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并最终影响既定产出和价格目标的传递途径和作用机理.一国宏观经济调控需要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增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家认为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越来越强,其预期也正在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从而使货币政策收效变难。要提高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准确披露政策信息,取信于民;利用信息优势,正确引导经济主体预期;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对其预期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问题使得总量扩张进退维谷,要么可能令增长失去动力,要么可能助长过热.因此,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早已不是总量是否扩张的问题了.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和持续发展,就需要从解决结构性问题入手.要合理化就业结构,应该实行适度宽松的总量货币政策.但总量货币政策调整就业结构失衡的有效性较低,因此,应通过差别化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来实现产业就业结构的合理化,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甚至经济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4.
以希克斯—汉森模型为基本的分析工具 ,根据欧元区各国的经济政策及发展状况 ,对 IS曲线和 LM曲线进行模拟 ,由此分析得出 :欧盟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 ,对德国、法国等国的产出、利率影响不同于对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影响 ,即产生了不对称的经济效应。产生这种不对称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货币政策在各国的传导渠道存在差异 ;二是货币政策在各国的传导速度不同。另外 ,这种经济效应的不对称 ,会导致生产的专业化、贫富差距扩大等后果。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以及欧元区各国金融结构的趋同 ,这种不对称会逐渐消失 ,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28个省份2000-2012年的年度样本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效应进行检验,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即期效应和滞后性对各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东中西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较为明显.货币政策的即期效应对东部沿海省份冲击较大,对中西部省份冲击不太明显;而其滞后性对中部省份冲击较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弱.建议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信贷供给,加快利率市场化等.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银行的功能,通过“货币创造”对货币政策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动态相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而说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产生了强烈的物价效应,并对货币供应量具有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8~2017年共38期季度数据,通过货币供应量M2、货币市场利率R、国民收入GDP、物价水平CPI、投资K、消费CO之间构造VAR模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得出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的梗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国有企业与金融改革、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建议,以构建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8.
9.
基于SVAR-H-SV模型构建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并以此考察中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表明:1)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明显高于价格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且在金融去杠杆政策实施之前二者的走势呈现上下交错的波动特征,在金融去杠杆政策实施过程中,二者则呈现同步上升的趋势特征。2)数量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数量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较强;而在经济新常态时期,数量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则相对较为微弱。3)价格型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变量具有短期促进、中长期抑制的影响特征。因此,央行在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促进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到价格型转型的同时,还应在保证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活性的基础上,加强与市场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和规则性。  相似文献   

10.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转折点,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由经济繁荣和过热向经济衰退的转变,而在此前后,我国分别采取了调整力度比较大的紧缩和扩张性货币政策,这对于检验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具有非对称性效应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机会.因此,本文基于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我国货币政策截然不同的相向选择,实证考察了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货币政策的非时称效应在我国是存在的,即在经济过热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平抑经济的效应,要显著大于经济衰退期宽松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推动效应,即存在所谓的"刹车容易启动难"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8):53-60
本文在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视角下对中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效应展开述评,认为货币政策在实际传导过程中确实存在结构性效应,其原因在于各行业和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差异性使其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响应不一;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传导是导致货币政策产业结构性效应的重要原因,而其区域结构性效应的成因主要源于区域之间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异质性特征;我国目前实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利于对冲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效应,维护整体社会融资成本稳定,提升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我国央行应全面考虑不同行业和区域生产要素异质性,持续创造更多具备定向调整功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以对冲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效应,使货币政策在定向和微调上更加精准和有效。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依存于经济环境。本文分析金融开放条件下约束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发挥的因素,阐述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在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性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的结论,但是对于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国内学者有很大分歧.基于此,文章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出发,论述了我国金融体制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针对这种原因,笔者提出相应的有关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货币政策房地产行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准确地认识货币政策效应,必须深入到行业层面具体探究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本文将房地产业作为耐用消费品的代表,同时选取一些非耐用消费品代表,通过比较研究,重点测度中国货币政策房地产行业效应。研究发现,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对房地产行业(耐用消费品部门)和非耐用消费品部门的冲击在模式、时滞和力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因此,货币当局应根据不同部门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有效性不足的情况下,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和风险程度往往较高,不仅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对股票市场进行适度的调控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完善意义重大。从我国已有调控的即期统计特征看,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调控的效果不仅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而且多次出现调控失效的现象。通过对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调控两类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和股市波动的关联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从总体来看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能够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但存在有显著的时滞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两种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不同,可以考虑通过完善的货币政策工具设置实现对股票市场调控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剧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考虑,本文使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双重非对称性效应的特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相同的货币政策冲击下,不同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和反应时滞是不同的。同时,这种差异还跟地区经济结构和发达程度有关。最后从区域振兴和货币政策差异化实施的角度,对缓解和利用货币政策双重非对称效应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货币政策——短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巨大,中国也不例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复苏的曙光逐渐在中国、欧美国家乃至全球显现。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性仍然未能全部消除。理性分析、评判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复苏中的效应,为今后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货币信用关系渗透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使金融业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达到了足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因此 ,以调节货币总量和结构为目标的货币政策 ,就成为最关键的宏观经济政策。 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逐步转向依靠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 ,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正确的货币政策及其有效的调控机制已成为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回顾 9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 1 …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以投资效应的三大传导渠道作为理论基础,从理论角度分析投资效应存在区域非对称性;其次在三大传导渠道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对导致我国投资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我国投资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主要反映在信贷传导渠道上,并通过建立各个地区实际投资与当地新增信贷的VAR模型,来验证货币政策投资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