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辽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南面官系统中的重要机构之一翰林院是仿照唐朝制度设立的,其性质也基本同于唐翰林院,即院官分为翰林学士与翰林画官、医官等两大系统。前者“掌天子文翰之事”,属于秘书人员,后者各以其一技之长侍奉君主,属于技能之士,二者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迥然不同。本文试就辽代翰林院的机构设置、职掌、人选等进行探讨。一、机构与人选由于史料的缺乏,辽翰林院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就笔者迄今所见,辽朝最早的翰林学士当数磁州人张砺。张砺原为后唐翰林学士,团柏谷(今山西…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日本,位子出身在考试、叙位方面都要比唐品子出身容易简单.五位以上子孙,依照荫位授予官阶,其所授予的官阶明显要高于唐制.贡举制度则一向为唐朝所重视,学生由科举出仕,成为唐代学令制度的核心.而日本则不注重通过秀才、明经等考试及第的获得官阶的仕进之路,学校与官人出身制度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大学的功能主要是作为一种经学传播机构,以荫位方式即通过荫位制出身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以舍人制为核心的荫位官人出身制度.  相似文献   

3.
日本派遣遣唐使,可以因其时代背景和目的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630-659年为第一阶段;665-669年为第二阶段;702-752年为第三阶段;777-838年为第四阶段。各个阶段的使命有很大不同。前期,即第一阶段的四次遣唐使的使命服从于当时日本对唐的双重外交政策,即:从国内的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出发,必须与唐保持国交关系,直接从唐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从建立“倭本制”地域册封体制的外交利益出发,又必须站在唐的对立面,维护自己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利益。因此,这期间的遣唐使的使命也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4.
驱散战争硝烟的使者──唐郭务悰使日事迹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驱散战争硝烟的使者──唐郭务悰使日事迹述略杭州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王勇公元663年8月的白村江海战,一改东亚的政治格局:唐朝与新罗联手灭百济,继而灭高句丽,迫使日本从半岛引身自保;新罗统一半岛后,国力足与日本分庭抗礼,两国竞相靠拢唐朝,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  相似文献   

5.
李令福 《唐都学刊》2001,17(4):24-26
唐都长安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也居住有不少来唐的日本人,这些来唐日本人包括遣唐使及随船带来的留学生与学问僧。他们在唐都长安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积极开展朝见皇帝、进献贡物、读书学习、访师求友、收集书籍等活动,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荣东 《阅江学刊》2014,(4):138-142
日本菊花源自中国唐朝。日本对中国菊文化的吸收有两条途径:一是中国诗歌;二是唐朝宫廷重阳节的菊事活动。日本菊文化的内涵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国菊文化的隐逸品格被过滤掉,又被赋予高贵的品质,菊花成为皇室的家纹,被称为“菊纹章”。随着市民文化的发展,日本菊花从宫廷走向民间,赏菊在日本成为仅次于赏樱的民间重要赏花活动。在日本文学中,开在深秋的菊花透出哀婉的情绪,体现出日本民族物哀与幽玄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7.
韩昇 《日本研究》2000,(3):54-59
《遍照发挥性灵集》(日本东京岩波书店“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版”)第五卷首篇 ,收录空海为日本第十六次遣唐使团大使藤原葛野麻吕所作的《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日本遣唐使与唐朝官府之间的来往文书 ,流传下来的不多 ,完整保存者更少 ,故此文书件对于研究当时东亚世界通行的文书格式 ,中日交往的具体形态以及日本对唐朝的认识等诸多问题 ,都提供了确实的证据与线索 ,其学术价值无须多论。兹将其全文引录于下 :  贺能启 :高山澹默 ,禽兽不告劳而投归 ,深水不言 ,鱼龙不惮倦而逐赴 ,故能西羌梯险贡垂衣君 ,南裔航深献刑厝帝。诚是明知艰难之…  相似文献   

8.
现代公司组织形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司最早的标准组织形式是支薪制,由于支薪制本身的内在缺陷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分享制逐渐成为与支薪制相竞争的另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并且通过具有浓厚分享色彩的日本企业在全球竞争的成功而表现出愈来愈明显的优势,分享制能引发更高的经济效率,同时,自治的民主原则和劳动的财产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的解释和支持。支薪制和分享制这二种不同的公司制度对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较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金华 《创新》2009,3(8):10-13
专卖制度,古称禁榷制度。唐朝前期采取的是直接专卖制度。第五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榷盐法。第五琦盐法的核心内容是官产官销,政府完全把商人纳入到自己的官营商业体制当中。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第五琦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其核心是改官运官销为商运商销。刘晏盐法改革,在内容和性质上较之前代都有变化:从内容上看,把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变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就性质而言,从官府直接专卖变为官商混合的间接专卖。唐后期的盐业政策是以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来制定和实施的。这种盐业政策对唐王朝的中兴和衰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今天的盐业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战后日本租税立法的特点中山大学法律学系姚秀兰日本税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以明治维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点,日本税制可划分为古代税制、近代资本主义税制和战后现代税制3个发展阶段。古代税制主要模仿了我国唐朝的“租庸调”制,...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路,总结中国—东南亚各国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总结明朝建立起以中华文明为核心价值主体的统治秩序,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当前美日两国的东南亚政策与我国明朝的对外关系之比较,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认为,一个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家必然"行之不远",中国需要建立起一套对南海周边国家有吸引力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历史经验的告诫。  相似文献   

