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对马克思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学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厚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只有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精神实质,才能充分认识在当今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类解放包含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经济的社会解放、人自身的解放三大有机历史发展过程;取得了阶级的政治解放基本胜利的国家,必须把“经济的社会解放”的历史任务放在首位并长期坚持下去;邓小平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开辟了我国经济的社会解放的现实性道路。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性的理论和纲领。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学说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厚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6)
只有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精神实质,才能充分认识在当今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人类解放包含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经济的社会解放、人自身的解放三大有机历史发展过程;取得了阶级的政治解放基本胜利的国家,必须把“经济的社会解放”的历史任务放在首位并长期坚持下去;邓小平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开辟了我国经济的社会解放的现实性道路。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性的理论和纲领。 相似文献
3.
郑金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不同观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论述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无论社会形态如何,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都具有客观必然性;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阐述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所固有的三个主要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冯年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4)
人类文明模式与人地关系模式是相统一的,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建立人地关系的新范式,是解决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即将跨入21 世纪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八大挑战,惟有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和战略去迎接挑战,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曹孟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3-58
如果说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历史即将进入生态时代,那么这个时代怎样展开自己的历史和基本价值追求,这与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有密切的关联。从人类历史上看,每个时代所呈现出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几乎都是围绕着这个时代所指认的人类自我或所确认的人性展开的。人类认识自我并不是为了寻求自己的起源和本质,而是为了能够实现自我,政治、经济、文化只不过是人类自我的外在显现。人类进入生态时代同样需要认识自我,以便引领这个时代正确发展。生态时代的人类自我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统一,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性的文明。 相似文献
6.
对人力资源价值公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治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5):28-30
人力资源价值的体现,不仅受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取决于人力资源自身内在因素的组合与发挥。人力资源的个体表现主要有以下特征:浅显并存、真假并存、因变而异、自我价值变化。 相似文献
7.
王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33-134
正确认识和分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是实施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据。国家提出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以及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自然资源、东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计划经济弊端的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巨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对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和平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4):96-99
对学分制的发展及其与学年制的本质区别进行论述;对美国高校学分制进行系统研究,归纳出其三大特点,即严格的教职员工聘任原则、科学合理的课程和学分体系、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借鉴国外先进学分制经验,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希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在欧洲哲学史上,不少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积极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吸取了前人关于认识过程的优秀成果,克服了他们在理论上的缺陷,把认识发展过程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认识发展中“两个飞跃”的理论;对于一个客体认识的全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要经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由于世界的无限性及客体运动的无限发展,认识运动也是无限的,具体表现为“实践──认识──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的内容和形式,都使认识进到了高一级的阶段。这就是辩证运动的原理。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虽然震撼了世界,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和灾难,但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前进的,有高潮,也有低潮,低潮中孕育着新的高潮。马克思主义者应从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心,迎取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邝福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2)
很多地理事象,特别是人文地理事象,是不能量化的.当前人们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几乎完全使用了纯计量化的研究方法,去推导那些行政官员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环境虚无主义思想指导下预设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和结果,都大大违背了地理学研究的终极关怀——实现人地关系的良性耦合.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田野调查获取的逻辑实证事例的归纳推学和环境道德信念的支撑.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自觉坚守环境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2.
依据生态学的基本思想,以自然资源的生态性质为准绳,对自然资源进行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环境危机形成的机理,指出环境危机的形成有二方面原因:一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速度超出了自然生态再生速度,致使生态资源枯竭,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二是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源在于人类把适合于生态资源的消费模式用于消费非生态资源,致使大量的非生态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导致了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工业生产模式的单向非循环性,致使资源枯竭。而以往可持续发展理论关于危机根源的研究认为,片面追求GNP的增长是危机的根源。结合危机形成的机理,在对GNP根源论剖析的基础上,指出了GNP根源论的片面性,并从认识论的视角提出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认识局限性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洪凌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68-269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在当代却遭遇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挑战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诘难。本文拟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出发,指出生态环境恶化并非完全是坚持人类为中心的过错;自然中心主义理念并不可行,当今环境问题的解决仍离不开人类中心主义,关键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给予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就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强调了“以人为本”,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兼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两种优势的合力;科学发展观突出了邓小平“发展思想”,紧紧把握住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内在统一,在人与物、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对认识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郝树亮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诗言志说是中华民族关于诗学理论的最早经典论述。它应是我国初期诗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初始艺术理论中具有相对独立性。诗言志第一次揭示了诗的独特的艺术性格,对研究诗的本质特征,诗文化环境,中国诗歌的音乐性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先导性意义。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偏差,代代相因的有关论述却将这一理论思想的深刻性和准确性给淹没了。本文正是针对以往理论研究的缺陷,而展开对诗言志的重新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周正刚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3):33-38
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人类对文化及其力量的认识也由来已久。从历史的维度观照文化,深刻认识文化的力量,充分估计文化对于民族图生存、求发展的重大作用,这对于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实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于当前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文学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赋予其“社会环境”主体性特质.在此基础上探讨广义的文学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赞助人、译文读者等有生命要素和接受环境、文本等无生命要素之间的多元翻译主体关系,从而为界定翻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供支持,建立翻译主体间正常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岳佐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6-71
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人类对生产要素的认识与研究就不断进行着。这种认识历史悠久,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未知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阶段不断变迁的客观要求,反映出人类对生产要素的认识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研究人类对生产要素认识的过程对研究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们要获得对环境法规范的理性认识,必须首先深入认识环境法规范形式背后的利益性质和形式,因为任何一个法律部门的出现都是利益发生冲突的结果.从这个方面展开,通过对环境利益的独立及其特征的论述阐明环境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环境法存在的充足理由.并且从环境法法益主体和环境法法益内容的角度对环境法性质进行再思考--环境法是环境资源经营利用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