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支配人们实际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观念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合理性。而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更为重要的过程和方面,却被已经习惯了的哲学思维以认识的活动过程所遮蔽,进而把人们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描述性的实践概念等同于实际支配人们活动的实践观念,由此而导致了现实的人们对建构科学实践观念的忽略,从而使人们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代价。认真地揭示实践观念的建构与实现过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劳动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劳动过程包括两个内在相连、辩证统一的方面,一是在头脑中实现的“观念建构”,二是在现实中实现的“现实改造”。大机器时代,大机器体系解放了人手和人的体力,实现了劳动“现实改造”自动化,推动了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当今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体系加持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建构模型、算法,推动“观念建构”智能化,解放人的脑力,将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质的飞跃发展。在“观念建构”智能化推动下,大数据成为生产力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将从根本上推动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劳动社会化向纵深发展,并创造更多自由时间和空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观念因素在国家的对外决策中的影响与作用。结合东北亚地区各国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异同分析了造成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观念因素,并从建立跨文化认同、超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差异、选择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实现东北亚地区安全的观念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公众教育观念及其心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众教育观念是一个观念群,它包含了社会大众对教育各方面的认识和看法,而且有不同的存在形态。由于教育观念既是制度、理论形态的,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形态的,为了更好、更有效、更深入地研究教育观念,应着重从心理层面着手。文章试图从区别人们容易混淆的教育概念与教育观念开始,进而弄清教育观念的实质以及特点,并通过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现有的教育观念形态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最后介绍了构成教育观念结构物的几个要素:文化习染、知识影响、个人建构。  相似文献   

5.
6.
人的改造性实践活动是受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念所支配的,而支配这一活动的观念是否科学与合理又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的正确与否.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人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现实的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把实际支配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与把人的社会活动作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实践概念区别开来,这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哲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必然体现.  相似文献   

7.
行政契约观念比较及其法律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契约伴随着福利国家的兴起在公法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因长期以来传统行政法理论和立法对契约理论的习惯性漠视,使行政的民主化进程的步伐极为缓慢。本文通过比较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及我国在行政法领域的契约观念,阐述了在行政领域引入契约观念的重要性,在分析行政契约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制定《行政契约法》的初步构架。  相似文献   

8.
科举在明清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明清文人群体与科举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生活、思维、心态,乃至一切与文人有关的事情无不受到科举的影响,其中明清时期的婚姻观念也因此形成了固有模式。查考大量的明清小说作品发现,科举与婚姻关联出现的频率极高,类型固定,而这种婚姻观念也对小说的情节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在古文运动的背景下,诗、文分体观念催生了"以文为诗"之争。因诗歌观念、诗体形式的差别,韩愈"以文为诗"主要表现在古体诗而非近体诗之中。从司空图、欧阳修到北宋后期,对"以文为诗"的认识不断明确、深化。"以文为诗"之争促使人们对韩愈诗和宋诗的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促使了诗歌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文体和民族认同建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抒情性和民族认同;重述神话史诗和民族认同;文体转型和民族认同。这三个方面与民族认同内涵的三个组成部分--民族感情归属、文化特质把握和民族身份指认--构成对应关系。对这一颇具新颖性问题的考察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未清初是小说史上续书作品迭出的时期,明代的“四大奇书”几乎都有续作问世。这些续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均没有达到原著的水准,因此备受后世论者的轻视和贬低。但人们在批评续书时并没有把续书说得一无是处,有些论者不但对续书创作给予了合理的解释,还提出不少创作续书的方法,有的甚至道出了续书创作的难处。他们常常也揭示出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明末续书作者陈忱,清初续书评论者刘廷玑、蔡元放等即是续书理论批评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2.
深入分析明、清两朝晋商发展的成因及特点.特别指出,晋商的成功不只是由于其雄财善爱,经营有道,更因其伦理道德和儒商精神,晋商的精神和文化值得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占籍"一词,经常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文学著作及历史著作中。现代的许多学者认为"占籍"的词义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入籍",指的是"外地迁至新地,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事实上在明代初期,"占籍"是明代赋役黄册制度的一部分,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户籍管理制度。但到清代初期,"占籍"已经作为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并且广泛地运用到了对流移人口的管理。而这一演变过程是在明清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清修<明史>包含相当丰富的欧洲内容.这些内容虽取材于明代史料,但透过明史馆臣对明代欧洲素材的取舍、增补、修订与评赞,可以看出清人对欧洲势力东来亚洲之战略目的有了更为本质的认识,对欧洲文化的态度也更趋理性.但<明史>流露出的西学中源论以及有关欧洲内容的疏漏、错误,又说明清人欧洲观仍然存在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5.
"赘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而小说中的赘婚又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体现了超越固有观念和社会准则的某种潜力,在情节的萌发和建构方面尤其如此。小说作者从赘婚中获得了天然的便捷,可以从女性的立场营造情节、叙述故事;赘婚中存在的种种常见困顿,反而为作者提供了便利,在小说中都转化成为情节发展的若干层次;对于赘婿来说往往意味着尴尬和屈辱的婚仪、改姓以及逐婿,在小说里也成为了情节的重要来源。以至于在赘婚的基础上建构的小说不是悲剧,而是充满了谐趣以及励志色彩的喜剧或正剧。赘婚可以摆脱现实中的种种劣名,变为小说中最让人兴奋的情节元素之一,并进而成为小说中"大团圆"结局的一个要素。在促使小说中的人物"发迹变泰"的同时,赘婚也完成了自我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为怒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却因资料匮乏而使研究的深入难度增加。在挖掘、耙梳史料的基础上,对此期间怒族的族名与分布、经济生活及民族关系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但在理学中,又有官方理学与非官方理学的区别。官方理学是以明代薛瑄、胡居仁,清代熊赐履、李光地等人为代表的理学,其学与权力、利禄相结合,在理论上日渐僵化。非官方理学是以明代罗钦顺、王廷相,清代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理学,其学对程朱均有所批评,富有理论的创新性。在明清,官方理学与非官方理学都批判心学。对他们来说,心学无疑是异端之学。  相似文献   

18.
为便于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明清小说家自觉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通俗化。缘于特定创作目的或时代背景,为适应特定读者群的阅读水平,小说家们多将浅近的白话作为首选语体。为迎合特定方言区的读者,一些小说家还创作了更为"适俗"的方言小说。为将文本进一步通俗化,许多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了具有导读功能的随文注疏或评点。而传奇小说作家不仅有意使其小说外在形态向通俗话本靠拢,更将世俗审美趣味融注于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有关文学名著的“集评”之作大量涌现,这是文学评点全面繁盛的重要标志.“集评”诞生之始,与“汇评”、“合评”、“辑评”、“评林”等概念呈现混用、交叉的状况.“集评”的发生在版式形态上借鉴了文学经典注疏的“集注”体例、“大全”类书籍的编刊手段等成熟的操作方式,明代出版文化政策的调整、书坊主出于谋利的营销策略和迎合读者心理的市场定位,则成为“集评”之作不断涌现的重要文化背景和外在条件.集评本具有明显的文本优势:便于比较诸家评点,提高文本的受众影响力,辅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具有批评之批评的批评史学意义等.当然,“集评”之作也因自身体例的局限,往往导致文本繁冗、辑录的评点与原始批点讹异等客观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