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都学刊》2014,(4):F0002-F0002
2014年4月25日,由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国西雅图大学、美国生态文明国际联盟、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单位主办,《唐都学刊》编辑部、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等单位协办的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与首届国际生态文明展览会在美国加州著名生态城克莱蒙市隆重举行。来自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出席了本届论坛。  相似文献   

2.
姜春云 《唐都学刊》2014,(4):F0003-F0003
尊敬的柯布博士、各位嘉宾、各位代表: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来信收到。欣悉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美国克莱蒙市召开,请允许我代表本次论坛主办方之一的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论坛的召开致以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3.
《探求》2015,(5)
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中外学者和政府开始了深刻反思。生态文明理论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中逐渐成熟,现阶段有较大争议的主要是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论(主要指弱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三种理论。生态中心论者主要关心经济、政治阈值与生态阈值的比例等问题,人类中心论主要考量人与自然及其后代的关系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行思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计划性等问题。广东相较于中西部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但是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也相对突出,因此研究生态广东理论、探索广东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路径、培育广东全民"生态思维"成为显课题。  相似文献   

4.
黄娟  高凌云 《创新》2015,(2):70-76
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两大组成部分,两大建设紧密相关而且相互影响,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保障生态文明。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发展趋势,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各方面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精神。厘清了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提出并分析了生态环境危机就是政治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向生态政治,以及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政治建设,重点分析我国政府建设生态化、法制建设生态化、民主建设生态化问题,是推进我国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娟 《学术交流》2007,(4):76-79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生态文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从国际视野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文明与生态不和谐的现代文明时代;从国内视角看,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众多等的阻击,因而有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为此,我们要理性选择生态文明发展的路径:一要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聪明才智去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二要倡导并建立生态经济,保障能源的供给和生态的平衡;三要树立生态消费理念,减少原材料与能源的耗损,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通过实现新一轮的“生态革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3):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生态制度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的纵深发展,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注重理念、理论建设发展到制度建设、制度创新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孙芬 《阅江学刊》2012,4(5):57-6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制度是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制度设计的经验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国应切实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化制度,完善促进生态和谐的法律,推动政府行为的生态化转向,促进全体公民的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8.
刘玉君 《探求》2004,(4):9-11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科学消费的生活观是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要建设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必须培育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9.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0.
刍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建雄 《社科纵横》2012,27(12):57-59
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挑战.贵州基于本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全面实施“生态立省”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采取试点先行,全域逐步推进的发展模式.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使得全民族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意识、生态道德素质逐步提高.但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建设中逐步完善,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稳步地推进.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10):19-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智慧,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生态价值诉求,借鉴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是"中、西、马"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融合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实践,展现了党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矢志追求,反映了党对生态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彰显了党立足生态为民的价值取向。以理论逻辑的三重视角审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意涵,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生态环境是衡量人民幸福感的新尺度,实现生态安全就是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第二,"绿色化"代表现代化建设的生态转向.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抉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制度依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扬弃与超越.第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取向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命共同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绿色发展,坚持共有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原则助推生态治理,坚持将"生态共生"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歧见颇多的复杂性概念。经学理考辨,“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应体现或遵循关系取向、人本取向、过程取向、正面取向及整体取向等五个基本原则。“生态文明”概念是在现实性、理论性及政治性的三维逻辑的作用下日渐生成的。直面现实,在个体性层面的价值观自觉、在国家社会层面的法律制度介入和道德教育引导及国际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是缓解或走出生态危机乃至生存危机、建构起扬弃“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文明”之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2):83-86
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美丽中国的一次理论创新。当前,福建省正依托生态良好的基础优势,紧紧把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发展契机,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探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进程,以清新福建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完美融合,为实现永续发展探索新路径,也为全国生态文明创新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因此,要加快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行探索,确保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实践取得圆满成功并顺利推广。  相似文献   

16.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其进步意义与理论局限并存.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价值关联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本文在对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内在联系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中央决策精神为指导,阐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孙慧明 《社科纵横》2008,23(12):19-20
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首次写入中央文件,这是我们党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哲学上进行反思,转变传统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存在着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的"深绿"思潮、以现代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浅绿"思潮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红绿"思潮。"深绿"和"浅绿"思潮由于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维度,单纯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客观上推卸了资本对全球生态治理应尽的责任,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红绿"思潮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或市场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是一种"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看,存在着"深绿"思潮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研究范式"、浅绿"思潮的现代主义研究范式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中国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秉承"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维护中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既作为一种发展观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又作为一种境界论以促进全球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6):23-27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滞后于时代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以及大学生存在相悖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等突出问题。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注重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学生生态建设主体作用、强化生态文明实践育人环节和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新时期新阶段深入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始终坚持主体性和创新性原则,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养成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还应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