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适”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不同于“载道”话语的“言志”散文;从狭义上讲,则是指那些取材于身边琐事,表现一种文人式的闲情逸致,以家常闲话式的笔调抒写的小品散文,本文所论新文学中的“闲适”散文,主要指狭义而言.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可以把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在审美形式上的区别归纳为三点:在思维和创作方法上,艺术散文重在体物而赋形,诗歌偏于缘情而立象;在文本上,诗歌强调情调,散文强调智慧和趣味;两者之所以不同,是由诗歌与散文作为中国文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决定的,也是由诗歌纵情和艺术散文任性的内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散文是文化转型期文人传统复活与转化的精神与艺术的标本。从作家与现实的关系看,汪曾祺所持的是“边缘化”立场;同时汪曾祺还以他的创造让我们重温了审美化的入生之勉力,他以文人的精致雅趣关怀去掉了日常生活的粗鄙,代之以诗意和书卷气。汪曾祺散文的意义不仅表明了以汉语为母语的写作和传统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而且展示了以汉语写作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4.
韩愈散文在朝鲜古代千余年的传播与接受中经历了由高丽朝文人士子自下而上的推动、朝鲜朝初期深度参与意识形态建设、17世纪达到高潮、朝鲜朝后期发生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韩愈的不同散文作品契合了朝鲜古代不同时期政治、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被融入民族审美文化之中,甚而成为朝鲜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由此,中国批评话语影响、朝鲜古代的政治生态、民族散文批评话语构建的需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韩愈散文的典范地位,表现出了中国古典散文域外传播和接受的典型特征,在东亚范围内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丽华以纪实散文的体例,使雪域高原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在《走过西藏》、《藏东红山脉》等文集中诗意地再现,并以审思为其散文创作的整体运思方式,对西藏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渐变及重建民族话语资源和话语策略作沉静的审思。更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话语展现了一个不同于扎西达娃笔下的马丽华的西藏,为人们进一步从认识上消弭边缘与中心化、地域与全球化的差距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帝王形象在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散文中得到了别样的书写,散文文体的碎片化与抒情性决定了其对帝王书写选择的是与自我感受最为对接的性格侧面,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情感及价值判断,因而帝王形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单向度的情感抒发、善恶观的重新思考和对其权力异化的反思,这构成了当时历史文学书写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7.
图像艺术与话语文本的结合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随着当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文学创作的视觉化趋势更加明显,并体现在图像艺术与文学话语的结构组合与意蕴融合中。文心画意是散文家自觉的审美追求,影响着散文的叙事、写景与抒情。西部散文中就有许多图文并茂的作品集,成为散文创作与图像艺术审美互生的艺术表征。  相似文献   

8.
修辞叙事学视野中的散文研究关注作者及作品与读者间的修辞性交流关系。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叙事目的皆为说服,读者可从中推导出不同的隐含作者,后者说服隐含读者的过程即修辞性叙事的过程。中国古代散文大多采用全知型叙事视角,叙述策略上甚至会不惜捏造事实以强化说服效果。叙事者和受叙者之间缺少面对面交流的读—写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散文隐含作者的多重性。散文研究必须考虑文人官僚的政治斗争需要、写作的特定叙事对象等问题。从修辞叙事学维度研究中国古代散文,便于从作者-作品—读者—语境全方位把握散文和其他文学形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冯伟林与余秋雨的散文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语体风格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对比性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到一点,就是散文的"政治话语"与散文的"文化话语"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创作主体的官员身份和文化学者身份密切相关。可见,作家的主体精神是其文体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海派小品散文主要是指以上海这个地域为主的小品散文创作 ,在二三十年代 ,海派小品散文的出现是大规模性登场的 ,这与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不无关系。海派文人无视当时文学主潮的铺天盖地 ,用热情的目光把小品散文发展到了极致 ,从而创造了继五四小品散文之后的又一个小品文的创造巅峰。一 个体与自我 :与闲适派比较谈所谓闲适派散文 ,即是在周作人的影响下 ,经 30年代林语堂、4 0年代梁实秋的大力倡导和发扬 ,从而贯穿于整个现代文学进程中的一种散文小品 ,闲适派散文与海派散文在漫长的时段几乎可以说是并存的 ,虽说海派散文…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美学家的显赫声名,掩盖了他作为散文理论家的地位。但是,朱光潜对我国现代散文理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在散文理论上所作的具有特色的探索,使他在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史上占据着自己应有的一页。现在,我们梳理一下他关于散文的那些富有个性特色的论说,对繁荣今天的散文研究与创作,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对近五十年来古代散文研究中研究范围、散文史的发展规律、散文流派、晚明小品与现代散文关系、散文的分类等问题进行回顾与总结,其观念、方法的更新使散文研究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散文概念不清、研究范围不一致、古代散文文论的研究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散文研究没有能建立起自己特有的批评话语等问题,是古代散文研究没有形成应有的论争和繁荣局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梁遇春的散文可以说全部是他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他把种种矛盾的人生现象作为题材,来倾吐对人生的认识,同时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梁的散文率真自然,话语滔滔,虽无含蓄之美,但有晓畅之风,具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风韵.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散文界,谈话体蔚然成风,形成了现代语体散文,而此时丰子恺的散文因其内蕴的禅味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探讨丰子恺散文禅味的表现与来源,以此探究作者对佛道与人生的参悟,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信仰佛教的文人,研究他们的信仰与人生态度对创作的影响,进而客观评估其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末 ,中国女性散文与男性权威话语散文并驾齐驱 ,将笔触伸向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 ,解读人类、自然和科学 ,大胆吸纳小说技巧进入散文 ,为新时期散文发展做出了贡献 ,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深沉与大气  相似文献   

16.
探究和理解古代散文的艺术精神和独特文化内涵,可以从原型话语在古代散文审美意识的渗透中找寻其内在话语以及不同的原型话语对散文创作的潜在导引或召唤。本文试图从古代文化的“道”、“物”等原型话语在古代散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精神内涵和审美艺术精神特征等方面作一些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个人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散文随着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产生。五四时期,“个人主义”孕育了现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和散文理论的变革。1920年代,“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了现代散文的发展与创作特征,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潮流分化。1930年代,“个人主义”的结构性矛盾促发了现代散文领域的论争。“个人主义”思想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和矛盾性,在特定历史时期遭到了抵制和批判,但是它却丰富了现代散文的风格和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经典散文的书写者几乎都具有多重和“他者”的文学身份。从身份的角度嵌入散文研究,是从90年代“学者散文”研究开始的。“秋雨散文”创造了散文阅读史上的“巅峰时刻”,与其“公共话题”的选定、融入文化历史与人物形象的文学语境以及精美典雅的激情话语密切相关;同具有学者身份,钱钟书和鲁迅的散文作为20世纪的散文经典,具有学者与小说家的双重身份特质,而“秋雨散文”在提升读者的文化品味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最近几年,徐治平关注生态问题的散文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散文生态话语呈现不断强化的态势。他散文的生态话语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是表现为人文关怀、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植物散文在现当代散文中占据一席之地,与之相关的研究却乏善可陈。植物散文选材丰富,常抓住植物的美学特征和生命品格,表现形态各异的植物之美和观赏者的内心感触。植物散文情寄于物,通过植物形象与人类情感的交融呈现作者与他者、故乡、民族国家之间深挚的情感。植物散文多格物致知,通过植物蕴含的天地之道和永恒的生命之理,激发人类的理性意识、生命意识与生态意识。与此同时,植物散文也存在格局狭小、立意相似、创作方法模式化等问题,只有敬畏生命、热爱自然,深入思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散文写作才能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