与中亚、南亚、西…  相似文献   

7.
金伊铭  张哲 《社科纵横》2023,(6):135-14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范式,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一种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教育类型。高校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内容涵盖范围小、教育方式刻板化、教育情境元素单一等困境。为提升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内容要根植文化资源、教育方法要拓展空间领域、教育情境要善用隐性元素等,现实解决当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困境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朱士光 《唐都学刊》2009,25(4):80-83
长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长安文化以周秦汉唐故都即今西安市区为中心,其区域范围涵盖整个关中地区.长安文化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孕育期、萌生期、形成期、繁盛期和后续发展期.长安文化的主要内容应以周秦汉唐古都文化内涵为中心,包括长安文化形成的历程及其延伸.其研究现状表现为自发性的论著较多,而整体研究和全面推进长安文化的研究偏少,建议对长安文化的研究应加强领导,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把普及长安文化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让长安文化精华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汉代是长安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道家文化又是长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自然观方面,道家文化"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天人和谐观念,成为长安文化中顺应天时、保护环境的思想基础.汉代传世文物四神瓦当和彩绘雁鱼铜灯充分显示了汉代长安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天人和谐观,对目前"共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焦杰  张兰惠 《唐都学刊》2012,28(2):25-30
道教在唐代被奉为国教,先后有十余位公主入道为冠。目前能明确考察出来的公主道观共有七处,分别是太平公主的太平观、金仙公主的金仙观、玉真公主的玉真观、咸宜公主的咸宜观、新昌公主的新昌观、永穆公主的华封观(又名万安观)和华阳公主的宗道观(又名华阳观)。这些公主道观都是由长安的豪宅改建而成,代表了除皇宫以外唐代长安最高的建筑水平和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唐代繁荣而深厚的文化气象。由于这些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特点不同,它们的开发与利用价值也不同,太平观和咸宜观最具开发的可能性,其次是新昌观、华封观和宗道观,金仙观和玉真观开发的困难最大。为了确保开发的效益,公主道观的开发一定与其他旅游资源相配合,一方面要突出宗教的特点,同时也要突出女性文化特色,太平公主的道观最好能和瓦胡同村改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2014年11月22日,由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与旅游学院专门史重点学科、《唐都学刊》联合举办的第九届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文理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中日韩等国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就长安与丝绸之路文化、关学、西安历史文化等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为深入挖掘古都两安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建言献策。原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原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西北大学黄留珠教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为调整传统产业结构,把发展现代旅游业视为提振多元经济的切入点.从长远来看,当把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职能的生态游作为绩优目标,而不是单纯的自然游,增加文化的原生态内涵是大势所趋,也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并且赫哲族发展生态游具有先天的自然基础和雄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赫哲族地区有大界江、大森林、大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俗风情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长安大兴善寺是隋唐王朝的"国寺",殿堂巍峨,法相庄严。不幸的是,大兴善寺在唐武宗会昌年间排佛运动中遭受灭顶之灾。此后,大兴善寺其名不见经传,其貌不得其详。所幸的是,唐诗中有20多首诗歌涉及大兴善寺,为我们了解大兴善寺风物风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些诗作绘声绘色地摹写了大兴善寺的池、院、松、贝多树等自然景观,由此依稀可见唐长安大兴善寺风物粲然。  相似文献   

14.
唐代长安道教是全国道教的中心。文章对唐代长安道观设置及其规模进行了考察,并从长安道士弘扬道学、与文士的交往等方面论述了唐代长安道教的兴盛,指出唐代长安道教文化是长安文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唐代都城长安是唐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是盛世文化体系的典型代表,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辉煌灿烂的唐诗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成为人们对长安以及唐朝的美好记忆,成为千百年来唐长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从今人非常熟悉的唐诗入手,打开记忆之门,重新体验长安的浪漫意象,体会长安的山水景观之美、生命体验之美、帝都壮阔之美、相思回忆之美以及隐逸之美等多种意象,来感知古长安的诗意氛围,感知唐长安文化的精神特质。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弘扬华夏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任丽梅 《创新》2012,6(1):9-12
文化是生产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新型文化,提升文化竞争力,是文化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也是未来我国发展文化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首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与文化大国,在文化提升上无疑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但是,资源如果只是固守而得不到应有的创新性地开发与应用,反倒可能成为束缚发展的包袱。因此,既要延续,又要创新,将文化包袱转化为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7.
由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唐都学刊》编辑部、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西安古都学会联合主办的“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1日在西安文理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长安历史地理研究、长安文化的古今融通、秦俑属性的相关探讨。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教育学院等十几个单位研究长安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全体成员和《唐都学刊》编辑部的全体成员、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代表参加了会议,陕西省文史馆、西安市社科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记者前来报道了此次会议。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主题报告深刻而广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先生就《长安文化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做了科学的阐述:长安文化实际上应是以陕西省关中盆地为中心,以陕北黄土高原与陕南秦巴山地为两翼之陕西地域文化,所以也可称为“三秦文化”。基于这一认识,朱先生即以陕西地域范围为对象,对其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以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12):102-104
革带作为汉唐官员礼服中实用性与礼仪性兼具的重要配饰,虽然制出商周,但其具体构成的带钩、带身以及不断礼节化的过程,均伴随着丝绸之路连通的胡汉对抗、交融发展变化。这种状况的产生既与汉唐时期汉人夷夏观的变化有着较大关系,更是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汇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9.
槐树是唐代长安一道颇具都城色彩的自然景观,在其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浸染上帝都文化色彩而具有特定的人文含义。文章以白居易为中心,通过其不同时期诗歌中槐树意象所具有的不同含义,来考察中唐新兴知识分子在长安的生活经历及生存状态。由此进一步研究在科举文化背景下槐树所具有的时代含义,以及由此反映的科举士子在长安的生活情状,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观照中古时期由以经学为中心的贵族文化到以文学为中心的科举文化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长安,乃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历史上自西周开始,就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后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此,总建都时间超过千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都城,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隋唐之际,达到顶峰。作为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关中的文化发展辐射全国乃及世界。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是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长安以及关中地区形成的区域文化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影响巨大。长安文化也是当时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无数士子商人流连忘返,他们不远万里奔波汇聚于此,带来的不仅是对理想的讴歌和失落的感伤,伴随的还有不同诗风的汇聚融合,并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典范。我们常说的梦回大唐,在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徜徉那水月凑泊的唐诗境界,也就是回梦那唐诗产生和发展的摇篮———长安以及长安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先生的大作《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就带我们梦回了一把大唐,梦回了一次长安。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都城长安以及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关系的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