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前,东北地方政府在赈灾政策中主要采取"旗民分赈"的二元化赈灾体系;民国后,在五族共和、人人平等的旗帜下",旗民分赈"的二元化赈灾体制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按受灾严重程度的平等赈济。这种变化不失为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在赈灾政策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民间义赈逐步兴起。这些转变对于整个近代东北地区社会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31年,长江曾发生全流域大洪水,造成中下游沿江多处溃决,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在赈灾工作中,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近代中国最大的国际慈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华洋义赈会受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制订施赈方案,并主持长江中下游受灾地区的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通过采取在灾区举办合作讲习会、组织互助社与合作社等措施,使赈灾工作获得相当的成功。通过开展一系列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把农村信用合作制度引到了长江、淮河流域,对在受灾地区宣传合作思想,指导并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完善防灾重于救灾的理念,促使农民从传统的保守状态向符合近代文明要求的状态转变,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1934年湖南赈务看民国时期荒政近代化的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湖南旱魃为虐,灾难深重,湖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赈灾措施。这些举措虽然大多沿袭传统赈务的方式,但在赈灾机构、赈源募集、救灾方式、信息传递、国内外慈善机构的介入及赈务人员素质的变化等方面都体现了民国时期荒政近代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1934年湖南早魃为虐,灾难深重,湖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赈灾措施。这些举措虽然大多沿袭传统赈务的方式,但在赈灾机构、赈源募集、救灾方式、信息传递、国内外慈善机构的介入及赈务人员素质的变化等方面都体现了民国时期荒政近代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1931年水灾发生后政府募集了大量赈灾资金,为此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规范资金收支程序、对办赈人员提出严格要求、出台办赈人员责任追究条例等;并设立了监察机构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政府的严格管理对防止资金流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广大灾民得到了一定的救助,但一些官员大肆贪污,致使社会保障资金严重流失.其根本原因在于民国是一个非法制化的社会,人治现象普遍,特权阶层可套取社会保障资金而不受任何制裁;同时赈灾体制不健全,赈灾资金管理不当,监督机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民国前期荆江地区水灾频仍,严重的水患给荆江地区的赈务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成为了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试图将赈灾救灾制度化、法制化,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系列的赈务机构,颁布了某些赈灾法规,采用了急赈、蠲缓、米禁、贷款、农赈、工赈等救灾措施,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新格局,水灾的救治功能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赈务取得了一定成绩,解救了民生疾苦,成为了这段不幸年月中广大灾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民国前期动荡社会的至关重要的减震器,维系了荆江地区社会的稳定,不过,政治黑暗和经济凋敝最终影响了赈务的实效,极大地消蚀了社会的赈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湖南的农赈和合作事业是当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的基本内容。它们主要是在灾荒的环境里发生和成长起来的,这对于赈灾救灾和加强农村的赈务具有积极意义,但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终南捷径。关键词:湖南;农赈;合作  相似文献   

