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泽平  金燕 《社会科学战线》2022,319(1):215-225
近代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大致分为: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全面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四个阶段,其历经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求变的发展过程。在近代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进程中,大学扮演着急先锋的角色,其通过创新制度功能、创建专门规则、积极与国外文化机构合作等方式促进了来华留学教育发展。整体来看,来华留学教育虽因近代社会新陈代谢需要而沦为出国教育的陪衬且规模较小,但其为近代中外教育、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
3.
安作璋  唐志勇 《文史哲》2004,2(4):54-60
傅斯年先生是齐鲁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几乎涵盖齐鲁文化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齐鲁文化渊源的研究、对齐鲁学派的评析、齐鲁文献的考证以及齐鲁文化历史地位的评估等。他不仅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这些都给后来的齐鲁文化研究者以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十余年来 ,学术界在齐鲁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是在研究齐鲁文化产生的背景时 ,既要关注此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传统对齐鲁文化产生的影响 ,更应注意春秋文化思潮与齐鲁文化产生、发展的关系。二是对齐鲁文化体系的研究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鲁文化各具特色 ,百家争鸣 ,学派林立 ,但“百虑而一致 ,殊途而同归” ,各家各派的学说主张是互融互补、相辅相成地处于同一文化体系中的思想理论 ,齐鲁文化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文化体系。三是关于齐鲁文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从文化学研究的视角看 ,齐鲁文化是春秋战国时代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这一先进文化符合当时和此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实际 ,是此后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齐鲁文化中超越时代、超越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精华 ,我们应进行系统整理 ,以利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齐鲁民间艺术是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功利性与纯粹而浪漫的艺术品性,既矛盾又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它关于政治、经济、宗教的复杂态度。一般地说,相对切实的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齐鲁民间艺术并不认为艺术品性是最重要的,当两者不能统一时,它完全有可能趋从前者。这一点,除可从中华一体化文化的历史性规定中获得某种解释外,而衍生于齐鲁这块浸透了伦理政治型文化精神的土地上所不可避免地带有的更为浓重的社会性色彩,决定了它必然更为崇实。本文认为齐鲁民间艺术因此便有一种文化思维和文化方式的潜在定势。这种定势在发展齐鲁民间艺术的独特文化精神和艺术品性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网络文化的传播影响着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品德,高校应使网络文化传播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协调。  相似文献   

7.
刘群章 《东岳论丛》2002,23(4):104-105
齐鲁文化是个大文化概念 ,不仅在文化来源上是多源的 ,而且在内容上也是相当庞杂的。但齐鲁文化之所以被统为齐鲁文化 ,关键在于齐鲁文化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 ,它内在地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 ,即以道德形态出现的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语文教育文化传播具有以下特性:文化传播功能的基础性,传播内容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化约性,传播价值的主导性,传播形态的生活化和实践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特定性。  相似文献   

9.
王克奇 《东岳论丛》2003,24(4):101-105
齐鲁宗教文化起源于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齐与鲁的宗教文化有其不同的特点 :前者主要继承了东夷—殷商宗教文化的传统 ,表现出自然神崇拜的特征 ;后者主要继承了周的宗教文化传统 ,表现出道德化的属性。齐的宗教文化的崇拜对象是外部自然力量的象征 ,所以其指向是向外的 ,封禅之礼祈求的是与“天”的沟通和认可 ,神仙说追求非人间生活而为方外世界。而鲁的宗教文化崇拜的对象为道德性质的“天命”与鬼神 ,所以其发展途径是内向的 ,注重宗教仪式中的情感体验 ,使人在世俗的道德生活中获得宗教的快感。齐鲁宗教文化最终走向一体化 ,其主要的精神成果是阴阳五行学说和道教理论。  相似文献   

10.
齐鲁政治文化体系以《五经》为元典文本,以儒家"仁"、"礼"的政治主张为核心内容,执政理念上强调以民为本,方法手段上讲求王道霸道兼用、有为无为互补,大政方针上强调统一和秩序,理想目标追求"君"与"民"和谐共存的社会。齐鲁政治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意识到理念,又从理念到意识的反复转换,化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对该地区的民众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控制了群体的社会行为,制约了该地区的政治进程。其基本特征:政治上的正统性、文化上的包容性,以及价值观念上特殊性与普适性的结合互补。  相似文献   

11.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历史上对东北亚地区展现出强劲的文化辐射力,对儒家文化的传播、中华一体文明的发展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齐鲁文化的东出,主要是由于山东半岛东临大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商周时期特别是秦代以来,山东人民大量移民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地区,他们把当时国内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传到这些地区,对加速这些地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中国与朝、日交往,山东半岛是主要的往来通道。以此为纽带的文化交流为儒学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公元七世纪以后朝鲜、日本兴起尊孔崇圣之风,最终形成东北亚儒家文化圈,发挥了关键作用。齐鲁文化、儒家文明从中国传入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给予我们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齐鲁文化是秦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源于齐而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博士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西汉前期,以齐鲁地区士人为主的学者群融汇、吸收阴阳、黄老、法、方仙道等齐鲁诸家学说改铸儒学而成经学,通过博士制度,使齐鲁文化实现了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结合,取得了政治上学术上的统治地位。其后,由先秦齐文化与鲁文化不同学风而引发的经学内部的经今古文之争,随着今文经学的庸俗化,日益崛起的古文经学派完成了统一经学的任务,最终实现了齐鲁文化的正统化;今文经学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其所依恃的博士制度于东汉末也归于衰落  相似文献   

13.
齐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源头。鲁文化导源于周初礼乐制度,以儒学为主体,质朴务实,注重传统,一切推本于礼乐;齐文化融合农业文化、畜牧文化和渔业文化,具有务实、尚变、开放、兼容的特点。二者融合发展,"道"与"器"兼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15.
齐鲁文化崇尚礼治、崇尚学术、开放包容和改革创新的独特性,对山东民间美术造型的内容、艺术表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齐国、鲁国的瓦当、纺织品、壁画、器物等无疑都注入了齐鲁文化的特征元素。  相似文献   

16.
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齐鲁文化提供了一个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无论夷夏,“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民族观念中的文化因素而非血缘和地缘的因素。后来,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使得汉民族不断吸收新的民族成分,不断壮大。由于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齐鲁文化的优良传统,山东人比较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相似文献   

17.
张瑞英 《齐鲁学刊》2006,1(3):103-108
齐鲁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注重平民意识和民本思想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山东现代小说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的解放”和“平民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原创的齐鲁文化精神相契合,山东作家以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照传统文化,赋予齐鲁文化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即开办了留学生教育事业,但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的建立却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愈加重视其教育水平的提高,不断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以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教育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各省教育厅承上启下,地方高校配合与自主并重相结合的宏观管理结构。然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与高校及相关非政府组织更加密切的合作,在充分交流沟通的前提下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宜虎 《东岳论丛》2003,24(4):55-57
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沃土和山东地方特色的基础 ,也是提升山东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和宣传促销的依托。要更好地开发利用山东文化旅游资源 ,就必须注意加强对文化资源的研究 ,进一步扩大影响 ,并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国家统一永固的强韧纽带——中华一统的思想文化 ,是由  齐鲁文化融汇整合而成的。因为齐鲁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儒学 ,具有将中华文化联为一系发展不断的功能。又因齐鲁地区从史前到秦汉统一之前都是中华炎、黄、夷民族聚居融合和人文同化的中心。因此齐鲁文化可谓是炎黄文化的正宗 ,两国文化的整合也就是炎黄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