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一位孤独的年轻画家,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 为了理想,他毅然出门远行,来到堪萨斯城谋生。起初他到一家报社应征,想在那儿工作。编辑部周围有一个较好的艺术氛围,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但主编阅读了他的作品后大摇其头,认为作品缺乏新意而不予录用。这使他感到万分失望和颓丧,和所有出门打天下的年轻人一样,他初尝了失败的滋味。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有一组专讲因果报应,转世讨债、偿债的故事,其实这是一组反映子女教育这一课题的作品,是漫长封建社会的愚昧落后掩盖了这些作品的思想精髓。在现实生活中,蒲松龄对子女教育十分注重和关心,是一位很实际的现实主义者,我们应批判地继承蒲松龄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精神遗产,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在儒、释、道三家彼此渗透、重新整合的晚唐时代,一种长于抒情、偏于写意、善于表现、贵于朦胧的新的审美理想--优美在此时形成。这一新的审美理想在诗歌创作中通过“不光是泳史的怀古诗”、“不仅是言志的无题诗”和“不限于男女的爱情诗”等大量的作品得以具体展现。正是从晚唐开始,诗歌艺术由壮美、崇高的外在开拓,重新回到了优美、和谐的内心志趣,并开始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审美之旅。  相似文献   

4.
刘小艳 《理论界》2007,(6):219-220
奈保尔在短篇小说《叫不出名堂的事》中精心构思多重“不定点”,给故事主人公波普的形象涂上了扑朔迷离的色彩。但多重“不定点”却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与“思考”,让读者隐约地感觉到主人公波普心路历程变化——追求理想、理想破灭、人生态度的改变,这正是多重“不定点”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青马湖》是作家王鸿达最新创作的一部抗战历史长篇小说,时间跨度长,故事脉络清晰,场面恢宏,人物性格鲜明丰满,在阅读中强烈感受到作者在书中用灵与肉和血与火营造的看点,尤其是对大青马的塑造和描写,堪称神来之笔。尽管他在书中更多的章节没有直接描写大青马,但作家运用了以虚写实、以实写虚的手法,使作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使大青马在若隐若现中贯穿了全书始终,可以说,大青马是整个小说的魂。正是这种简约而空灵的写作手法,赋予了全书较高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6.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善于讲述故事。莫言讲述故事吸收了西方现代、后现代小说的技法,具有后现代小说的前卫性,这是他区别于赵树理的地方。莫言讲述故事继承了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具有中国文学的本土性,这是他区别于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地方。莫言讲述故事还融入了他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彰显了他卓越的讲述故事的才能,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特别是他的近期作品更加凸显了叙事文学的述说性,规避了刻意的写景状物和人物刻画,这也是他区别于鲁迅、沈从文的地方。莫言正是凭借他讲述故事的独特性、前卫性和本土性,赢得了世界文坛的尊重。  相似文献   

7.
安东·契诃夫(АнтонЧехов)是举世闻名的语言艺术大家,其作品叙述客观,语言朴素、简炼,极富表情性和音乐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文章主要对契诃夫作品中语言的根本特征"朴素"、"简炼"进行了阐述,以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张方 《云梦学刊》2002,23(5):51-54,58
在虚构的故事里隐含着历史的真实及作者的寓意 ,是中国古典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而小说理论批评以“索隐”的方式去加以解读 ,就是揭示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重要手段 ,在这方面 ,传统《红楼梦》评论有着独特的效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艺创作上的现实主义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社会。我们读外国小说时,很容易感觉到都习惯于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整体描写的特色。这固然有助于深刻地展示作品的主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而这种艺术特色,在我国古典小说里,尤其是前期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环境往往是展现在适应于表现人物性格的故事发展中和情节变化里,以独有的艺术特色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大花园。《水浒》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就是如此。它虽然没有全面展开农民苦难生活和社会黑  相似文献   

10.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09,30(6):71-76
今天重读谭谈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发现其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朴素的美”和“含蓄的美”。“朴素的美”是指其以朴实清新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既具传统美德、更具时代精神的山村女子金竹的典型形象。“含蓄的美”是指能从其故事、形象可以引申出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1.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在他的《杂谈审美文化》中,曾提及这样一个观点:“美离不开感情。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充满了感情的。”笔者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力图从冰心对理想、情感的追求方面切入,透视作家的情感世界,发掘和审视冰心作品的“情意美”。一、“情意美”贯穿于冰心作品的始终冰心是一个充满诗情的人,这种个人心  相似文献   

