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说“韦苏州之疏淡” 前人论韦应物,好称“韦苏州之疏淡(或闲淡)”。疏淡,似乎偏于谈形式,其实也兼及内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韦诗的特色,在于以疏淡的笔致来表现自己疏淡的个性。什么是疏淡的个性呢?大抵是指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之类。这里需要补充一句:笔致虽然疏淡,表现却十分有力,表现出来的个性是十分鲜明的,  相似文献   

2.
一 说“韦苏州之疏淡”前人论韦应物,好称“韦苏州之疏淡(或闲淡)”。疏淡,似乎偏于谈形式,其实也兼及内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韦诗的特色,在于以疏淡的笔致来表现自己疏淡的个性。什么是疏淡的个性呢?大抵是指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之类。这里需要补充一句:笔致虽然疏淡,表现却十分有力,表现出来的个性是十分鲜明的,尽管这种个性的特点可以用疏淡二字形容。对韦诗的这一特点,不妨换一种说法:以淡笔墨写真性情。正如钟惺所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  相似文献   

3.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不管后人对“王者之迹熄”如何理解,孟子的话确实反映了“诗亡”这一事实.《礼记·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亦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些记载虽较为后起,但西周采诗的制度必系事实.《国语·周语上》谓“天子听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也不会全属子虚.至于诗的应用,春秋时代,演奏诗歌以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对“三吴”的考证众说纷繁 ,莫衷一是。本文从吴兴、吴郡、会稽说 ,吴郡、吴兴、丹阳说与苏州、湖州、润州说 ;以及以苏州、湖州、常州等为“吴中”说等进行辨解 ,判其得失。“吴”地的出现 ,从文物上见之于商器铭文。新发现的两处鲜为人知的历史地名“西吴” ,可以确定以湖州、常州为三吴之“吴中”中轴线。从新发现的“西洲”、“三洲”地望进行考证 ,又明确了这一横轴线是江宁———太湖西岸这一地区 ,即古代中江、秦淮溧水干流之地 ,为江东、南洲、洞庭文化区块 ,亦即上古所谓蛮夷之声的东音 (东阳音 )、南音地带 ,而六朝吴声西曲即其余音  相似文献   

5.
释义     
一、释“止相背”许慎说文解字释步曰:“步,行也.从止相背.”何谓止相背,诸家之说,颇多牴牾.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段玉裁注曰:“止相并者,上登之象;止相随者,行步之象、相背犹相随也.”按段氏于注释止相背时,突然又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即止相并与止相随.迹段氏之意,似谓止相背包含有两个方面,即止相并与止相随.此言有理,但其解释尚欠精当.(说详后).至谓“相背犹相随也”,则不啻自相矛盾,殊不可  相似文献   

6.
读李白赋札记五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鹏赋·序》云:“昔余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云云。按李白以开元十三年、年二十五出峡,游襄汉。《上韩荆州书》云:“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有七泽,遂来观焉。……憩迹于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苏州人”作为一个动态的文化概念 ,从历时性的纵向层面与共时性的横向截面 ,展示与剖析了苏州人的人文风貌及其文化包孕。文中认为 ,“水——园林——状元”这一脉落构成了塑就苏州人性格之文化背景的内在机制 ;“小、柔、雅、灵”则是其文化形态上体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文中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 ,探讨了苏州人性格之演化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史学的源流中,可以说儒家思想以一贯之。儒家之始祖,自然首推孔子。因此,孔子在中国史学上也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就孔子在史学上的贡献做一概述。一、在史学文献上的贡献。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时值周王朝衰微,诸国混战。为了发表自己的政见,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劝说各国诸侯施行其儒家的“仁政”学说,但结果是“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困于陈蔡……”,“累累若丧  相似文献   

9.
担当上人画语录中涉及“有”“无”之辩证关系,“有”与“无”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于“有”“无”之间证得非“有” 非“无”的“中道”,更是精神境界修正的一个基本路向。作为求道者的担当,其最后在绘画中所表现的“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 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以及“画中无禅,惟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等,实源于其人生的存在体验与境界修证。担当的艺术 围绕着他的理想追求,将诗书画融合在一起,追求简淡、荒疏的境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与使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过程中,觉得其文选的两条注释值得商榷。其一: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桓公伐楚》)其注释[4]对“楚子使与师言曰”的解释是:“楚君派使者跟诸侯之师说”。释“与”为“跟”。我  相似文献   

