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春林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4):53-57
文章通过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以及部分入围优秀作品的细读,对于近几年长篇小说创作叙事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进行了深入的艺术分析.这种多样化趋势主要体现为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几种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
毛克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16-22
近年来茅盾文学奖成为社会关注的现象 ,毁誉不一。正确分析和评价五届以来的获奖作品 ,是评论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以其深厚的生活底蕴和雄健的笔力 ,努力挣脱“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束缚 ,回归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 ,深刻描写现实的苦难和尖锐地批判现实 ,重建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廊 ;努力进行艺术探索 ,开创了新时期文学的新局面 ;当然 ,也难免历史的遗憾 相似文献
3.
茅盾文学奖在希望和失望、冷漠和关注、说好和说坏的多声部合唱中走过了25年的历程,需要进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检讨和确认。《聚焦茅盾文学奖》采用“长镜头”、“全聚焦”,纵论历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的得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获奖作品系列进行整体研究,试图说明应适度地肯定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第一文学大奖的地位和影响,给予获奖作品家族在当代文学史上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4.
范国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158-160
茅盾文学奖是新时期文学进程中出现的重要事件,目前对茅盾文学奖的研究一直处于某种边缘位置。任东华博士专著《茅盾文学奖研究》打破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界限,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这一重要的文学事件进行了客观化、总体化和历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章联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33-35
通过对<公爵夫人与珠宝商>的文本分析,从意识流这一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三个特点:一是以人物的回忆、印象、想象来展示人物的意识流动;二是以有限的时空、人物创造较为广阔的时空疆域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是小说集中描写了主人公一个人的意识活动.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6.
许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4):109-110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印象派艺术,处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上。印象派在艺术观点上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在技法、色彩等方面则与传统艺术背道而驰,给现代艺术以直接启示,使后来的绘画艺术在视觉与审美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任美衡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6):151-154
在茅盾文学奖中,历史题材的作品显示出了特别的优势,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基本上囊括了新时期以来经典的历史小说。由于历史题材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祛除了书写的诸多顾忌,给作家创造了至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加之思想的解放,尤其是西方各种各样的历史主义潮流启开了国人的心智,由此扩大了茅盾文学奖的审美视界,也丰富了它的历史诗学并通过时间的进步性、多元的历史观、历史的理性化与辩证化、历史的能指性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来。这种历史诗学及其叙事既使茅盾文学奖赢得了鲜明的个性,但也产生了一些争议,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8.
茅盾文学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矛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7):49-60
从1982年开评至今,围绕茅盾文学奖的褒贬、毁誉不绝于传媒和课堂。对茅盾文学奖及其获奖作品评论、研究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奖项本身。我们综述茅盾文学奖研究的情势、状况,旨在加强了解,拓宽视野,激活思维,助推茅盾文学奖及其获奖作品的研究、评论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的创作是文化繁荣的主力军,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面对的肯定与批评之声,既说明它们是优秀之作,又说明这些获奖作品距离最优秀和能传之于世的精品还有距离.这五部作品在彰显文学的人本位的本质方面,都有各自不俗的表现;在题材领域和艺术创新上也有个性特征;但都存在不可忽视的艺术缺陷,说明当代长篇小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毛克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世纪之初发展中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是引领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旗帜.获奖作品涌动着鄂温克民族世纪历史盛衰的波涛,唱出了一曲农耕文化衰败的哀歌,描绘出改革开放中新农村的湖光山色,叙述了诡异的秘密战线的命运怪影,作品整体达到了优秀的高度.但也存在逼近现实的锐利锋芒不够、矛盾的集结和冲突缺乏历史的高度、个别作品结构不够严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兴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2):66-72
民国时代,茅盾一直处在主流之外,其文学批评体现出了鲜明的批判精神。随着自我改造运动的深入及身份的改变,茅盾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灵痛苦之后,逐渐成为官方文学与政治立场的代言人。其角色的转换过程,伴随着许多自相矛盾的言说,表现了茅盾在政治要求与文学规律之间难以两全的尴尬处境,以及与之伴生的心灵冲突。 相似文献
12.
邓笛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39-41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将翻译提到科学的高度加以描述,可以说比传统理论前进了一步。但是如果因此而否认了翻译的艺术性,就无法阐明翻译中的许多问题。翻译的艺术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形式表现、异质同构和艺术冲动。 相似文献
13.
杜吉刚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107-112
文学艺术自律是唯美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唯美主义批评划定文学艺术活动的独特区域、确立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地位,遵循的大致是这样一种逻辑线路:把文学艺术划归为康德所说的“纯粹美”领域,进而从文学艺术不同于功利与道德训诫,文学艺术不同于对世界的认识,文学艺术的本质存在于文学的形式、感官的印象之中三个方面对文学活动的独特性进行界定,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这一总的共同的层面上,划界出文学艺术活动的独特区域。 相似文献
14.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4-20
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生涯中,邓小平对于文艺问题发表了相当充分的论述,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体系.但是,邓小平论文艺实际上主要不是从一般文艺专门家的视角而是从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文艺问题的.这些从社会政治视角出发的文艺理论既有一般文艺理论的价值,而且还具有文艺政策的意义.这非但不会有损于邓小平论文艺的重要价值,恰恰深刻体现了邓小平论文艺的非同一般的重要性.不仅邓小平论文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也大都具有类似的政策文本特征.因此,从文艺理论到文艺政策,其实是包括邓小平论文艺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从社会政治视角论文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任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2):98-100
本文通过对当前艺术的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指出传统概念下的艺术已经解体,而新的艺术的存在目的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艺术作品(艺术的符号性存在)取代了艺术自身(或艺术理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文学批评的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藝術音樂創作代表着一個地區的主流音樂創作意識,藝術音樂創作(及相應環境)的興旺與否,既同這一地區的文化、文明水準成正比,亦對這一地區的文化、文明水準的發展起着不可言喻的反馈作用。澳門藝術音樂創作的現狀,相對於較為薄弱和亟待關注的本土音樂創作的環境和氛圍而言,雖有一定生長優勢和發展潛質,但實不容樂觀。創作本體是創作氛圍、環境的主導,也是本土音樂文化建設中最根本的環節之一,充分認識,重視這一點將是本土藝術音樂蓬勃向前發展的良好開端。 相似文献
17.
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艺术的审美思维、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蓄势是一种写作艺术。诗歌、散文写作运用蓄势,能增强抒发情感的力度和感人的强度;小说、戏剧写作运用蓄势,能使故事情节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蓄势技法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积蓄,力求力量之足;第二部分是喷发或急转,力求气势之壮或出人意料。运用蓄势技法要注意以意用法,要寻找好引发口,还要注意抒情者的感情状态。 相似文献
20.
左慧青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3-75,86
蓄势是一种写作艺术。诗歌、散文写作运用蓄势,能增强抒发情感的力度和感人的强度;小说、戏剧写作运用蓄势,能使故事情节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蓄势技法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积蓄,力求力量之足;第二部分是喷发或急转,力求气势之壮或出人意料。运用蓄势技法要注意以意用法,要寻找好引发口,还要注意抒情者的感情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