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太祖与谋臣刘基共创军卫法,以为明朝的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设置都司、卫、所,作为巩固统治和实施政策的实力基础。其在广西所设卫所及其迁徙,与明朝和广西各族关系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而《明史》土司传、兵志、地理志及今人所绘历史地图册的记绘每多讹误,因据《明实录》将广西卫所设置迁徙情况作若干考订,以为研究明代广西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部边防形势的演变与蒙古族进入河套地区有着直接的关系。朱元璋在建立北边防线时对河套问题重视不够 ,朱棣即位后将大宁都司和东胜、兴和撤向内地 ,使明朝防御蒙古族的北边防线出现两大缺口 ,导致宣德年间开平卫撤向内地 ,土木之变后北边险要尽失 ,河套问题遂凸显出来。关于蒙古族各部进入河套的时间 ,诸史记载颇多不同 ,其实蒙古族早在宣德年间即已进入河套 ,正统初年开始扰掠明边 ,到景泰、天顺年间已有比较著名的部落在河套活动 ,成化以后河套成为蒙古族永久的根据地。蒙古族进入河套之后 ,给明朝的北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余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  相似文献   

3.
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先世可从明代女真上溯到三千年前的肃慎人。满族形成于十七世纪初期。十五世纪初期,居住在外兴安岭以南、直到鸭绿江的通古斯族系的女真族各部以及其他族的各部,在明封建帝国的统治下,经过二百多年间的  相似文献   

4.
5.
元代大批从中亚返回东土的回回人,散布全国各地。以“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军屯方式,集体地、有组织地被编管在中原广大的土地上。后来,全国统一之后,由军屯转为民屯户,被编入当地的各基层乡社行政组织中,形成了初期的低级聚居区。明代,各聚居区的点,向四外扩散,人口得到了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时期姓氏分布的变化,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人口迁徙引发的,包括因封王和赴任产生的迁徙、强制性迁徙以及自发性迁徙。迁徙之后的人们大多定居在新的居住地,引起姓氏分布的变化。那些自发性的迁徙,往往是从战乱涉及区和经济落后区迁徙到安定的经济较发达的环境当中。这种变化体现了南北朝对峙下战争和民族融合等政治因素对于姓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明代秦巴山区的流民问题颇受研究者注目,成化十二年原杰在秦巴山区的处置流民行动,为历代所称道。不过,秦巴山区的流民编查附籍,并不自原杰处置始,原杰的编查亦非规模最大的一次,更非仅有的一次。秦巴山区的豫西南、鄂西北、陕南、川东北都集聚有众多的流移,一次编查附籍的结果,难以表明明代秦巴山区流民在有关各省的分布态势。同时,在大量流民落居附籍的山内州县,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口逃亡现象。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全面、正确地认识明代秦巴山区乃至全国的流民问题  相似文献   

8.
氐人原散居于今甘肃陇南、天水,陕西西南部及四川松潘一带,在羌汉之间杂处。氐人的迁徙最早发生在西汉武帝时期,此后持续不断,其迁徙地多为内地汉人居住地,故其汉化程度较其他民族高。至西晋十六国时期,由于西北地区动荡纷乱的形势,氐人因各种原因而迁徙更加频繁,致使其最终融入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回族与蒙古族的社会交往源远流长,频繁密切。河湟地区回族与蒙古族的社会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而且在经济贸易中形成了一种互补共生型的经济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0.
图案是一种特殊的装饰语言,它必须依附物质材料,借助生产技术来体现。将民族风格中的某些因素剖析、取舍后进行的有根据的再创造体现在它的载体上,是保持地域风貌、民族特色,使人类历史文脉得以延续的有效途径。门经过历代的完善、演变,其功能已经不仅仅是居住了,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越来越朝着纹饰雕琢的方向发展,展示古今风俗,体现审美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本论文研究蒙古族图案和蒙古族门,民族符号与文化载体的完美结合,体现一种精神功能,反映出一种理念和追求,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1.
明代云南地区的水利工程方慧,方铁明代云南的水利工程,较之元代,兴修水利的地区更加广泛,除了中庆、大理等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地区外,一些边疆地区的水利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兴修水利的技术也有了新的提高。云南府(辖今昆明市及附近地区)有大面积的军民屯...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雷州水利建设的重要发展时期。明代雷州的水利建设在宋元基础上,通过雷州政府的大力组织和雷州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终于取得卓著成效。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大大改进了修筑技术,水利事业的发展达到历史的高峰。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确保雷州社会经济稳健地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处于整个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中段。东周时期,由于环境、人群、生业模式等多种因素,加之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条件,各个古代人群在该区发生大规模碰撞,并由此而引发了人群南北方向的大范围迁徙,其结果是加强了东周时期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交汇和人群间的融合,促进了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4.
明代甘肃有双籍进士48名,是甘肃进士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八朝13个地区,乡贯地涉及全国十二个省、直辖市、39个市县;双籍进士的分布不仅反映了明代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的一致性,而且显示明代甘肃军事的重要性和大量军事移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民歌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族民歌的形式与内容与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方式与审美观点紧密相联。蒙古族民歌中表达了把骏马作为美的象征、视白色和青色为高贵、珍重父母的养育之恩、崇尚勇敢有力的英雄好汉、以朝西方向和西南面为尊贵等方面的主题,它反映了蒙古族的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土默特地区本世纪50年代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对当地的主体民族蒙古族的祜会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大批蒙族成员走出了传统的封闭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工业社会;不同族别人们之间的往来取代了昔日间限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家庭宗族等自然关系;导致了蒙古族婚姻价值、家庭价值、宗教价值等观念发生了重大变迁;并在现代化态度上已明显地呈现出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巡检司作为最基层国家行政机构,担负着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和保障乡村社会相对和谐的职责。明代湖北所辖武昌、汉阳、黄州、承天、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八府的巡检司在设置与分布上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如设置时间主要集中在洪武和成化,分布上呈明显的区域集中,并且与卫所分布相互补充。这都是由于明政府没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对巡检司的分布加以调整,造成明后期巡检司部分职能的弱化,进而使该地区基层管理出现了部分失控。  相似文献   

18.
19.
现在我们查知,中国古代犹太人,七姓后裔居住在河南开封市的四、五十条街道和四郊农村,以及从开封迁移至全国14个省市的50多个市县。此外,移民至海外的,有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形成这样的分布局面,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近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凉山地区的历史,是以彝族为主体,包括许多民族在内共同发展的历史。 明朝在凉山地区推行的政策,出发点虽然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它对加强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明代三百年中,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推动了凉山地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是我们研究四川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