12.
穿过云层的阳光--论路遥及其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已故的作家路遥及其创作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讲是一个独特的耐人深思的文学现象。当时 ,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 ,以传统的在当时被认为过时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逆时而行 ,完成了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 ,虽不为时人所理解 ,但是时间最终显示了这篇作品的巨大生命力和艺术价值。路遥及其创作的成功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讲 ,提供了一些令人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故事新编》以愤世嫉俗的强烈讽喻性构成自己的美学力量。理想精神的解体、消亡与“小东西”们的鱼活伶俐 ,在作品中始终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 ,这是鲁迅关于中国古今社会史的独特发现和中心表达。其跨越时空、古今指涉的艺术意蕴 ,主要依赖于“杂文”意识的渗透 ,小说的作意和文体 ,在整体上都富于杂文意识。中国“五四”后的新历史小说在其发展进程中 ,从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到“新历史主义”小说 ,与《故事新编》都有割舍不断的承传关系。它们也每每生发出可供借鉴的正反两方面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4.
庄子提出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艺术命题 ,是道家所认定的美的特性和标准。老庄的“朴素”是对先于一切而存在的自然本性的揭示 ,是天地大美的本体存在。朴素是体道的终极指向 ,朴素自然是人的本性 ,世俗的利欲污染则使人丧失了本性。美是一种超越形而下层面的存在 ,它的作用不是物的实用作用 ,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或无之用 ,于是无用又成了有用之用。老庄在认真地思考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风俗以至艺术现象 ,清醒地看到了各种与“朴素”相背离的现象 ,连文艺也堕落为损性害命的东西。从而认定美的本质在于朴素 ,朴素是贯于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生活中,正直善良的人们,或者是受侮辱与被损害的好人,容易唤起人们的同情。这正是艺术家最感兴趣的一个美学课题。可不是吗?许多历史人物常常借助于艺术的力量进入了美的天国;同样,也有不少历史人物被艺术家打入了阿鼻地狱,永远成了涂白鼻子的奸臣,这都是事实。是的,在艺术画廊里,不少形象都是历史的精英,可是,如何公正评价这些有影响的形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昭君是个历史人物,但是她却是一个既真实又带有极大理想色彩的美的典型,现在人们心目中的王昭君与历史上真正王昭君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因为人们对这位善良者寄托着许多美好的祝愿不断地注进了许多理想化的成份。也就是说,这个真的美人也凭籍了艺术的力量,才变得更充实、更完美、更理想的。毫无例外,大戏剧家曹禺的新作《王昭君》,也无可否认地涂抹了更多的理想色彩。当然,作家是秉承时代的需要,从民族团结的崇高目的出发,造就了一个古代的“和平信使”,这是极可贵的,无可非议的。但自曹禺《王昭君》问世以来,评论界交口称誉,并非完全从主题及艺术上来肯定这部历史剧,偏偏要在“真”字上大做文章,甚至奉此剧为唯一符合历史真实的作品,或曰:“洗净了王昭君身上的历史灰尘”,“为王昭君恢复了本来面目,擦去两千年  相似文献   

16.
同五四时期的多数作家一样,许地山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并善于从中吸取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因而,他的作品多表现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理想,表现了一个炎黄子孙所特有的心理结构。他的作品,特别是其小说,除了具有引人入胜的曲折故事外,人物的情感美、道德美,以及富有生趣的意境美,闪耀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光辉。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付煜 《中文信息》2013,(5):126-126
《诗经·卫风·氓》与《美狄亚》分别是东西方两部较早的描写弃妇现象的作品。两部作品都叙写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但在弃妇形象的塑造上有诸多相似与不同。这些都深深根植于产生它们的大文化背景。本文试图从上古时期东西文明对比的角度去关照这两部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尝试解读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弃妇塑造。  相似文献   

18.
融古铸今,是鲁迅《故事新编》的突出特点,也是作家在这部创作中的伟大开拓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这当然也适用于对历史上的文学家及其作品的评价。因此,围绕融古铸今特点,认识和阐发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提供了哪些符合他的时代要求的新的内客和形式,也可以说是真正理解和正确阐释这部作品,从而给它以恰当历史评价的关键问题和根本任务。 那么,《故事新编》“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死而复生故事与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以及原始宗教、鬼神观念等因素有关。汉魏六朝时期,宗教鬼神信仰得到进一步普及,死而复生的故事在志怪中大量出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至唐宋,死而复生的故事被用来谱写现实悲、喜剧,同时也呈现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明清作品里死而复生的故事频繁出现,"复生"成为小说常见的叙事结构,表达对生命与美善的追求。复生母题不仅体现了初民的古老信仰,更是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的综合表达。  相似文献   

20.
看过宝岛的叆叇云霞,听过大陆的悲苦故事,沐过欧风美雨,饮过恒河圣水,餐过儒释道义,奇特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在使许地山成为文坛奇人。正是这“奇”撩起许地山研究之“热”。近年来,关于许地山文学创作的研究文章不断发表。这些文章角度各异,多有建树,但着眼点似乎都放在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复杂性上面。而我在趋近许地山的过程中,则一直努力把兴味放在许地山的某种可称为“心境”的东西上面,探寻的结果使我发现在许地山县上潜藏着一种深重的多苦意识,它显化为许地山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识,它制约着许地山进入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