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的悲剧是一个伦理选择的悲剧。安娜的悲剧产生于19世纪俄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这种伦理环境使她一方面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产生了朦胧的自我意识,敢于追求新生活。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打破了俄国上流社会的伦理禁忌,使她陷入两难的伦理选择之中。安娜勇敢追求爱情的行为使自己、弗龙斯基、卡列宁的伦理身份发生了变化,引起伦理混乱,最终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2.
年轻美丽的安娜卧轨自杀了.她残忍地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之火,这无疑是一出悲剧。其原因何在呢?仅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吗?我们认为,安娜的死除了客观外界原因外,还有其自身原因,这就是她的性格所具有的悲剧性.安娜的性格过于矛盾,思想过干偏狭自’(,精神十分空虚贫乏,这就使她在坎坷中不能正视生活,无法从困境中解脱自己而最终走向毁灭。一、安娜勇敢,敢干追求,却又软弱无能,性格过于矛盾。安娜出身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上流社会的传统道德、习俗,从小就融入她的思想里。但是,她生活的又是一个新旧交港的时代,农奴制废除…  相似文献   

3.
安娜是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女人,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她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但她所在的社会没有给她提供实现爱情理想的土壤,她所爱的人也没有成为她实现爱情理想的翅膀,她所追求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最终使她选择了以死来完成自己对爱的付出,美被毁灭了,悲剧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作为俄国时代变迁的牺牲品,为自己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而做出了灯蛾扑火般垂死的挣扎,这样一位美丽的女性代表着俄国一大批被迫害的女子,只是安娜勇敢地站了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爱情,不惜与黑暗的封建社会对抗,最终她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被虚伪包围,令人窒息,走向了死亡。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托尔斯泰的论著中,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有一种流传已久的看法:托尔斯泰一方面同情安娜对于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另一方面又因为安娜背弃了神圣的家庭义务而谴责她,最后残酷地惩罚了她。这里不一一列举五、六十年代我国报刊上的有关论文和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高校教材,就拿最近一篇研究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的论文来看,上述看法作为一个重要的论点,表达得极其完整、明确:  相似文献   

6.
梦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难于破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安娜·卡列宁娜》中主要写了两个重复出现的梦:一个是安娜梦见弗龙斯基和卡列宁两人同时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安娜梦见胡须蓬乱、身材矮小、肮脏的农民。前者反映了潜意识中安娜对婚姻与爱情统一,丈夫与情人一致的渴望;后者预示着安娜"生命的未来际遇"。与弗龙斯基结合前,她是平静的;与弗龙斯基结合后,她就生活在烦恼、羞辱、背叛和苦痛中。  相似文献   

7.
鸳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女奴形象,她性格善良、热情,更可贵的是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幸福,痴情、执着而不为任何权势所动。不只是围绕她周围的司祺和其姑舅表兄这对野鸳鸯,就连林黛玉和贾宝玉这对爱情悲剧主人公,都受到了鸳鸯的影响。但是,强大的封建势力注定了她们爱情的悲剧命运。但她们为痴情勇敢反抗、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却永远留在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8.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1986年的一个傍晚,伦敦的安娜夫人回到家,刚打开门就发现一个“陌生”女子站在她面前,安娜以为自己眼花看错了,赶忙打开灯,但那个女子还在她面前站着,并没有走开的意思。那女子穿着与安娜一样的上衣,戴着与她一样的帽子,蒙着一样的面纱,看上去竞与安娜一模一样。安娜有些惊慌,她尽力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摘去帽子,  相似文献   

10.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因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安娜而使小说获得了永久性的魅力。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安娜的爱情悲剧时,往往从社会原因,如贵族上流社会对她的排斥,迫害等方面作探究,却忽略了对人物自身性格的剖析与挖堀。本文试从人物性格方面对其悲剧命运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与蘩漪都是家庭悲剧中的牺牲品。通过对安娜与蘩漪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的描摹,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实社会的图景。安娜的悲剧是对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控诉;蘩漪的悲剧则撕开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肌体上的脓疮,暴露了旧中国封建家长专制家庭的罪恶。安娜与蘩漪在自由和爱情面前都显得那么叛逆。从安娜与蘩漪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跨时代和跨国界的两位女性为了爱情而进行的不息反抗,尽管他们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她们特有的美和悲剧力量却始终撼动人心。  相似文献   

12.
安娜怀着对渴望已久的爱情疯狂般追求,义无反顾地走出“围城”,但当如痴如醉的日子随风逝去时,她又迷惘 了。她最终非但没有化为美丽的蝴蝶,反而在粉碎自己的同时,也让自己美丽而年轻的生命化作一缕轻烟。  相似文献   

