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波 《西域研究》2023,(4):152-157
新疆库车县森木塞姆第44窟是龟兹回鹘时期的洞窟,主室券顶菱格故事画中可辨认出一幅表现佛像神异事迹的壁画,描绘佛像在战场踊出、阻止战争冲突的场面。此画可称为“瑞像故事画”,属于一种新的龟兹故事画类型。画面构图符合龟兹传统的菱格故事模式,应为龟兹画家依据故事文本创作。这幅故事画证明于阗的瑞像信仰影响了龟兹佛教。  相似文献   

2.
我已记不清这故事了,只记得它的大意: 古时候有位画家住在一驿站,临走时画了幅画送给主人。画面上是一个人牵着一匹马过桥,马不肯过,牵马者死命地拽着缰绳。但画家并没有把缰绳画出来。不久,有位路人见之,赞叹不已,答应第三天带钱来取画。主人这时发现画面上少了根缰绳,疑是画家疏忽所致,便取笔添上。翌日,那路人来取画,见画面上多了根缰绳,便摇头而去了。那位画家的功力,就在于此时无形胜有形。不画缰绳,却使人感觉到有缰绳在。这,就是艺术的“空白点”所赋予欣赏者的魅力。我国古代的批评家早就意识到这  相似文献   

3.
高布赛克和普柳什金分别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和俄国作家果戈理精心刻画的艺术典型,也是欧洲吝啬鬼画廊中的两幅杰作。高布赛克是巴尔扎克的《高利贷者》中的一个资产者。他拥有巨大的财富,能运用金钱的威力征服整个法国首都,使无数贵族男女都拜倒在他的脚下,他的权力有如一国之主,因此他自称为“无人知晓的国王”和人们“命运的主宰”。高布赛克性格中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吝啬。高布赛克这一名词,象在法语中已经成为高利贷者的同义词一样,也已经成为吝啬鬼的同义词了。高布赛克是个吝啬狂,他虽然拥有万贯家产,却过着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4.
画,作为一种美术作品,无疑是供人们欣赏或收藏的。画之所以有收藏价值也是因为它首先具有审美价值。然而,任何一幅画的第一个欣赏者或审美者却不是别人,而恰恰是画家自己。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一种自我的审美活动,不断体验,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画家正是在自我审美感受的驱动下进行绘画构思和创作,直到整个艺术作品的完成。画家在创作过程的自我审美感受如何,直接影响到他的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及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 所谓画家的自我审美感受,是指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自己创造的对象(从观念形式到现实作品)产生的审美知觉,并由此得到一种特殊的满足和快乐的审美享受。画家的自我审美活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活动过程。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后,画家也还会不时  相似文献   

5.
张鸿飞是吉林省画院年轻的专业画家.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美术展览并获奖.前不久他被选为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鸿飞既画工笔,又画写意;无论工笔还是写意,他都力图使作品有诗的意境.他的画充满着诗情画意.所谓诗情就是被提炼了的人的美好感情,看鸿飞的画总会让人体验到一种情感的力量,所以他的画抒情性很强,每幅画都是一首抒情诗.所谓画意,就是画家努力为他的情感抒发寻找一种很有力度的表现形式,为形象主体  相似文献   

6.
有两位画家相约各画一幅画,主题是宁静.第一位画家选择一个湖泊作背景,风平浪静.他得意地介绍其中意境: "你们看,湖面如镜,蝴蝶也柄息在花朵上停止飞舞,没有风没有雨,又远离尘世喧嚣,完全呈现出一片宁静来.  相似文献   

7.
谈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时,对于历史风俗及人民现实生活有独特表现的画家张择端,在杭州曾创作了两幅最著名的画卷,一是“西湖争标图”,早已失传;一是“清明上河图”,现陈列在北京“故宫”,任人欣赏。“清明上河图”,是南宋画家们追写汴京清明时节的繁盛景象,使偏安半壁的朝野人士,激发痛恨异族侵略,不忘收复中原。当时画家们画这样题材的很多,但没有比张择端画得更好的。因此,历代临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人也很多,有的竟摹成赝本,谋取厚利。明朝时侯,苏州黄彪(号震泉)摹仿得最妙,“无声诗史”上称他“几欲乱真”。  相似文献   

8.
绘画与想象     
圣伯纳山隘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两大山峰之一,当年拿破仑就是通过这里挥师东征。历史上许多画家都曾表现过这一题材,但都赶不上法国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之交的大画家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占据这幅名作的画面中心的,是前蹄高举、振鬣长嘶的白色骏马和骑在马背的拿破仑,拿破仑红色的犬氅迎风飞扬,有如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群山间一团燃烧的火焰。他一手握缰,一手向前高举,在召唤着画面上没有直接出现的他身后的千军万马。  相似文献   

9.
胸有成竹     
北宋时,有一位以画竹而闻名的画家,他的名字叫文同。文同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相似文献   

10.
没有明确外延的语言是“模糊”语言,“模糊”性、不确定性是文学魅力的所在,语文教学很多时候就需要这种“模糊”教学。一、语文教学中,忽视“模糊”性,就容易扼杀创造性我国绘画有个经典的“深山藏古寺”的故事。对这一相同的命题,有人画了四面环山,中间古寺清晰可见,令人一览无余;有也人把群山画得巍峨一点,古寺在其中若隐若现,“旁逸斜出”;只有一个人不画古寺,但见其笔下山林幽幽,溪水潺潺,溪边一和尚正在俯身汲水,令人顿觉意趣横生,击节称奇。故事里第三个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并不拘泥于“藏”的精确表述和“古寺”的明白存在,而是选…  相似文献   

