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心雕龙·明诗》篇是刘勰关于诗歌创作的专论,它比较具体地评论了从先秦到魏晋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提出了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理论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作一点探讨。一在《明诗》篇,刘勰论诗,首先提出“诗言志”的问题。他说:“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有的同志据此而得出结论说,刘勰提出“诗言志”的主张,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和缘情一派成了对立面。清汪师韩则提出相反的看法,他在《诗学纂闻》中说:“刘彦和明诗亦曰:‘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以绮丽说诗,后之君子斥为不知理义之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知音》篇体现了刘勰对于文学活动中读者这一环节的思考。一般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会有很多局限性,原因在于“知多偏好,人莫圆该”。而理想的读者应该与作者心灵相契,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对于客观准确的解读作品有积极意义,但要还原作者的意图又是不可能的。因此,作品的客观价值与读者欣赏的主观性之间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充分展现在《知音》篇的主旨之中。  相似文献   

3.
<正> 一《正纬》是《文心雕龙》第四篇,刘勰把它列在《原道》《征圣》《宗经》之后。《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一书时,是把《正纬》作为“文之枢纽”的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本味》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列子·汤问》篇亦载此事,略同。刘向《雅琴赋》:“末世锁才兮知音寡。”《古诗》:“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文心雕龙·序志》篇:“怊怅于知音。”  相似文献   

5.
<诸子>在<文心雕龙>五十篇中位列第十七篇,向来被当做二十篇文体论之一,只有范文澜先生提出<诸子>篇在<文心雕龙>整本书的结构系统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并把它与<宗经>并列,作为"文之枢纽"中的一员.本文从<诸子>篇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刘勰对诸子著作的态度入手来看待<诸子>篇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首在阐明“自然之道”为人文本源,是文化本体;其次,他论文叙质,主张“文不灭质、质文相待、文质代变”;第三,他割情析采,倡导为情造文,批判为文造情;第四,他强调为人为文应存“真宰”。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书名韫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少良 《学术论坛》2005,(12):162-166
对于《文心雕龙》书名的含义,历来索解不一,文章释“文心”与“雕龙”的关系为“文心如雕龙”。“文心”即“为文之用心”,“雕龙”是“文心”的形象化说法,两者都是从文人写作包括文意和文辞两方面的结撰构思来说的。《文心雕龙》书名不仅标示出该书作为文艺美学著作的性质,还显明了著者所秉持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体性》篇主要是从作家主体方面探讨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及风格的多样化问题的。“体”在这里,与刘勰通常所指的文体、体裁的意义有所不同,它是指文学作品的体  相似文献   

9.
1.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这是晋宋年间作家颜延年(名延之)说的话,不见于现存《庭诰》,应为已佚的文字.就彦和所引诸语视之,颜氏对文章著述的分类不同于当时通常的归纳,即不取两分法分为“笔”和“文”,而是作三分法分作“言”、“笔”、“文”三类.“文”指有韵文,颜说与两分法所称之“文”是一致的.不同处在于他将通常说的“笔”,又分为“言”和“笔”两类,前者指无文饰之作,后者谓有藻饰之文,所以这里说,“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的一篇风格专论,八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年以来,学术界就八体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是也有一些问题,至今认识还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八体作进一步的辨析,以便逐渐统一认识。一、八体论述的都是风格八体论述的是否都是风格?目前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八体论述的并非都是风格。如有的同志说:“八体之中,有的是就修辞方法而言的,有的是就表  相似文献   

11.
对《神思》篇内容的理解,长期存在“想象论”、“灵感论”两种看法。本文从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及其心理机制角度对此篇进行分析,指出“想象论”与“灵感论”的偏颇不足,从而引入论述的中心内容及《神思》之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 《原道》冠于《文心雕龙》全书之首,属“文之枢纽”,为多数研究者所重视。它的主旨或基本思想是什么?论者意见颇分歧。本文认为,《原道》的主旨在于阐明文学要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道理,强调为文必须探求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原道》所探讨的实质上是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其基本观点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约略言之以备一说。  相似文献   

13.
出现在我国公元五、六世纪之交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是一部伟大的文艺理论批评学和文章学巨著.它内容宏富,体大思精,征引浩博,弥纶群言.既卓立当时,又雄视后世.鲁迅先生将它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称.他说:“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导流,为世楷式”①.《文心》一书不仅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即便在世界文学宝库里也堪称瑰宝,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4.
《风骨》篇是《文心雕龙》五十篇中最不容易懂的一篇。第一,由于风骨一词,是两个实体词相结合的复合词。作者通过概括,把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概念,使它成为文学理论中一个专门术语,这已经是很难的了。而他的用法,又和同时代作家的用法,在词义上有着极大的分歧。例如沈约的《宋书·武帝纪》说:“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都是风神骨相的意思。魏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对《文心雕龙·程器》篇的主旨的研究不够准确。《程器》的主旨是衡量文士的器用和社会作用。刘勰主要从"名之抑扬"和"位之通塞"两个方面论述文士的器用和社会作用。从"名之抑扬"的角度,刘勰驳斥了"文人无行"之雷同之见的偏颇;从"位之通塞"的角度,刘勰强调文士应该"文武之术,左右惟宜"、"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程器》有为文士正名的意味在,意在肯定文士的社会价值,尽管刘勰对文士有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一《神思》是《文心雕龙》论创作的第一篇,该篇明显地受到当时流行的虚静说的影响。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①虚静对“文思”非常重要,要培养和酝酿文思,关键之一在于“虚静”。“文思”就是“神思”。因此,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非常密...  相似文献   

17.
《通变》篇并非继承与革新的专论。强调文学的发展创新,才是刘勰“通变”论的主要思想,而本篇中“通变”之义,主要指“文辞气力”的发展创新。当然全篇所论,并非绝无继承与革新之意,“相因”就近于继承,“通变”就近干革新,不过它只是讲“有常之体”的“相因”和“文辞气力”的“通变”。刘勰不以《因革》(继承与革新)名篇,而以《通变》名篇,意在突出友展创新。《通变》篇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段,一段是批评“九代咏歌”中楚汉以后之作在“有常之体”方面未能“相因”,一段是批评汉人之作在“文辞气力”方面未能“通变”。前一段是以实际创作中的教训,反证“有常之体”非“相因”不可;后一段是以实际创作中的教训,反证“文辞气力”非“通变”不可。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认为是批评论,有认为是鉴赏论,也有认为是批评鉴赏论。然而,当借鉴西方的接受美学的理论来反观这一篇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有价值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同时,刘勰也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知音》篇的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接受主体的条件、审美接受主体的趣味差异、审美接受的本性和方法、审美接受与审美创作的互动性、审美接受的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出现的一部伟大的文艺理论专著。作者刘勰,原籍山东莒县,寄居江苏镇江,是儒家学说的信徒,也是佛教的信徒。他的思想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但不免有唯心主义的局限。为了批判地继承古典文艺理论方面的宝贵遗产,应该对《文心雕龙》作细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三、言与情的关系刘勰对辞赋中的某些形貌描写,是持反对态度的。如《物色》篇评“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等。这类描写,无论是“循环相因”,或者罗列辞藻,都有悖于“体物写志”的艺术规律。任何文学创作,写物图貌都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即使以表现形貌为主的绘画,亦无不如此。这样看来,从“诗言志”、“言为心声”到“体物写志”,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