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边的民间文学艺术资源丰富多彩,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定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决定了定边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征体现在它的地貌性、历史性、物产性和边缘性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延安的民间文学与五四以来的民间文学不同,它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展开。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的民间文学传统在全国文艺界推广和发展。民间文艺家赵景深、蒋祖怡等将“民间文学”等同于“人民文学”,遭到批驳。围绕“人民文学”的“人民性”学界展开了论战,最后,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学”为目标,一度遭到颠覆的传统文学地位略有回升,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学共同分有“人民性”的特质,达成了和解。  相似文献   

3.
胡适终生所坚持的民间文学观,其思想特点大致是:民间文学存在于中国文学的异质同构的总体系统中,与庙堂或贵族文学处于相对立而又有联系的位置;民间文学既有原创主体又有修改主体,而经过修改的民间文学往往出现原创性与变异性两种形态;文学进化链条所展示的“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主要是指平民百姓原创的民间文学,也包括“高尚作家”创作或修改的民间文学;就语体来看民间文学亦是白话文学,白话是“老祖宗几千年给我们留下的资本”,其中则有白话文学.胡适的民间文学观虽然对贵族文学存有绝对否定而对民间文学又有绝对肯定的偏向,但是它在理论上的创新价值和在实践上的对“五四”白话文学、平民文学建设的指导意义,及其对后来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光大的效能,都应给以重新估价.  相似文献   

4.
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认为始于1956年.该书286页指出:这一年“二、三月间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强调要重视形象思维和文艺特征”,周扬在会上所作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的报告就着重论述了这个问题.其实不然.早在一年以前,即1955年2月20日,周扬在全国电影创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就已强调说;“艺术反映现实的特点是通过形象,通过艺术的特殊规律——形象思维”,“艺术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当  相似文献   

5.
超越性意向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基本的心理动力,它在不同的文学类别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从观察视角的选择、叙事策略的运用、创作手法的独特和艺术精神的体现等几个方面探讨它在民间文学喜剧性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撒拉族民间文学象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一样,蕴藏量大、民族性强、焕发着独具一格的光彩。解放三十四年来,已发掘出为数不少的撒拉族民间文学矿藏,。许多优秀作品,联珠式地登上文坛,显示出它历久常新的生命力,给人以艺术享受。 撒拉族民间文学与其它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1)撒拉族有语言无文字。语言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民间文学中居于头等重要的地位,把握住口头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从1922年周作人率先提出研究民间文学的两个新视角——“文艺的”和“学术的”,到90年代钟敬文糅合文学与民俗,以“民俗文化”为话语对象,民间文学“文艺的”与“学术的”两种话语范式经历了曲折的转换过程。民间文学“学术的”研究视角,既使民间文学有了广阔的话语生成的空间,也使此后民间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偏离文学的范畴,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共同介入下,成为各学科的公共资源,但其文学本位却日渐失落。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革”时期的民间文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时期的民间文学,是那个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它包括民间传奇、政治笑话、时政歌谣等形式。其内容丰富多彩,但迄今为止,其搜集整理工作和研究工作都做得很不够。本文着重探讨了其基本范畴、基本特征、基本价值这三个问题,提出在文学研究中应该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从而使民间文学研究更深入更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女性文学批评的兴盛而提出的“两性共体”构想,在国内文坛颇有影响。文学上的“两性共体”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文学的最佳境界。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两性共体”问题:一是辨析了西方女权批评所标举的“两性共体”概念,认为它并不排斥性别差异;二是论证了“两性共体”并不符合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特征,也不能承受来自创作实际的挑战;三是指出了如果用它去要求文学而可能产生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许多译者常常认为翻译只是再现“语义”,但文学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只体现“语义”是不够完美的。风格的再现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译者必须把它考虑在内。本文试图从英语文体学、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翻译风格的特征及风格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民谚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本文主要介绍了俄罗斯民谚这种民间文学体裁的一些文学特征。这些文学特征主要有 :修饰语的运用 ,重叠 ,对衬 ,拟人、比喻。  相似文献   

