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历史生产过程、资本批判的视角把需要界定为人\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有三个最著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这三个论述紧密联系,构成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3.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观点,值得商榷。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面,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层面,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观点,值得商榷。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面,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层面,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这一伟大目标而提出的,从出发点来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具有进步意义.然而在今天,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是否依然具有科学性,学界众说纷纭,并无最终定论.相反,随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一学说更是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科学性,反思人的所作所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探讨资本问题的根本旨趣,绝不是寻找发财致富的窍门,而是力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探寻人类社会的未来.因而,必须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在哲学框架内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关系的物化,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裂,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必然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不过是在物的外表掩盖下的一种人和人的特定生产关系而已.  相似文献   

7.
在对马克思有关宗教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自我意识说"、"虚幻反映说"、"鸦片说"等观点,而笔者认为,马克思对宗教本质的论述,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是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的。实际上,在马克思的眼里,宗教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昭示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因此,何谓"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基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现实情况,思考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的就是实现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理应因此体面地活着。劳动本身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应保障劳动者体面地有劳动,即体面地就业。劳动者体面地而非痛苦地劳动是充分实现人的本质,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环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体面生活实际是美好生活的另一表达。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容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维度恰相对应,启示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体面劳动中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问题,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马克思分别从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需要这三个维度来分析人的本质问题。从这三个维度来论证人的本质问题都有合理性,但是,劳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需要都不能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问题。文章试图将不同维度上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回答综合起来,给人的本质下一个比较全面、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厦中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考察分析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需要理论"之价值指向,首先必须深入发掘这个理论的切入点,而马克思的"原创形态"的相关论述,恰恰是其出发点。马克思还进一步抽象规定出"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人的需要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要以人的本性需要为最终价值尺度"三大理论维度支柱,并以此搭建"需要理论"的逻辑架构。显然,重新认知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指向,对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进路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14.
马克思需要理论内容丰富、价值深远。从马克思需要理论出发,以价值为纽带,阐述了马克思需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启示:立足于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借助于现代媒介的大众功能、落脚于教育结果的认知践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思想内涵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大致包括了四个方面的规定:为了生存需要,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有效的改造,这是文化产生的根源所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打上人的烙印,本质力量不断显现,这是文化的本质所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与他人、社会发生各种联系,这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指导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终极诉求。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交往形式范畴并非是生产关系范畴的雏形,而是生产关系的衍生形式。以生产关系取代交往形式来阐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一般抽象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了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揭示了人的需要与物质生活的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满足需要所特有的消费方式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意义。资本通过引导和控制工人的需要和消费,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向工人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等领域全面殖民,由此促进资本生产关系及其合法性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由于资本自身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工人有限的购买力成为资本不可克服的界限。然而,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按照历史辩证法,正是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辩证地蕴含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萌芽及其历史性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的本质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应该是其一般本质、类本质及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不失为天然求生的存在物,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这一根本性质作为潜在的目的,一直激励着人在其实践活动中努力实现着以主体为我性、自由自觉性、主动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为特征的能动性;而在实践、交往、合作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关系.所以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本质,应该只是人的个体本质.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那里,劳动、社会关系、联合体(共同体)等基本范畴构筑起一种面向世界历史的承认叙事。首先,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承认叙事的主要载体,通过交互劳动的描绘,马克思阐释了真正的承认的内涵,并通过劳动与承认的关联建立起整个承认构架的一条线索。其次,社会关系范畴展示了马克思承认叙事的宏观视界。关系态的构图,凸现了马克思区别于一切旧哲学家的立脚点,关系的演绎已经成为马克思承认叙事的一种观察方式或叙事方法。第三,联合体范畴则指明了马克思承认叙事的历史走向。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个体与共同体(集体)通过彼此联合、相互承认的方式来彻底消解两者间内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7,(4):95-99
对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追问与回答,人类从未停止过,但直到马克思才科学而又系统地给出了答案。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了人的本质。一个是人的类本质,另一个是人的个体本质,这两个本质都立足于人的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不同方面的展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为他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当代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