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是各种艺术所共有的特征,诗歌、戏剧、舞蹈、绘画、雕塑、音乐皆是如此。然而在这诸多艺术门类中,惟音乐对情感的要求最强烈,表达最特殊,体验最富于主观性。古《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指明了音乐情感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由声音运动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所获得的可以感知的形象。音乐的情感体验体现在对音乐表达形式的理解和认知中,这种对音乐表达形式的理解与认知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的音乐感受由音乐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进而在有声语言创作上,由最初的感性阶段进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不能与音乐绝缘,音乐情感体验对播音员、主持人创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播音与主持是充满魅力的情感沟通艺术,其教学需要借助音乐通过音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邵莉 《新天地》2011,(12):228-228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为侧重,而这种生理与心理的体验过程,必须通过教师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感知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欣赏、歌唱、演奏等音乐活动中入情入境、声情交融,才能深刻体验音乐的美。“感人心者莫过于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缺少音乐美感、缺少情感魅力是当前音乐教学实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使音乐教学达到理想的情感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各艺术门类的相通之处正是艺术的底线所在。通过对文学、音乐和美术的相互关系的论证,作者从生命体验、诗意、乐感三个维度上界定了艺术的底线,并将此看成为对后现代美学取消主义的反驳。在艺术门类、东西方艺术、传统与现代之间,本文强调的是共同点。  相似文献   

5.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与音乐最具有血缘联系,也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深刻影响的两种艺术。然而随着学科门类的精细化,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忽略了。现代艺术必须恢复诗乐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加强诗歌的音乐化理论研究和创作总结,另一方面在歌词文学中强化歌词的诗化实践,二者合力从而为现代诗乐的发展提供更宽广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音乐与文学从产生的一开始就是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发生以及人类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开来形成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规律。我们分析音乐中的文学因素对于我们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音乐等门类的艺术规律、艺术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进行音乐方面的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音乐鉴赏中文本潜能与听者诠释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鉴赏中,凭借乐谱和听觉体验对音乐理解是相当有限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家有很多既是音乐家又是诗人,他们将音乐与文学充分地结合起来,表达真情实感."历史解释学"、"哲学释义学"等美学观点也深刻地阐述了艺术鉴赏活动中文本描绘的潜能与欣赏者真实情感体验的结合对于准确把握音乐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音乐审美体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音乐审美者在创作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想象、感受、理解的活动,其中由这种心理活动所抒发的审美者的情感与想象对音乐中的审美体验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量的前人实践结果例证的方法,阐述了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艺术作品时自身和对被观察者的一系列的思想倾向和反应,论证了情感性、想象性与音乐审美体验的关系,得出了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由内心的情绪与思想所引发的情感性与想象性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9.
音乐究竟是什么?最朴素的答案是,音乐是情感的表现。但是,人类表现情感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是所有的表情都是音乐。有人认为音乐与情感无关,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我们在聆听音乐时流露的情感只是音乐唤起的,不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音乐家在创作或演奏一首快乐的曲子时,并不必然正在经历着快乐。我们通过音乐可以认识到快乐,并不必然经历着快乐。音乐唤起情感一说也难以成立。只有少数专家才要求认识音乐的形式和情感的性质。多数听众只是享受正在进行的音乐,既不用记住它的开头,也无需猜想它的结尾。音乐可能就是正在鸣响着的声音。这就是迄今为止理论家所描绘的音乐的四副面孔,它们构成了20世纪艺术哲学的华采乐章。  相似文献   

10.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音乐感受。只有当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被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才起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音乐美学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梳理,论述了中国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人类的情感是表现音乐的源泉,音乐能给人们心灵以最深刻的情绪与情感变化体验;人类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也是其获得自我确证的一种方式;电影音乐是通过影视艺术音画结合的途径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和体验内心情绪及情感变化,在实现自我确证的同时,也实现了画面与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相互确证。因此,这也使电影音乐的审美情感活动更易于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著名的《艺术论》里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普列哈诺夫在引用这段话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能把语言看作与艺术不同的人与人的特殊的交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感觉一一这就是艺术活动.”巴金的创作活动与托尔斯泰的论述是相吻合的.巴金是在感受和体验了各种悲哀而难以排适之后才开始创作的,所以,他首先是悲哀的体验者;他又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倾诉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所以他又是悲哀的表现者.听听他自己的表白:“我虽不能苦人类之所苦,而我却是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的,我底心里燃烧着、种永远不能熄灭…  相似文献   

14.
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 ,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 ,不可能就事论事 ,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 ,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而没表达的东西 ,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 (也叫二独创作 )。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分析 ,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音乐与书法的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以及线性时空结构形态是相通的 ,在力结构表现方面也有异质同构现象 ,其审美意向在艺术层面上都有具体体现。中国音乐与书法最具大众接受的基础 ,均强调感物之心性———音乐 (书法 )与个体内在精神的对应 ,以唤起内心深沉情感和超越日常语言与思想的道德良知 ,并展示有限生命获得无限精神超越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6.
音乐内容的主体性及接受的双重意义张密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它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的接受过程从感性体验开始逐渐过渡到理性参与,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7.
所谓情感体验 ,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 ,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时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学生的情感应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 ,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 ,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如何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 ,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 ,从而达到真正地喜爱、理解音乐。   1.创造意境 ,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  创造意境 ,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激发他们进行想象 ,…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音乐独特的艺术规律及在释义与表达方面的特殊性 ,论述了音乐同文学、戏剧、美术、建筑诸种艺术的关系 ,其中具有许多共性 ,各种艺术相互渗透 ,推动着各艺术门类的演进。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各普通高等院校积极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形势下,当务之急是提出一个合理而有效的音乐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理念。音乐作品并不是把感觉“概念化”,而是它的内在品质为我们提供可以唤起感觉的条件。理工科院校的音乐艺术类课程就是利用这种音乐理念来培养学生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其最深刻的价值,在于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完美他们的人生修养。  相似文献   

20.
[提要]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所强调的情感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一般情感,而是活生生的带有浓烈生命色彩的具体化情感。李斯特认为纯器乐在表达具体化情感方面有所欠缺,而标题音乐由于引入了文学因素,从而使得纯器乐中一般化、抽象化的情感转换为具体的个性情感,具有更为动人的力量。李斯特的观念与黑格尔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种联系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黑格尔是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倡导音乐的情感本质,而李斯特则是完全将音乐的情感本质与理性对立起来,在二者的矛盾性中抬升情感在音乐中的地位。李斯特的观念与汉斯立克的思想之间有着鲜明的理论对立,但在这种对立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一致的理论趋向:他们都是以确立音乐艺术的自足与独立为最终目的,并且都有着鲜明的现代人学指向。因此,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他热情洋溢地宣扬音乐的情感本质,同时也热烈地为音乐自律与艺术自律呐喊。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自律论”或“他律论”为依据来评判其思想;同时,也正是这种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得他的思想成为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历史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