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族学校的汉语教学的与否在于汉文化的渗透,要从汉语俗语产生的背景知识、汉语日常用语、汉民族传统与风俗等角度进行渗透,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汉民族文化圈,真正掌握汉语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2.
对偶是最具有汉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修辞方式之一,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汉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对偶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对偶与汉民族审美意识、对偶与汉民族心理及对偶与汉语本身特征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对偶与汉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并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汉语螺旋型思维模式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语言社团有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在语言学界已经有了共识。汉语思维模式呈现出暗示、含蓄、喻理、铺陈等修辞特征,偏重于"螺旋型"。本文认为汉文化的思维模式与汉民族文化本原相关;并从汉民族传统哲学、传统修辞和人际关系等视角,分析了汉语思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揭示了汉语思维模式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语言差异是思维差异的外现。本文从汉民族的整体性、辩证性思维特点出发,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结合对韩汉语教学的调查实例,认为了解汉语的编码原则才能正确解码,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针对现代汉语词汇中的羡余形式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羡余性词汇中,至少有一个语素与另一个语素的意义或重复、或陪衬、或强化、或弱化。羡余的形成与语言系统自身相关,它是信息传输的需要,是汉文化、汉民族思维特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文化传播与交融中,中国的传媒语言不断吸收外来语言文化成分。文章从分析英语强势语言地位入手,指出中英语码转换、音意译外来词以及词缀汉化等语言创新体现了汉民族语言自身发展的新特点,同时又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近几年语言学界讨论了很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我们不想介入这一争论,但是我们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会对这个民族的语言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从某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察出这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功能,这却是显而易见的.汉语和汉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文化并非静止不变,由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文化总是要演变、发展的.从外部来说,导致文化演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在语言中所显现出的结果就是吸收了大量外来词,而采用什么方式接收外来词却是与这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本身的涵化功能紧密相关的.从汉语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汉民族由北向南扩展,汉语也不断向南推进,进而形成了范围之大的汉语方言区.与此同时,汉文化和汉语  相似文献   

8.
语言具有民族性。汉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性,它使汉语使用者产生了特有的语言心理。外来词在译介和使用的过程中突出地体现了望文生义、单音有义以及趋新求异的汉民族语言心理。  相似文献   

9.
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关联与共变的关系。当前两者关系的研究 ,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立足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民族性的层面 ;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重现实意义的挖掘 ;三、关注人类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互补性。唯此 ,方可将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纵观历史,在汉语动态词汇库的进化中,母语同化外来语、意译排挤音译是主流;但在不少情况下,外语词异化了母语词,音译词淘汰了意译词,也是屡见不鲜的.前者反映出汉民族恪守传统的保守性和汉语强大的传统惯性,后者则映射出面对发展汉文化的宽容博大与汉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语言的领格类型来观察现代汉语被领者带有定/无定标记词的特殊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汉语领属结构既有类似于限定性领格语言的特点,也有形容性领格语言的性质.它是一种类形容性领格特点的限定性领格语言,这一表现可能与汉语量词的描摹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观察, 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决定了汉语颜色词的喻体取向和数量,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及其历史, 它决定于该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思维定势和生产、生活条件。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 首先在造词上表现为借物呈色手法的运用, 它是由汉民族思维的具象性和直觉性决定的; 其次, 它还表现为独特的柔性。这主要表现在汉民族对“对称同构”的偏爱上, 这种对称具有一定的耗散性并可以做到能量的转化; 再次, 它也反映了汉民族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在造词( 字) 上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在具体使用中则表现了色彩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13.
浅谈汉文化的语音象征王玉鼎汉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文化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随着汉族人民的文化心态而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如汉民族早期有过语言崇拜的习俗,因而人们都喜听喜说吉利的话语而尽量避免不吉的话语,如遇到不吉利的话语非说不可...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汉语交际中主要的语用原则,即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着重探讨汉语交际中运用这些原则所体现的汉民族文化特点以及体现这些原则的言语方式,进而阐明语用原则的普遍生与变异性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提出建立具有汉民族文化特点的语用原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陈立中同志所著的《阴阳五行与汉语词汇学》,1996年1月已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发生和发展作为立论的依据和基础,紧紧追踪这种学说在宏观上对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和嬗变,微观上对汉语词汇的类聚、词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构造、变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切实而具体地揭示了汉语词汇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密切关系。它的出版,是近年来文化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突破,为汉语词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标志着“汉语词汇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起点。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语言的…  相似文献   

16.
汉语比喻与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语言具有双向互动性,文化影响着不同民族的语言哲学观,制约着该语言社团全体成员运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摹写。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化基因对句法单位的象似组合,汉语比喻辞格的生成都具有某种编程式的钳控。汉语比喻的构建、喻体取舍、喻点的多"边"二"柄",无不潜存着丰富的汉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体认语言学(ECL)认为语言始于“体”和“认”两大基本来源。基于此,文章对比论述了英汉两语言中感叹词的主要特征及其用法:体认性、像似性、宽窄性、独立性、依附性、多用性、灵活性、变化性、复合性、不完全对应性、同异性。文章还区分了感叹词和拟声词。调查发现,英语约有300多个感叹词,而汉语约有70个,这表明英民族常是感情外露的,而汉民族更矜持一点,这一差异造成了英汉互译时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摘要]建立有中国特点的语言学,首先必须脱下汉语的“西装”,从远古汉语、中古汉语、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中,比较、归纳、总结出汉语的结构系统来,由此建立起属于汉民族特有的语法理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汉字的形意及其超语言交际功能作了归纳和研究。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汉字的符号性重新认识,认为汉字不仅具有汉语符号的性质,更主要地体现了汉民族思想符号的特征。对汉字为什么一直停留表意阶段,也从文化角度进行了讨论,认为汉字对汉民族文化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对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特征作了求异思考。  相似文献   

20.
比喻与汉文化关系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人类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古老而又使用广泛的修辞格,它与一定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对比喻与汉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从比喻与汉民族的生活环境、比喻与汉民族的精神世界、比喻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等几个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喻与汉文化关系研究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阐释,并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