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mg,1911—)是当代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八三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技巧和虚构故事的多面性和普遍性”.使得他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赢得了重要的、独特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一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曾写过一些讽刺性的中篇和长篇小说,也创作过诗歌和特写。但是使他赢得文学家声誉的作品却是他在四十年代创作的长篇社会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他的这部杰作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实质:唯势是趋、唯利是图、尔诈我虞、贪婪愚昧,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私”字。当时英国已成了强大的  相似文献   

3.
威廉·陶布曼(William Taubman)著,美国诺顿书局(W.W.Norton)出版的《赫鲁晓夫:其人及其时代》(Khrn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对赫鲁晓夫的性格的刻画剖析很有吸引力,但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4.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atler Yeats,1865—1939),现代英国著名抒情诗人和剧作家。1932年,他因“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的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于诗作中”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本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在英国的主要代表,对现代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他的诗作《一九一六年复活节》(以下简称《复活节》)创作于1916年9月,用以纪念当年复活节起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美国现代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中篇小说《熊》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说明象征性手法的娴熟运用是《熊》走向成功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提起澳大利亚文学,人们较为熟悉的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对小说家彼得·凯里(Peter Carey,1944一)则一般知之甚少.彼得·凯里虽不象怀特那样享有世界声誉,但是在当今澳大利亚文坛上却被批评家誉为“‘新派’作家中最富有独创性,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所著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历史上的胖子》(A Fat Man in History)《战争的罪恶》(War Crimes)以及长篇小说《幸福》(Bliss)和《魔术师》(Illywhacker)等.  相似文献   

7.
略论《喧哗与骚动》的结构艺术郑东艳《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也是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威廉·福克纳(WilliamFanlkner1897-1962)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去世后.声誉与日俱增。他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1].又...  相似文献   

8.
杜鲁门·卡波特和他的《在蒂法尼进早餐》潘明元对于当代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Capote,1924,9,30-1984),评论家们有着不同的称谓,有的说他是“爱伦·坡式的哥特式小说家”,有的称他为“美国南方作家”,有的则赞誉他是美国“非虚...  相似文献   

9.
小说《一个现代的例证》是威廉·迪安·豪威尔斯 ( William Dean Howells,1837—192 0 )的杰作之一。在后现代主义空前繁荣和发展的时代 ,重读 Howells的小说 ,发现它依然余音绕梁 ,意味犹存。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 ,不难发现文学创作始终处于不断演变与进化之中 ,各阶段的发展相互渗透 ,彼此交融  相似文献   

10.
蜚声国际文坛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对马克·吐温推崇备至.他说:"所有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马克·吐温写的叫《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的书。"①在《哈克》一书中,他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美国生活中悲惨的现实.马克·吐温自己的论著,如《费尼莫尔·库珀的文学罪责》、《威廉狄恩·豪威尔斯》,表明他是非常了解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并通晓美国文学史的."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学会运用大结构、悟力.这种悟力,早期的幽默大师们在他们的奇闻轶事中曾反复使用过."②马克·吐温充分意识到文学潮流和…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文被介绍到国外,受到很高的评价。(参见《陶渊明在国外》一文,载《南京师院学报》1982年3期。)据笔者有限视野,发现本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不断将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文译成英语,例如,我们见到的译本有:威廉·阿克(William Acher)的“Tao the Hermit”(Thames and Hudson,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初,意识流小说在西方文坛上异军突起,经久不衰,其主要特点就是侧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有法国作家爱杜华·杜夏丹的《斫却月桂树》(1887)和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流水年华》(1928);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罗维夫人》(1925);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狂怒》(1929)和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1932)以及当代女作家乔·卡·欧茨的《海滨姑娘》(1974)、《29条臆想》(1979)等。然而,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并非始于意识流小说。远的不提,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不乏其例。19世纪后期的一些俄国作家更加重视人物的心理剖析,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问题在于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大相径庭。本文试图将这两种心理描写进行对比,就其不同之处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纳撒尼尔·霍桑和威廉·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们不仅对美国短篇小说影响深刻,对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也有共同兴趣。本文通过对霍桑的《白衣老处女》和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结构、人物塑造、象征、意象和主题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了两位作家在短篇小说传统上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 发明“意识流”这一术语的,是美国实用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第一个有意识运用“意识流”手法的是英国女作家陶洛赛·理查逊;第一次把“意识流”术语引进文学评论领域的是英国评论家梅·辛克莱尔。弗洛伊德和容格的心理学理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尼采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等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各种哲学流派和社会思潮对“意识流”文学都有影响。在我国,由于王蒙同志在其《蝴蝶》、《布礼》、《风筝飘带》、《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等创作中自觉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结果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和争论,“意识流”这一术语才逐渐和广大读者相识起来的。不少人据此以为:“意识流”只是近两年才被引进中国文坛的,王蒙是我国最早的借签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就职业而言,威廉·麦克多诺(William McDonough)是一名建筑师、工业设计师。但就其气质和抱负而言,他具有多种身份:空想家、先知,甚至狂热分子。在他与迈克尔·布朗加特(Michael Braungart)合著的新书《从发源地到发源地》(Cradle to Cradle)中,他设想了一个无废物的无毒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切物质都被不断地重复利用。比如,  相似文献   

16.
选取16世纪英国作家约翰·多恩诗作和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作品,从女性视角角度对文学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析,在研读这些作品中,深刻体会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女性的所属地位和生活。  相似文献   

17.
骆乐 《南都学坛》2000,20(5):56-58
《名利场》是 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 ay)的代表作。已故译界前辈杨必女士留下的《名利场》中译本译文准确、地道 ,流畅地、创造性地再现了原文的艺术境界。杨女士主要是通过将句子结构化整为零单词分译 ,展词成句以“归化”为主要手段 ,巧妙运用汉语成语和四字格这三种手段来处理译文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幽默讽刺见长.他的讽刺艺术是世界文宛中的一朵奇葩.在发展和繁荣我们社会主义文学的今天,他的讽刺艺术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竞选州长》写于1870年,属于马克·吐温早期的代表作品.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这个短篇小说中,以艺术虚构的独立党的“我”(亦名马克·吐温)参加竞选的一段经历为题材,用幽默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美国“民主选举”、“言论自由”的虚伪和丑恶.作品中的“我”,原以为自己“生平从来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声望还好”,比起同时参加竞  相似文献   

19.
盖茨比——美国梦的牺牲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弗·司各特·菲兹杰拉德(F.Scott Fitsgerald)于1925年发表了他的杰作:《伟大的盖茨比》.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受到了文艺批评界的赞赏和推崇,被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托·斯·艾略特(T.S.Eliot)誉称为“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它被讨论,被赞美的次数不逊于20世纪任何一部美国小说.许多批评家一致认为《伟大的盖茨比》的主题是关于美国梦的幻灭.美国梦的幻灭是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的主题.德莱塞的《嘉丽妹妹》、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及本文所讨论的《伟大的盖茨比》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力作.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翁都是美国梦的牺牲品.但是,“嘉丽妹妹”和马丁·伊顿是被美国梦中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异化了,而盖茨比更富于浪漫主义的理想,他并不希罕毫华的生活,他向往的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纯洁的爱情.为了爱情,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的追求与毁灭极具有悲剧性,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美国梦的腐朽性和盖茨比追寻它的盲目性,从而得出盖茨比是美国梦的牺牲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他的成名作《蝇王》中运用了浓重的象征主义手法 ,使故事情节生动、真实、感人又扣人心弦 ;同时 ,作者在作品里提醒读者要警惕暴虐因素在人性中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