13.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托尔斯泰“创作力量最旺盛的时期”[1] 。在小说创作的 19世纪 70年代 ,俄国农奴制改革已经完成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作品中 ,作者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 ,描写了 19世纪 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同时塑造了一个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形象。女主人公安娜 ,美丽、聪慧而又热情 ,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为了追求爱情与幸福 ,不惜背叛自己的丈夫和所属的上流社会 ,表现了她不肯屈服的叛逆性格和真诚热情的内心世界。然而 ,安娜美丽的外表、反抗的性格、对爱情执著的追求并不能改变她走…  相似文献   

14.
安娜的爱情悲剧折射出现代女性面对爱情、婚姻时的迷茫与矛盾。从现代女性的视角来看,无法逾越的七年之痒以及疯狂的爱情背后自我的迷失是造成安娜婚姻失败、爱情幻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论安娜之死     
安娜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的重要形象 ,这部小说最后以安娜卧轨自杀而结束。长期以来 ,关于安娜之死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即安娜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她在同当时的贵族集团的斗争中遭到了失败。但本文作者从安娜本身的性格特点入手来分析她的死因 ,进而得出结论 :一手把安娜推向死亡深渊的不是别人 ,正是她自己  相似文献   

16.
小说《日内瓦的费希尔“博士”》讲述了百万富翁费希尔“博士”经常举办豪华的、别出新裁的宴会,赴宴者全是城里的阔佬名人。每次宴会,他都先把来宾恣意戏弄、羞辱一通,然后赠给每人一份厚礼。 小说在第一章第一句就呈现给读者一个矛盾:“我”爱费希尔“博士”的女儿胜过爱世上任何一个女人,而恨费希尔“博士”超过世上任何一个人。“我”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与费希尔“博土”相差甚远,简直是两个极端,可“我”并非因愤世嫉俗感叹世上贫富不均而生恨,乃是因为费希尔“博士”的骄傲,对世人的蔑视和他的残忍。 通篇贯穿小说的主线是费希尔“博士”以上三个特征,它以“我”与费希尔”博士”三次会面前后的情节以及安娜—路易丝,费希尔“博士”唯一的女儿,费希尔“博士”周围的“癞蛤蟆”对费希尔“博士”截然不同的评价向读者一步步地揭开了费希尔“博士”的真面目。“我”与安娜—路易丝相爱而结婚这一线索为“我”与费希尔“博士”的第一次会面怍了铺垫。安娜—路易丝是个年轻、漂亮、聪颖的姑娘,还不到21岁,而“我”是一个断了一只手的50多岁的鳏夫,安娜—路易丝和“我”这一违反常理的爱情使读者看到了费希尔“博士”是怎样的一个父亲,也许她在寻找一个比费希尔“博土”有感情的父亲……当“我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女主人公安娜作为一个极富女性魅力、又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特征的悲剧女性形象,一直以来备受各国评论家的关注。文章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道德秩序和她独特的个性入手,分析其叛逆性格特征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形成的原因,认为是当时历史时代的变革促成了安娜对爱情,对自由追求,是时代的潮流将安娜推向了反判的道路,逐步地走向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简·爱这一形象具有坚强、勇敢,积极、主动的特征,她用自己的肩膀几次支撑了罗彻斯特,把握了自己的命运,找到了幸福与爱情,所以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19.
赵玉芬 《南都学坛》2008,28(2):64-6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林黛玉是封建叛逆",她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封建基础上"的。到底如何看待林黛玉形象,她到底是不是"封建叛逆",还是应该认真品味原著,勇敢地正视这个问题。从林黛玉的出身、经历,对封建教育的反映,对宝玉读书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林黛玉不是一个封建叛逆。  相似文献   

20.
王琪 《社区》2015,(10):60-61
今年35岁的安娜,来自风景如画的乌克兰,曾经当过模特的她,走到哪儿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2001年,她来金华留学,2005年认识了金华小伙陈剑飞。通过一年的接触、了解与磨合,陈剑飞和安娜确立了恋爱关系。2008年9月28日,两人在金华登记结婚,并按照中国风俗举力了隆重的婚礼仪式。婚后,怕远离家乡的妻子感到孤单,陈剑飞特意在母亲居住的金华市怡景园小区购买了婚房,老人住楼下,他们住楼上。小两口就过起了甜蜜的二人生活。2009年初,他们有了爱情结晶,儿子陈丹尼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