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文信息》2008,(3):74-79
拙政园是一座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的古典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这里用借景的方法来充实人的视野,可将三里外北塔寺的塔借到拙政园的景色中来,真是令人拍手叫绝。[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中文信息》2008,(3):55-57
天下东湖数不胜数。但在四川的新繁东湖却格外惹人眼球。它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仅存有迹可考的两座最早古典人文园林之一(另一处在山西新绛县绛守居),建园早于苏州园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东湖位于成都北郊新繁镇,因为地处偏隅,故今少为人知,如深山璞玉。  相似文献   

3.
《中文信息》2008,(3):4-5
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相似文献   

4.
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流长,从上古时期的苑、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士人园林以及寺院园林,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北方、江南、岭南园林三大体系,中国古典园林不断发展,自我完善,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园林艺术.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和崇尚和谐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贡小妹 《江淮论坛》2012,(1):165-168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水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园林审美和文化的重要表达手段,在悠久的中国文化历史中,水以其多变的形态、自由的态势诠释着自然之美和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及美学思想,在园林中,水景也同样有着多重的文化内涵,表达着园林设计中的哲学思考、人生理想和情感叙述。  相似文献   

6.
《中文信息》2008,(3):118-123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西南郊沙湾镇紫坭村的宝墨园,是一处集艺术观赏,休闲娱乐于一身的仿古新建园林。园内建筑,园林,山水,石桥等布局设计合理,自然和谐,气韵华丽,堪称岭南园林的精华,有人甚至把它称之为“广东颐和园”。[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背景资料 李冰陵园在什邡洛水镇章山.距什邡20公里,距洛水镇2公里.是一处古朴凝重.含秦汉风格的建筑群。2200多年前.秦代蜀邵郡守李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二江于成都之中”.建成恩泽万世.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导洛通山.洛水出瀑口,别江.郫.会新都在渡”一疏通洛水.打开洪水堵塞的瀑口.在高景关下设平梁.分流入朱.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传统思想认为正义是对天然秩序的遵从,城邦的目的就是在自然秩序中达到善.然而约定主义认为没有自然存在的秩序,本文在回顾传统思想的论述时整理出其理论中隐含的反驳及其对自身立场的捍卫和发展,并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秩序问题的理解重新加以认识,最后结合当前实际,论证了古希腊的正义在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传统思想认为正义是对天然秩序的遵从,城邦的目的就是在自然秩序中达到善。然而约定主义认为没有自然存在的秩序,本文在回顾传统思想的论述时整理出其理论中隐含的反驳及其对自身立场的捍卫和发展,并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秩序问题的理解重新加以认识,最后结合当前实际,论证了古希腊的正义在建设和谐社会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通过人茶合一的生态审美叙事,体现了鲜明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理想,本文从自然、家园、生命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态理念蕴涵,即向自然寻求人类存在的文化印证;和谐、安居的恒久渴望;向死而生的自由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与中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对抗都在加剧,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生命力严重下降,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人类社会内部冲突不断.矛盾根源在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以及近代以来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论中国还是整个世界,解决矛盾的思路在于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同本身的和解的思想,加强全球合作,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弘扬中华和谐文化,促进人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和谐思维——从思维方式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主题凸现了以"和谐"为基点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大意蕴.沿着这一思维路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及社会自身各层面的和谐共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杨立群 《学术论坛》2007,(2):179-18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人生是诗化的人生,他的诗文是日常生活的诗化。他对和谐生命的追求,他诗文中所包含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对于现代人反思现代文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个难题.对这一问题,无论人类中心论还是非人类中心论都没能完满的解答.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对此问题我们只能从人的生活出发,通过解剖人的生活来揭开人与自然关系的奥秘.但人的生活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生存,它需要进行合理的构建.这有一个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而保证生存、限制享受、合理发展则是人类应该的生活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王辉 《天府新论》2010,(2):30-34
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管子》在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上,既强调人之主体性的“人君天地”,又强调人与天地自然共生共荣的“人与天调”,从而实现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协同发展,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践科学发展观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应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要求人与自然共建互利互惠的关系。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并没有否认人类的主体性,而是主张从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一方面肯定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的主动、主导和自主力量;另一方面又强调主体对自主能力的自控和自制,并对自身行为的消极结果持一种自省态度和担当责任态度。这一思潮为构建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政治学在求善为主的政治哲学指导下,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政治学--不是以权力规范为核心而是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不是仅仅以人为对象而是包容宇宙万物的生命安置为整体对象;不是民族国家范畴内的权力分配而是求得整个世界(天下)太平的独特的政治学体系.这个体系以伦理规范为实现模式,呈现出强烈的普世色彩.  相似文献   

18.
19.
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文学是东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拥有诸多共同之处的"传奇",他们文学之中所显示出的生态文学的倾向使其作品充满了东方式的诗意之美和哲理之美,更在其各自的文学世界中展开了对于东方生态的和谐之美的追求,"湘西世界"与"伊豆汤岛"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与"吸收自然"的自然生境与文学生境的经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上,胡锦涛所作的重要报告对新时期中国对外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不仅为正在稳步崛起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且昭示了中国大外交的美好蓝图.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力图从十七大报告外交部分的结构分析、新增亮点及核心主题三方面来解读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