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丁芮 《社科纵横》2012,27(12):98-100
清末民初,随着城市环境的发展,原有的维护北京城市社会治安的政府机构和方式已不能应对当时复杂的局面.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近代北京警察应运而生.清末民初,北京警察机构及其职能逐渐完善,取代了传统的治安机构和方式,警察成为维持社会治安的中坚力量,形成了与传统有别的现代社会治安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探讨20世纪初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对于清末北京"新政"的报道,展示北京在"新政"时期社会层面的变革,以及清廷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商等诸多方面实施改革后的外在体现,这对于今人理解北京"新政"改革史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者阅读《清末民初北京天桥的坤书馆》一文后,针对该文的内容和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清末民初的坤书馆是以演唱莲花落和时新小曲为主的带有色情意味的娱乐场所;坤书馆和落子馆是同一事物共时性的不同称谓,其中的女艺人一般称呼为"唱手";天津的落子馆为评剧女伶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艺术素养上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4.
近代北京报界公会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报界公会是近代北京地区第一个报业同业组织,在抵制报律、争取言论自由、维护报界公益等方面颇有建树,其成立与组织活动是北京报界群体意识日益自觉的一个显例,可借此把握北京报界结社的特征与趋向。  相似文献   

5.
《探求》2017,(6)
近年来北京商改住房地产的快速发展给北京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文章从宏观供给、需求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北京商改住房地产快速发展的成因,从不利于宏观政策对房价调控的实施、导致公共设施缺失、易陷入合成谬误陷阱三方面分析了北京地区商改住对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管理北京商改住房地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总结了清代北京地区说唱文学发展的初期、中期、后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认为清代的说唱文学处于我国说唱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传承了许多具有地域性的曲种,艺术形式上发生裂变与整合,节目流派纷呈,名家名角辈出。在清代中期和后期,北京的说唱文学发展尤其具有时代特点。此外,文章还归纳了清代北京说唱文学研究的五点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谈北京的地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地域文化应是北京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且分为大、小两个范围。北京大地域文化包括旧石器文化、都城文化、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长城文化和京剧文化等11种。  相似文献   

8.
清末北京使馆区的形成及其对北京近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张宗平清朝末年,列强的坚船利打开了清帝国的国门,帝都北京的京门亦被打开,从此西方列强开始在北京陆续设立使馆,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在东交民巷最终形成使馆集中区。北京使馆区的形成,无疑是列强对我...  相似文献   

9.
19-20世纪之交,在清政府和一些热心人士的推动下,北京社会教育通过近代报刊、宣讲所、阅报处、简易识字学塾、半日学堂、夜学堂、戏曲等途径逐渐开展起来。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北京普通民众的识字机会,激发了北京市民的爱国热情,而且对净化当时北京地区的社会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慈善史研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新兴的关注点之一,区域慈善史也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王娟所著《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在着重考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慈善事业总体状况的同时,初步探讨了南北区域之间慈善事业发展的若干异同,为深化中国区域慈善史的研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结合评述该著,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区域慈善史研究的区域范围界定问题,分析了比较视阈下开展区域慈善史研究须把握的地域特征与基本线索、区域慈善与社会环境、区域慈善与国家救济、区域与区域及整体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并尝试提出了若干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田恬 《社会工作》2008,(4):55-57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对北京华奥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16例个案访谈,揭示了部分北京流动儿童对北京的评价和看法,以及相应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对于北京的评价整体上是积极的,影响此评价的微观因素包括同伴、家庭、学校等方面,而这些根源于宏观环境。为改善流动儿童的生活和受教育状况,从学校社会工作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北京社会各界开办了公众补习学校、半日学校和露天学校,以"教育救济"的方式,向失学民众提供文化教育。这些教育救济活动为失学民众开辟了一条接受知识的新途径,在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初中后的教育问题正在凸显。由于北京学生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北京市中职教育在不断萎缩。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对参加中职教育有很强的需求意愿,劳动力市场对中初级人才有很强的需求,同时北京市中职教育也有很强的供给能力。以教育政策控制流动人口规模、城乡分治和以户籍制度安排,是导致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中职教育的主要原因。借鉴各地经验,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向农民工子女有序开放中职教育资源,是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北京春节庙会的游客为样本,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去庙会不同次数的游客的动机倾向。研究发现驱使游客重复去庙会的动机并非"感受传统文化",而是"享受美食"。本文还检验了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学历等对庙会重游次数与动机关系的影响,发现具有"和家人、亲友相处"动机的女性游客以后重游庙会的概率低于男性游客等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北京1994年以来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系统分析,指出北京公共教育支出结构指标与北京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不完全相称,必须及时进行战略调整,确立公共教育支出的优先领域,并制定相应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之后将北京改名为北平,这一历史事件对于文人的北京视角造成了深刻影响。左翼文人、国民政府趋附文人、海派文人、自由主义文人(京派文人)、开明文人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或文化心理,对北京的城市形象作出了不同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依据刘淇书记提出"人文北京"的具体语境,"人文北京"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这意味着政府在"以人为本"的同时必须继续强调和坚持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现阶段即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和教化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北京婚姻家庭中妇女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北京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平等关系没有完全确立。传统社会中的男尊女卑、妇女无经济地位现象还相当严重,典妻、卖妻、停妻再娶等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同时,城市下层民众中的姘靠现象层出不穷,部分妇女也不惜以改嫁再婚作为谋生的依靠。这一时期婚姻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变革,呈现出新旧并存、传统与近代相互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城乡角度和区域角度对北京义务教育均衡问题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城乡之间还是区域之间,北京义务教育发展都不均衡。在家庭教育支出、学生经费投入及硬件设施方面差距明显;在教师数量上差距不大,但在教师质量上存在差距。最后,结合北京义务教育生源下降的大背景,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选取民国时期京师第一艺徒学校为个案,对现代学徒制在近代中国的早期实践与转型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中摸索成长起来的教育形态,京师第一艺徒学校已然具备了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学校在运行中存在诸多不足,但这并不是导致其转型的决定因素;从办学者和职教界围绕这种教育形态进行的思考与理论争议可以探知,重道轻艺的民族潜意识是现代学徒制实践在近代中国未能延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