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运提单中仲裁条款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海运提单中仲裁条款的法律地位和效力,通过对班轮条件下提单仲裁条款和租约下提单中的仲裁比较和中国对临时仲裁的效力认可以及影响仲裁条款的情形探讨,对当前的海运提单仲裁条款的适用和效力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大陆地区司法实践坚持有效仲裁条款的法律后果之一是排除法院管辖,如果仲裁条款与管辖权条款并列,仲裁条款则无效。台湾地区在司法实践中逐步确立了"或裁或审"条款中仲裁条款不一定无效,且操作上采取仲裁与法院"先系属先管辖"原则。台湾地区的司法实践更有利于支持仲裁政策的实现,更侧重于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并且为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赋予新意。欲获得"或裁或审"条款中仲裁条款效力的有利解释,法院可从区分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和有效仲裁协议的法律后果、仲裁条款与法院选择协议的效力互相独立、探究当事人订立争议解决条款时的仲裁意愿等角度获得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代理人签订合同是一种普遍的商业行为,在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签订的包含有仲裁条款的合同中,当事人对代理行为的效力产生争议时,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如何认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单纯用代理理论去认定通过代理的仲裁条款的效力会得出违背仲裁制度的结论。从仲裁条款独立性的基本价值理念分析代理关系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可以对该问题有一个合理的解答,不同类型越权代理行为中的仲裁条款对被代理人及相对人应当有不同的效力。  相似文献   

4.
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的适用问题在学理和实践上都存在很多争议,集中体现在"合同不存在"及"自始无效"情况下是否应予适用。目前仲裁协议独立性原则的适用中,仲裁条款的效力多不受到基础合同的制约,基础合同的无效或不存在不应影响其中的仲裁条款的效力。但这种无限的适用效力会带来很多问题。如何寻求到在仲裁协议独立性原则和当事人的合意之间的平衡点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合同本质的分析及仲裁权利来源的确定,可以看出仲裁条款的独立只能是相对而并非绝对。  相似文献   

5.
论仲裁第三人制度障碍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裁第三人制度在我国争议颇大,其与仲裁契约性和当事人意思自治两大制度基石难以契合,并对仲裁民间性和保密性造成一定的冲击,由此陷入理论困境而迟迟不得立法肯定。实体领域协议效力的扩张、仲裁对公正和高效的价值追求、仲裁准司法性、国际性以及第三人本身与仲裁标的之间的实体牵连性则一一突破了上述理论困境。当然,理论困境也同时启示我们在建构仲裁第三人制度时仍需尽量尊重仲裁基本原理,将彼此之间的冲突限制在最低范围。  相似文献   

6.
在仲裁中是否应当纳入第三人制度在理论上历来争议很大。只有对现有的仲裁第三人概念进行分析,并在对仲裁协议效力扩张、合并仲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才能对仲裁第三人的范围予以准确的界定。在我国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十分必要,在建立该制度时应借鉴各国的相关立法及仲裁规则。  相似文献   

7.
仲裁的成立应归于当事人协议选择了仲裁方式,这使得仲裁既存价值依赖仲裁有效性作为基础;研究国际商事仲裁理论,首先在于明晰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的基本内涵,以判断这类协调手段的实现依据。本文从仲裁协议有效性的法律判断方式出发,分析国际商事仲裁管辖权与有效仲裁协议的关系,从而设定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独立性以及仲裁管辖的效力来源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仲裁协议     
仲裁协议是仲裁机关对争议案件进行仲裁的基础与前提。本文结合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对仲裁协议的概念与特点、仲裁协议的主要内容和法律效力以及仲裁条款的独立性问题进行了论述,尤其对仲裁协议与普通合同的差异、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以及承认仲裁条款独立于主合同的重要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货物运输的纠纷往往参照海运提单中的仲裁援引条款解决。虽然这一做法已成为商业习惯而被广泛应用,但从法理上这类援引条款的效力仍饱受质疑,适用规则不清晰。基于对海运提单流转方式和仲裁条款独立性的考量,海运提单中仲裁援引条款的效力主要来源于双重法律结构,在该结构中租船合同中的仲裁条款通过明示的援引条款并入海运提单,成为提单持有人和承运人间的仲裁合约,对当事双方产生合同效力。我们应从海运提单中的法律性质出发,论证海运提单中仲裁援引条款的法律属性,阐明仲裁援引条款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0.
仲裁条款能否自动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主合同发生转让(或承继或代位)后,其中的仲裁条款是否能随之自动转移?从仲裁条款的属人性和独立性出发,自动转移存在逻辑障碍.国际商事仲裁实践就个案依据各方当事人的合理利益作出了应当自动转移的确认.但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应优先考虑仲裁条款所依据的准据法(或裁决作出地国家法律)的相应规则.就中国法律而言,<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表明除非当事人之间有相反的约定,仲裁条款将随主合同的转让而自动转移(两种待定情况其一,单纯债权转让项下,债务人在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应否有权利提出仲裁条款转移异议进而阻却其自动转移;其二,隐名代理项下,发生受托人披露委托人时,第三人将面临仲裁条款自动转移的不确定性,除非委托人在单纯债权转让与受托人之间、受托人与第三人之间都存在相同的仲裁条款.)  相似文献   