12.
厘清“俗文学”的概念是俗文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学术界一直强调“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区别,其实“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今天所谓“民间文学”的概念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产生的。“俗文学”不同于“俗文化”,它应该是“俗”与“文学”的紧密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侗族人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用鲜明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文化,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侗族社会的人情、风貌,再现了他们的理想愿望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侗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种类繁多。从作品的形式来看,大体可区分为三大类:即韵体文学、散体文学和说唱文学。本文就试从整体上、从大文化的角度,以枚举的方法,探寻侗族民间文学文化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学是历史的回声,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最能展现一个民族的特定的生活画面。一个民族所固有的东西,可以说在民间文学中都能探寻到踪迹,这是由其历史的传承性所决定的。正因如此,民间文学最能散发出本民族的特异的光彩。段宝林同志认为,作家文学对于读者来说,是平面的,而民间文学则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他主张对民间文学要进行描写研究。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民间文学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伟大的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在他的《个性的毁灭》一文中,对民间文学的巨大的社会价值问题,就曾做过精辟的论  相似文献   

15.
文学建制是指文学的生产、消费空间,即有作者和编者(生产者)、读者(消费者)及其公共空间(发表刊物、出版机构、图书市场、流通资金、典律体系等)组成的文学运行机制。文学建制的演变,往往是文学转型的极限,意味着一种新文学重塑的开始。但文学建制的变化具有“内化性”,即文学建制并不只是由政治、经济等有形资本可以“掌控”的作家“身份”、读者“需求”等因素决定,还有更多精神渗透性的因素以其“内化性’’的力量影响着文学建制。1950年代发生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文学建制的变化,就需要从其“内化性”展开分析,从而把握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转型的实质性内容。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人们总是有一个印象,觉得它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例如美国的艾布拉姆斯就说:“多数批评家一致认为,它含有在西方文化和西方艺术两个方面经过深思熟虑同传统基础的彻底决裂。”(《文学名词词汇》第109页)这种观点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尽然。我们知道,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即古希腊文化和圣经(希伯莱)文化。中世纪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文化就开始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否定和对古希腊文化的复兴。这个文化思潮持续了几个世纪,实际上,只有到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化对基督教文化才有了本质性的决裂,与此同时,对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语言之于传统文学具有突出的“异在性”特征,即它有不同于传统文学语言之处,又有超越传统语言的一些显著特征。最能体现网络语言特性的是三个相关联的特征,这三个特征形成了它之于传统文学的“异在性”:一,“片段引入效应”既有古典美学意和境、情和景的结合,又包含了漫画(视觉)文化的流行元素;二,语言界限的“内爆”就是指在语言和语言逻辑内部瞬间消除区别的过程,“内爆”之后,一切都相互交叠、一切都相互渗透,原本对立的概念不再对立;三,语言的“去理性化”,这是传播媒介对文学内容的一种规定性。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也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蒙古族的民间谚语包括多种形式。它以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精美活泼的艺术形式,在蒙古族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如果说蒙古族民间谚语是蒙古族民间文学园地里的一束艺术鲜花,那么《世界三宝》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蒙古族的三句谚语即《世界三宝》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它从自然规律到日常生活,从黄(僧)黑(俗)的封建主到普通的“阿尔达”(百姓)都进行了艺术的概括。如“群星之中月亮美,百鸟之中孔雀美,万木丛中杜杉美”。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了自然界中“美之  相似文献   

19.
也谈土族是否有神话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族是否有神话?这是每一个从事土族民间文学研究的专家和工作者们所颇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概而述之,有如下两种观点:其一,土族民间文学中没有神话这种文学体裁。持这种观点的人们从土族形成的年代入手,对土族民间故事中“找不到神话”这种特殊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中国务民族神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