11.
缪钺先生在《论宋诗》一文中曾说“宋之有苏黄,犹唐之有李杜”;并指出黄山谷“畦径风格,尤为显易,最足表宋诗之特色,尽宋诗之变态。”作为一代诗坛的领袖,黄山谷独树一帜的畦径风格、美学风范,尤为突出的表现在“以文为诗”这一特色上。 所谓“以文为诗”,就是以写散文的路数写诗,“以作散文之法作诗”。缪先生说: 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馀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论宋诗》)这里缪钺先生指出“以文为诗”即“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它体现在取材上,则是写“琐事微物”、“馀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  相似文献   

12.
诗词分疆而治,大约从唐末五代到苏轼之前这段时间。当时的情况是:词言情,诗言志。词应歌,诗应诵。文辞有雅俗之分,格调有尊卑之别,题材相异,功用亦殊。总之,“诗庄词媚”,是那时影响深广的传统观念。因此,在词的创作中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是“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於此”(胡寅语),以标榜名士的风雅;另方面又借口“谑浪游戏”而“自扫其迹”(同上),以保持身份的尊严。晏几道为其父“扫迹”曾说过“未尝作妇人语”(《宾退录》);陈直斋为欧阳修“扫迹”曾说过“当是仇人无名子所  相似文献   

13.
韦庄诗在晚唐盛名卓著,从三点可以说明。一是饮誉“秦妇吟秀才”可证;二是唐人选唐诗中,韦穀所选《才调集》在唐人选本中规模最大,遍选唐代名家诗歌千首,独韦庄入选63首,居全集之冠,足证影响很大;三是据诗人自云:“我有歌诗一千首,……斑斑布在时人口”(《乞彩笺歌》)。他对自己的诗歌十分自信,确实也看出时人是十分喜爱韦诗的。韦诗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特色。  相似文献   

14.
现有辞书的成果,应当吸取;其漏误处也必须补正。兹从“释”字所领词目,举三例简述如下: 释憾现有辞书的释文与例证,几乎全同。旧《辞源》:“谓心有所怨恨,因事以消释之也。”旧《辞海》:“谓消释雠恨也。”《辞海》未定稿:“消除仇恨。”《汉语词典》:“谓解去心中之怨恨。”所引书例,皆为《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中文大辞典》释为:“消释怨恨  相似文献   

15.
对于山谷诗的艺术,从宋代起就聚讼不休。有的赞赏:“本朝诗人,与唐世相亢,其所得各不同,而俱自有妙处,不必相蹈袭也。至山谷之诗,清新奇峭,颇道前人未尝道处,自为一家,此其妙也。”(陈岩肖《庚溪诗话》)有的贬抑:“不过意稍新奇,终无甚意味。”(赵翼《瓯北诗话》)“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张戒《岁寒堂诗话》)在赞誉和贬抑中,似乎能找到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6.
一、“何……之有”的变式和略式(一)“何……之有”,是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它是“有何……”的倒装。其中“何……”是动词“有”的宾语,“之”是复指前置宾语“何……”的,是复指代词;“何……”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何”是定语,“……”是中心语。如: ①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左传·昭公三年》) ②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 ③以乱平乱,何治之有?(《左传·宣公四年》) ④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  相似文献   

17.
为用法之一,略同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对”或“向”。《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太子入为王泣曰……”,《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元稹《连昌宫词》:“宫边老翁为余泣。”均可证。“持其踵,为之泣”句,《古代汉语》(上册第  相似文献   

18.
一、概况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随着词作的繁荣和广泛传唱,宋人选词的风气,当也很兴盛。但流传至今的宋人选的宋词,种数却不多。北宋人所选的,今已无法见到;南宋人所选的,也仅存有九种之多。这与当时一些文人学士轻视词体的观念有关。胡寅《酒边词序》中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其去《曲礼》,则益远矣。然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在这种理论影响下,词集的保存就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韦应物考议     
韦应物,是饮誉中唐的著名诗人,存诗十卷,计五六○首,名《韦苏州集》,诗不仅量多,质也较高。由来学人都目之以田园山水派诗人,为王(维)、孟(浩然)之余绪。我翻检韦集数遍,始知过去粗率,囿于旧见,对其身世与为人知之甚少,读韦终如雾里观花,不识庐山真面目,今着意综述,有两得考议如次。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封熊绎为子男之国于荆山时,楚国“筚露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史记·楚世家》)。服虔曰:“桃弧棘矢所以御其灾,言楚地山林无所出也”(同上)。所谓“桃弧”系桃木所制之弓,“棘矢”系棘枝所制之箭,武器以木制,连青铜兵器也谈不上,柴车木辂,蔽衣蓝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楚国的贫弱落后。 这种状况与同时受封之齐、鲁、燕、卫、宋、晋等中原大国是无法比拟的,如周成王“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分之土田陪敦,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