11.
结合案例 ,重点分析了租船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并入提单的有效条件、提单仲裁条款对第三人的约束力 ,以及在伪造、倒签、预借提单和无单放货等特殊情况下提单仲裁条款的法律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诉讼法规定了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制度,而仲裁是否能将原本是诉讼中第三人的制度和概念移植进来,即除了仲裁协议的当事人,第三人能否参加仲裁?是否应设立仲裁第三人制度?这是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作者从探讨比较我国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角度出发,对仲裁第三人的概念、范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各国和我国的立法实践中探讨确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体育仲裁中,有关仲裁第三方参加仲裁以及仲裁效力如何及于第三方的规则并不是十分明确。而由于体育仲裁所特有的强制性特点,仲裁裁决对第三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际体育仲裁对裁决效力如何及于第三方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仲裁协议的强制性以及仲裁庭程序上的自主性成为裁决效力及于第三方的法律基础,“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也多基于此,从而在体育仲裁中得到运用。国际体育仲裁院(CAS)需对仲裁实践进行总结,并制定出更加明晰的有关第三方参加仲裁的规则。而对国际体育仲裁有关第三方问题的实践的分析和把握,对如何应对可能对我国运动员或运动组织产生影响的仲裁,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纳入劳动条款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显见,具体表现为:涉劳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在数量上不断攀升,缔约国家结构上更加多元,劳动条款内容上愈益丰富,“差异化”特征逐步显明。“强制型”模式和“友好型”模式是区域贸易协定中劳动条款发展的主要模式,各具特点。“强制型”模式下,劳动条款争端适用包含有强制性制裁措施的一般争端解决机制,并已付诸实践;“友好型”模式下,缔约方在劳动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劳动条款争端不适用一般争端解决机制,主要采取政府磋商和审查等“友好型”的解决办法。我国纳入劳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不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应转变观念,在未来区域贸易协定中更多地纳入劳动条款;制定更丰富的条款内容,强调差异化、合作性;警惕发达国家将劳动条款与贸易过度挂钩,防止以贸易制裁方法解决劳工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纳入劳动条款的发展趋势已越来越显见,具体表现为:涉劳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在数量上不断攀升,缔约国家结构上更加多元,劳动条款内容上愈益丰富,“差异化”特征逐步显明。“强制型”模式和“友好型”模式是区域贸易协定中劳动条款发展的主要模式,各具特点。“强制型”模式下,劳动条款争端适用包含有强制性制裁措施的一般争端解决机制,并已付诸实践;“友好型”模式下,缔约方在劳动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劳动条款争端不适用一般争端解决机制,主要采取政府磋商和审查等“友好型”的解决办法。我国纳入劳动条款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不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应转变观念,在未来区域贸易协定中更多地纳入劳动条款;制定更丰富的条款内容,强调差异化、合作性;警惕发达国家将劳动条款与贸易过度挂钩,防止以贸易制裁方法解决劳工问题。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代位求偿权的概念、性质着手,讨论了保险代位求偿权人的法律地位;其次,结合对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的讨论,认为代位求偿权人可以成为仲裁协议当事人;再次,利用合理利益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认为仲裁协议约束代位求偿权人最能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并减少累讼;最后得出结论,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应当约束保险代位求偿权人。  相似文献   

17.
仲裁条款独立性理论认为,仲裁条款是从属于商事合同(主合同)的一项争议解决条款,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有效性不受主合同有效性的影响。它虽是在仲裁实践中产生的,却蕴含着对当事人意愿的尊重、对仲裁协议法律属性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8.
针对管辖权条款是否具有排他效力这一问题,海事理论与实务中一直持否定的态度。通过比较联合国《鹿特丹规则》有关选择法院协议(管辖权条款)在批量合同的当事人之间具有排他效力,在符合特定条件下对第三人也具有排他效力之规定,探讨其规定可能给中国这样一个FOB贸易出口大国的众多中小货主带来的被动局面,并从理论上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