8.
吕坤长年为官于地方,重视荒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荒政主张。在防灾备荒方面,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劝勤劝俭,重视积累;严抓仓储建设和管理。在赈灾救灾方面,立出放之法,定放赈十禁;定粥赈之法,明施粥细则;安辑流民,鼓励复业。研究吕坤的荒政思想对今天我国防灾备荒、赈灾救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吕坤长年为官于地方,重视荒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荒政主张。在防灾备荒方面,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劝勤劝俭,重视积累;严抓仓储建设和管理。在赈灾救灾方面,立出放之法,定放赈十禁;定粥赈之法,明施粥细则;安辑流民,鼓励复业。研究吕坤的荒政思想对今天我国防灾备荒、赈灾救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年)灾荒频仍,出于稳定社会、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国民政府对官方和民间机关、团体运输救灾物品提供免费免税的优惠政策.如要享受此政策,无论官方或民间首先都需要向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接受它们的核查.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梳理和考证,自1928年9月至1929年4月间,赈品稽核请运之事是由赈款委员会(1929年3月改名赈灾委员会)和赈务处共同负责;1929年4月至8月,该项业务是以赈灾委员会为主,赈务处为辅的方式进行;1929年8月至1930年2月,此项工作由赈灾委员会负责;1930年2月至1931年8月,由振务委员会负责;1931年8月至1932年8月,由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负责;1932年8月,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裁撤后该业务又转归振务委员会负责,直到1938年4月该会改组为振济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勘不成灾"是达不到赈济标准的灾荒,历代均不予救济,凸显了传统赈灾制度的缺陷。清代在总结传统灾赈制度的基础上对"勘不成灾"进行赈济并将其制度化,雍正朝开始对"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乾隆朝予以完善,促成了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并使其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用,如缓征、分年带征、折征及就地抚恤、酌量赈给银米、蠲免积欠钱粮、借贷、以工代赈等赈济措施,对原本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的经济恢复产生了促进作用,成为促使清代灾赈制度走向中国传统灾赈制度巅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华洋义赈会在近代中国救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其在河北省办赈活动的个案考察,深入剖析了该民间组织“有灾救灾、无灾防灾,与其授人以食,不如授人以技”的独特办赈理念。研究华洋义赈会从赈灾到防灾的实践飞跃,对当代的救灾和防灾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略论清代灾赈制度中的弊端与防弊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略论清代灾赈制度中的弊端与防弊措施吕美颐办理灾赈是清代经济生活中的经常性活动,也是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之一。清代是灾赈制度集大成的时代,不仅从制度上逐步完善了赈灾的各个环节,而且明显加强了防弊措施。本文拟就此做一历史的考察与分析。一、灾赈各环节之...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人民不仅遭受了战争带来的祸患,而且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发动全省人民积极进行赈灾救灾,重建故土家园,采取了急赈、蠲缓、平粜、工赈、放贷、防疫、募捐及难民救济等赈灾措施.这一时期的赈灾,由于战争的影响和国民政府政策的制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安抚了民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抗战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米禁是一项重要的赈务辅助措施。清、民国时期十分盛行。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赈灾救灾不无裨益,另一方面有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负面作用较大。同时部分人反思米禁,形成了以经济方式救荒的思想,受历史环境的局限,这一先进的救荒思想很少付于实践。  相似文献   

16.
经元善是近代著名的慈善事业家。他所倡行的义赈活动规模大、范围广、募款多,对近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79-1880年直隶连续遭受水灾,他筹措巨款,设厂赈饥;并于1880年亲赴直隶赈灾,注重兴修水利,消除灾源,提出治河代赈说;通过赈直,经元善上连炙手可热的清朝权贵,如李鸿章等,把自己的事业从上海一隅扩展到了全国范围。1880年成为他人生和事业的重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光绪年间河南灾荒中的官赈特点如下:一是传统赈灾手段滞后,二是资金来源日益社会化,三是地方救灾任务加重,四是重视对灾时社会秩序的维持与重建,此外则是遇灾时多有振兴赈务之举。总体上说,官赈救济效果不佳,此中原因首先在于光绪时期,清政府经过太平天国的打击,已元气大伤;再就是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力。  相似文献   

18.
彩票是一舶来品,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彩票实为仿效外洋吕宋票而产生。晚清"义赈"这一新的赈灾机制的出现则为中国近代本土彩票的出现提供了资源支持。正是假"义赈"所需,促成了中国近代彩票的早期萌芽。  相似文献   

19.
赈捐指政府面对赈灾而举行的捐纳或捐输活动,是救灾中一种重要的筹款方式。清政府为筹集资金曾多次开办赈捐,尤其晚清,虽早已意识到政策的弊端,仍频繁开捐。赈捐对清代救灾、官僚制度、财政、社会风气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赈捐是捐纳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捐纳制度的研究,赈捐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拓展对其个案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新疆灾荒是中国灾荒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绪、宣统年间新疆灾害种类多,受灾范围广,呈现易发、多发、持续的地域性特征。清朝政府因应新疆的赈灾需求进行赈灾,体现了完备的报灾、勘灾和查赈的赈灾体系和赈灾制度。但光绪后期清朝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财政捉襟见肘,使新疆诸多赈灾政策和措施流于形式。这些灾荒对新疆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这一时期新疆灾害进行历史分析和多维度解读,可为当代新疆科学预防自然灾害、赈灾提供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