11.
聪聪 《快乐青春》2014,(12):57-58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春日里去野外放风筝,天蓝云白,草绿花红,这个小孩玩得十分开心。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小孩手中的线断了,风筝急速地向后飘去,翻了几个跟头后,落进一处兵营。春日的午后,站岗的士兵有些犯困,脑袋一栽一栽地打盹,这小孩没费什么事就溜进了兵营,很快找到了风筝。因为着急出去放风筝,小孩走得太快,没提防脚下被绊了一下,摔了个嘴啃泥。他摔倒的旁边立着一把大伞,有两个人正在伞下下棋,那体态魁梧、相貌威严的,是一位将军。将军走过去扶起小孩,问:“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走到了这里?”  相似文献   

12.
深山藏古寺     
宋朝时,宋徽宗有一次出题考画家,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面对这样一个题目,许多画家在山腰画了座古庙,不同的是,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有的只画出一个寺角,有的只画出一段残垣断壁。主考官都不满意。  相似文献   

13.
一《唐朝名画家》记载著名画家吴道子的一则为将军画画的故事:斐旻将军以厚金重帛请吴道子为他作画,而吴道子封还金帛,一无所受。并且说“闻斐旻将军旧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助挥毫。”于是,斐将军十分高兴地为画家舞剑。舞毕,吴道子意酣笔奋。“俄倾而成,有若神助。”——将军舞剑不过是给画家一种情绪刺激。画家借助将军的“壮气”凝神结想,产生神来之笔,一挥而就。所谓  相似文献   

14.
对“客为周君画荚”之管见李昕战国时,韩国人韩非、在其所著《韩非子》一书中,出现了花草画家的记载,这就打破了在此之前人或动物统治画坛的樊篱。他对这位画花草的画家虽未写出名字,但对其所画作品效果却形容非常生动具体:客有为周君画英者,三年而成。周君观之,与...  相似文献   

15.
幼时读陈樨常的《中国上古史演义》,其中的一个故事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汤既然以武功建国,诸侯对他自然十分敬畏,汤便以仁厚来收揽人心.一天,汤出外游玩,看见一个农人在树木上挂了一个鸟网,挂好了,在网下面祝告说:'不论东西南北哪一方面来的鸟,都飞入我的网里.'汤说:'你不要太过分了吧!哪里可以这样网尽杀绝?'便叫他把网放开三面,只留下一面,替他祝告说:'要飞去左边的鸟儿,便往左去.要飞去右边的鸟儿,也便往右去.只有不听我的话的鸟儿,才进入我的网.'各国听见汤这样说,都说汤实在太仁爱了,对于飞鸟都这样的仁爱,还能虐待人民吗?大家就都愿意听他的命令.后来把宽大的政策叫做'网开三面'."当时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部典籍,我却愿意相信它.  相似文献   

16.
两位画家     
华潭 《快乐青春》2014,(7):65-66
维克托是法国画家。他父亲是位外交官,与大画家毕加索是好朋友。维克托从小喜欢画画,14岁那年,做外交官的父亲带他去见毕加索,他想让这位大画家收儿子为徒。可是,毕加索看了维克托的画后,当即拒绝了。  相似文献   

17.
(一)画家感觉到山川之美,加以描绘,产生了山水画。对他的创作来说,必先有自然美的客观存在,其次,当体会和表现自然美时,一定的社会历史时代和一定的阶级意识,都起着作用。本文从以上两点出发,试论我国古代山水画对自然美的处理表现了哪些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就从东晋顾愷之谈起。他是著名的人物画家,但也画山水,对自然美很有感受。他在桓温幕时,到过江陵、荆州等地,又曾去会嵇,回来之后,“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不过四句话,却生动地概括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美的丰富形象。他画过《雪霁望五老峰》、《云台山图》等,还写了一篇《画云台山记》,可惜“自古相传脱错,未得妙本勘校,”今天不能全部理解。但文中不少地方讲到如何构图,如何生动地捉取对象的特征,例如“西去山,别详其  相似文献   

18.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咏画、题画诗,是其诗文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收在“全集”里的咏画、题画诗,达百首之多。综观这类诗作,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特点,即依画翻新意,诗抒画外情。在当时,有一批文人兼工画事,并成为一种流派,叫作文人墨戏画。这些画多是对自然的赞赏,在自然与人生之间,取前者而舍后者。苏轼却反其意而为之,从画中翻出新意,勾出人间事。也就是比起自然,他更关心人事。他以艺术家的勇气,大胆地歌咏人生的喜怒哀乐。在近百首咏画、题画诗中,题咏马的约占五分之一。马一向是历代诗人、画家喜用的题材,这大约是马的外形膘悍骏健且与人的关系至为密切之故。尤其在唐代,出现了擅长咏马的诗人(如杜甫、李贺)和擅长画马的画家(如曹霸、  相似文献   

19.
这是四年级的一堂美术课。老师教我们学习画人手。老师说:“手,看起来不复杂,但请同学们先听我讲一个故事,之后大家可能就会画得更好了。”  相似文献   

20.
厉归真是我国古代的画家。他善画山水,尤喜画猛禽、牛、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