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光顺 《江淮论坛》2007,(4):147-151
“究天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题.“三玄”天人观是华夏先民圆通天人的宏构伟制.通过对“三玄”天人观的全新解读,可以突破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成说,认识上古文化的“褶子”生态与源发本质,揭示其重时、几、势、感、缘、化的本真势域与生命感性特征,辨析文明同质化的弊端,寻求文化差异共生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环境文化思想与新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杰 《中州学刊》2005,(3):173-176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传统天人观的共同特点.中国传统天人观中丰富的环境文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确立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沈顺福 《文史哲》2023,(1):115-123+167
天人之辨是儒家学说的主要问题。早期儒家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开辟了儒家重人间、强人文的方向,孟、荀随之。汉儒通过人副天数,将人与仁道提高到与天相近的高度。魏晋儒家倡导天人一体。宋儒在接受了天人一体观的同时,提出人与仁才是天地之心、宇宙的主宰者,并从思辨哲学的角度予以论证。至此,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达到了极致。这种人类地位的极致化同时意味着人文之路尽头的到来,即传统儒家思想的终结。明末至清代思想要么照着讲,鲜有创新;要么开始转换话题,这也间接证明了儒家传统话题与思想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以敬畏之心克制人性弱点,以道德智慧抑制"丛林法则"的极端发轫,是人类必须承担的伦理责任,亦是儒家敬畏观氤氲着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儒家敬畏观由孔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三畏"观开其端倪。儒家敬畏观之创生有其深厚的心理基础和道德根基:"万物有灵"的启示、"天人合德"的训戒、"允执厥中"的忠告、"系于苞桑"的忧患。儒家敬畏观为构建中国古代"天下有道"社会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对后世社会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北宋哲学家邵雍甚至强调: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积极的养分,但不是一种科学的和谐观,有较多的糟粕。其内含的天人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主张的天人和谐是一种高压专制下的所谓和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君权、封建伦理的神圣不可侵犯提供理论依据,其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对其进行剖析,旨在恢复人的主体地位,落实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先秦文献典籍,特别是"上古之书",以及其他儒家经典的论述与分析,试图厘清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从而获得先秦天人观的初步认识,得到一个基本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儒家哲学的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价值论又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分析儒家哲学的价值论,对于认识儒家哲学在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深刻影响,把握传统哲学的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周敦颐以《通书》为中心的天观、人观及时中观,本文研究了其在天人合德解释上的意义及特征。天观是天道及天德的解释,人观包括了对人类及人道的解释,时中观是周敦颐对贯通《周易》的"时中"的解释。针对通过《通书》融合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天观,并且发现了儒家哲学的道德伦理观的周敦颐,本文探究了他的天人合德解释。身为道学者,基于儒学的人间观及人道观,他以天德实践了"诚"的天道,通过道家思想的熔融发扬了自己的儒家哲学。从学问上看,他主导了从道学到理学的思想史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基于周敦颐以《通书》为中心的天观、人观及时中观,本文研究了其在天人合德解释上的意义及特征。天观是天道及天德的解释,人观包括了对人类及人道的解释,时中观是周敦颐对贯通《周易》的"时中"的解释。针对通过《通书》融合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天观,并且发现了儒家哲学的道德伦理观的周敦颐,本文探究了他的天人合德解释。身为道学者,基于儒学的人间观及人道观,他以天德实践了"诚"的天道,通过道家思想的熔融发扬了自己的儒家哲学。从学问上看,他主导了从道学到理学的思想史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别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渊源就在于儒家以"无试"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现.主要论述儒家和谐观中的"无讼"思想,及在儒家和谐观指导之下的传统调解制度的发展和手段,旨在探讨"和谐"与"调解"这两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思想与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精髓的人格观,一般是指哲学、伦理学等构成的价值系统中的“理想人格”设计。所谓理想人格是指一种人生哲学对于最健康人格、或最值得追求和向往的人格的看法,中国古代称它为人品。对于个体而言,指在人的一生中,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始终保持自己,体现做人的资格和品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多种关于理想人格的设计,本文仅以影响甚广,又显互补的儒家和道家的人格观为重点考察。一、儒家“智、仁、舅”统一的理想人格设计及其实现方法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设计是智、仁、勇的统一。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一大课题,当人类开始觉醒时,第一个疑问恐怕就是如此“天问”。这是任何人类文化思想所不能不追究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天人之际”一直是一个根本问题。历代思想家几乎都“欲明天人之际”。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是以“天人关系”来表现的。天人相合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受这一传统思想影响,儒家以其德性的理论倾向,突出表现为“天人合德”的思想观念。如果说道家的“天人合一”要求人道合于天道的话,那么儒家的主张则是以天道合于人道。  相似文献   

13.
许总 《江淮论坛》2012,(3):5-14,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体观,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灵肉对立的二元思维,即使在生理意义上的身体,也不与心灵形成对立,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心”同样也是“体”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人体器官的性质并无不同。同时,由于中国人传统的“近取诸物”的思维习惯,通过联想、比喻的方式,由具象的事物引发抽象的思考,生理的身体,也就同时成为了意识的身体。中国古人的身体观不仅与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美学观相互交融,而且显现为整个传统文化结构的理论基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无论是儒家致力于对社会秩序的重建,还是道家致力于对自然之道的体悟,都是以自我身体的感性体验为起点的。儒家身体观中包含的家国同构、君民一体的认识,道家身体观中包含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都对当今世界在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生态问题上的关切有着极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天人合一观的内涵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哲学中阐明天人关系的天人合一观具有"人与天一"、"天人相交"、"与天地参"、"天人一体"等丰富内涵,天人合一观的伦理学意义影响深远;天人合一观具有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原则,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开辟统一性和整体性思维的新格局,沟通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联系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在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两种基本哲学气质。中国历来把天人合一(确切地说应是天人和谐,它力求建立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中国人文主义传统的表现,西方则认为把人从自然的神秘性中解放出来才是人文主义。余光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正是在吸取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观点后产生的。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融入自然,这是余光中散文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也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情怀。但他的写景散文不同于中国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国散文较少…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风云际会的一代儒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建构的高度审视,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广阔视野考察,董仲舒对传统文化气象宏富的样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这主要体现为:执著于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将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由空想变为现实;援阴阳五行人儒,系统地建构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对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作了理论阐释,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设计了文治政府的蓝图。  相似文献   

17.
定分修权与宪法正义──传统权利义务观的新仁学思考杜钢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义务观主要表现为定分修权的思想。定分修权也是现代宪法正义的主题。分未定,权未修,宪法正义便无从确立。传统文化虽然也注意保护权利,但更着重义务。传统文化以促进人人安分...  相似文献   

18.
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消极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宝才 《学术界》2002,(1):40-48
在现代以前的中国历史上 ,人文精神发展经历过春秋战国、秦汉到明代和明清之际到辛亥革命三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核心是承认人为“万物之灵”、“最为天下贵” ,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 ,因而人有崇高价值 ,人应当受到尊重。人文精神展开到人性观、天人观、人己观、文明发展观以及人生态度各个层面。重视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 ,历史上教育事业的丰富经验 ,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家在治术思想上是有区别的。蒙元帝王们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对三家的认识逐步深入,儒释道观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认识到了儒家治术思想的博大精深,最终形成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政策,并把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作为对这种政策的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