12.
宋军风 《唐都学刊》2006,22(6):29-33
唐代士族与新兴贵族均不屑与商人结为婚媾,表明商人与社会上层联姻之难;中唐以后民营妓馆日趋兴盛,娼妓随之渐趋向近代意义的妓女转化,商人在与娼妓通婚的同时也彰显了自身之贱;在以上商人婚姻两股细流而外,与地位相同或相近之人联姻则是包括唐代在内的中国传统社会商人婚姻的主流。唐代商人婚姻状况是商人阶层弹性较强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翠  徐放鸣 《阅江学刊》2012,4(3):134-138
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和El本自古便有文化上的交流,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出者角色的中国对主要扮演文化思想输入者角色的日本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两大民族审美意识传统又都渊源有自,别具自我特质。从意象谱系的简素与繁复、情感表现的纯粹与功利等两大方面解读《万叶集》中七夕和歌与唐诗中七夕诗歌的艺术表现之不同,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日审美文化的比较研究.而且对申日审姜意识彤态差异的厘涪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赵东 《唐都学刊》2010,26(5):45-48
唐代频繁的祭天之礼能够申明其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可以强化皇帝专制的至高无上,能够表明其统治的存在与粉饰太平,从而在文化上维护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唐代,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中大部分人还处在相信神灵的阶段,祭天之礼可以约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专谨行为,关心民生。唐代祭天之礼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促进了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使唐代成为中国文化大一统局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15.
唐代市场管理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铁初 《唐都学刊》2005,21(6):19-23
唐代市场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市场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市场行为主体与管理者,市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商品的计量和质量管理、物价管理、市场秩序管理、中外贸易管理等。唐代的市场管理制度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应的制度相比并不落后,对于我国现今经济立法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严格限制市场管理者及与管理者有特殊关系的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竞争,同时对于市场管理者的不当乃至违法行为应当严格依据法律加以制裁,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经济管理行为真正法制化。  相似文献   

16.
分封制是周代特有的政治制度 ,周代通过五等爵制严格了诸侯等级制 ,从而建立起尊天子、卑诸侯的严密体制。商代则不然 ,其外服制诸侯以职事服役为主要特征 ;同时 ,无论在控驭功能、制度完善及统治效果诸方面 ,都无法与周代分封制体制相比 ,因而这从一个侧面证明 :分封制在商代尚不具备出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钟书林 《唐都学刊》2012,28(2):19-24
汉字单音,易于对偶,因而我国古代文章注重骈偶之美,敦煌文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文字的骈偶之美,郑振铎、姜书阁等先生曾从不同角度予以肯定。文章结合民族心理、时代风气、佛教文化、敦煌纸张匮乏等因素,探讨了敦煌文讲求骈偶的多种渊源,并从对偶、平仄、句法、数典隶事等方面探索其骈偶之美的具体表现。敦煌文作品起于魏晋南北朝,以至晚唐五代,几乎与骈文发展的历史兴衰同步,随着骈俪之文的衰微,也导致了它自身发展的不景气。但敦煌文崇尚骈偶之美的创作形式,对宋代乃至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以后,骈俪之文别为一体,号为四六文,而其中"上梁文"一体,最早的作品则始见于敦煌文中,而后繁荣于宋代。  相似文献   

18.
赵喜惠 《唐都学刊》2013,29(1):40-42
中国与罗马间的艺术交流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双方间就有了交流。降及唐代,双方的艺术交流更加广泛,涉及乐舞、百戏、绘画、雕塑等领域。在乐舞方面,罗马的乐舞曾传入唐朝;在百戏方面,罗马的吞刀、吐火等节目在唐朝盛极一时;在绘画方面,既有唐代绘画艺术伴随丝绸进入罗马,又有一些罗马景教绘画艺术传入唐朝;在雕塑方面,罗马雕塑艺术大量传入唐朝,并对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邵志国 《唐都学刊》2004,20(4):44-50
刺客发展至唐代出现了新的特点 :数量多 ,影响大 ,政治色彩越来越明显。唐代刺客的产生和兴盛是由种种因素导致的 :胡化胡风是宏观的隐性因素 ,因为它造成了唐人尚武习武、崇拜侠刺的心理和行为 ;两者结合又造成了唐代法律的松弛和社会治安的紊乱 ,这些都是唐代刺客兴盛的宏观的社会背景和外部条件。而政治的需要才是唐代刺客兴盛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 ,唐代上层盛行豢养刺客之风 ,这就给刺客的产生和兴盛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