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梁沱遗址位于三峡库区长寿区江南街道龙山社区八组至巨梁沱村五组的长江边上.2017年度在该遗址处发掘时,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制作露天加工场.这处石器加工场的地形是一由后山坡逐渐向长江延伸而凸起的一山嘴,在这处石器加工场发现有大量河卵石及石制品堆积.此次发掘共清理石制品、陶器、瓷器标本多达1519件,另外还有完整的动物遗骸360余件.该石器加工场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活动的历史提供了又一重要的实物资料.像这样的石制品数量如此之多,且种类十分丰富的遗址,过去在三峡考古发掘中是不见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关中西部周原上正进行着规模宏大的考古发掘。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解放以后,关中地区先后发掘了半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蓝田人化石,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内容。周原为周人最早活动的地方,当地迄今还遗存有许多早周到西周晚期的文化堆积。这些遗址的发掘必将对于探索周文化的起源,全面了解西周的历史、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当不下于半坡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蓝田人化石的发掘。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长江流域诸考古学文化为内涵的南方文化和以黄河流域诸考古学文化为内涵的北方文化。南北方文化经过交流、融合,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步形成中国古代文明。在南北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下游地区原始居民及其创造的“淮河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大量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说明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所作出的贡献,说明淮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并且发挥了促进中国古代文明早日诞生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肃慎,本文准备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肃慎的地理位置;二是肃慎和挹娄的关系。一、肃慎的地理位置关于肃慎的地理位置,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有四种说法。一是传统的说法,把东北地区白山黑水间的先秦居民泛称为肃慎;二是认为肃慎是在辽河上流或辽西地方,其后向东北方移动;三是认为肃慎分布在牡丹江、绥分河和图们江流域;四是认为吉林地区西团山文化应该是先秦的肃慎人的文化。此外,苏联史学界还有一种说法。这里,先来略加评论。  相似文献   

5.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多年来,随着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大量考古材料的不断出现,红山文化备受学术界关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晚期最具典型性,以祭祀天地为核心内容,同时也包括图腾崇拜、生殖女神崇拜等诸多方面。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研究表明,在红山文化的祭祀活动中,祭祀礼制已经初具规模,并不断向礼制发展,为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肃慎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远古的种族,是满族的祖先。研究满族历史及远古时代的东北和中原的关系,都必须从研究肃慎开始。自一九四八年以来,考古工作者曾系统地多次在吉林市近郊各地发掘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提供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虽然尚有许多重要的遗迹发掘没有发表学术报告,甚至未发简报,但现已发表的资料,对认识这里的原始社会历史面貌,是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互相参证,进行综合研究,可以知道文献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研究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由北京大学、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地区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于去年年底,对天门市石河镇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已取得了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8.
西辽河流域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从陶器类型来看,延续了本地区的筒形罐传统,体现了西辽河流域本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同时,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几何纹、红山文化泥质陶以及彩陶的纹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辽河流域与中原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古发掘资料对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兵器类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述了我国考古学界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运用已有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描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基本轮廓.作者认为,目前这项研究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要达到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全面、清晰的认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发掘出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城址。温江鱼凫古城是其中一座。经对鱼凫古城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石家河古城资料比较分析后,发现鱼凫古城的建筑特点与石家河古城的建筑特点相似,不仅如此,在鱼凫古城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陶器,形态、制作风格、镂孔纹饰等都与石家河古城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相似。不过从时代上来讲,江汉平原石家河古城的时代稍早。此外,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多有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特征的典型陶器。据这些考古发现的材料,我们认为:当时成都平原原始居民们在筑城时曾受到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筑城的影响,或许是石家河文化时期,生活在江汉平原的部分居民迁徙到成都平原,向他们传授筑城方法。  相似文献   

12.
1 辽宁新石器时代考古开始于本世纪初叶。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人首先在大连地区开展调查和发掘。最早来到旅顺的鸟居龙藏,在其《南满洲调查报告》一书中,将采集的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物统称为先史时代遗物。这一提法并被后来陆续到这里考察的日本人所沿袭。在辽西地区,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锦西县沙锅屯洞穴遗址发现有类似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和由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筒式陶罐、绳纹陶罐。从此,锦西沙锅屯这一名字即为国内外考  相似文献   

13.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苏州地区位于这一文化分布区的中;心地带,遗存十分丰富。本文通过苏州草鞋山、张陵山、澄湖等古遗址的发掘资料,展示良渚农业,制陶、治玉等原始手工业的先进性,展示这种文化发展而萌生的古代文明;论述了良话文化对中原及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更、商、周乃至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岷江西岸史前古城的发掘,对认识《山海经》及其他先秦古籍提供了新的材料,和不少文献一起印证了夏代以前禹、稷族人在岷江西岸活动的原始记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民族大迁徙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中,发祥于岷江西岸的禹、稷族人因加入黄帝联盟以及与共工争夺成都平原岷江西岸的资源而发生的战争中被迫迁徙,但他们的文化和风俗至今仍在该地域有丰富的遗存。  相似文献   

15.
昙石山遗址发现于1954年,但昙石山文化这一考古学的文化名称的提出却是在1961年。当时对它的内涵、面貌、分期及年代等的认识可以说是很不清楚的,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田野发掘的开展,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这一文化的基本内涵和面貌才比较清晰起来。就目前学术界多数人的意见,昙石山文化指的是分布于闽江下游地区,以昙石山遗址的下、中文化层为代表的这一类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它的主要遗址,除昙石山的下、中文化层外,还有闽侯白沙的溪头、庄边山和福清东张等遗址的下文化层。  相似文献   

16.
满族虽然在明代后期才正式形成,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夏、商、周时期的肃慎,是满族最早的先人。至汉、三国时期称挹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又称秣揭。辽、宋、元、明时期再改称女真。因此,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一脉相承的满族祖先。肃慎又作息慎或稷慎,多见于先秦的记载。最早生活在东北“不咸山”(即今长白山)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即《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记的:“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相似文献   

17.
1980年10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陕西华县梓里村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发掘,清理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共有14座,其中仰韶文化墓葬就有12座。仰韶文化墓葬,基坑方向均为东西向。墓坑形状分为两种:一种为圆角长方形,另一种是圆角方形,以前一种占大多数。墓式有单人葬、多人合葬和二次合葬三种。其中单人葬系  相似文献   

18.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况。  相似文献   

19.
挹娄源于肃慎的说法由来已久,然细思则感此说疑点甚大。今小议之,乞教方家。一、主要疑点:(1)时差忒久。肃慎与中原的往来,可上溯至尧舜时期。周初武、成、康三王时,肃慎与周王朝关系密切。但至昭穆,肃慎突然失踪。直到汉魏之际才发现了东北地区的挹娄,二者间隔何以竟达千年有余?(2)地距太远。《左传,昭公九年》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即肃慎与燕同为夏周之北土,地域相距  相似文献   

20.
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揭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蜀地便进入了农耕时代。史载古蜀很早就与华夏族群发生了互动关系,其间有着密切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川西高原的考古材料反映该区域持续受黄帝族群粟作文化的影响,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开始了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猎采集的生业活动。大禹在蜀地取得的治水经验和水利技术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本区域的开发与早期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