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后,她找到了赖雅,一个美国剧作家。张爱玲的美国婚姻,从本质上讲,已经不是要寻找一种“爱”,而是要寻找一个“家”。在与赖雅结婚十二年里,张爱玲生活比较安定,但发表作品却不多。“弃女”“原型”导致了张爱玲对“根”的回溯和对“家园”的寻找,“恋父情结”阴影笼罩了她的两次婚姻。张爱玲的更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太“重情”,其小说创作展示了睿智而诗意般的女性世界,但在对待自己的感情时,却总是活在旧式的古典时代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对于生命和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理念,在具有失落者心态的出名情结的驱动下,她回避了“五四”的“宏大叙事”,有意识地迎合现代文学生产以及文学阅读的市场化要求,选择“传奇”作为自己小说叙事的基本模式,为现代都市文本写作确立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相似文献   

3.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张爱玲在拟定这个书名时,她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作品将讲述一段动人心魂的爱情故事。“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但是,读完了张爱玲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书中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作者是在“倾城”的本源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使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一、两类时间 看张爱玲的作品,与看那一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感觉不同,这种不同的感觉概言之,是时间差。 柯灵在回忆中说:“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1943年,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①这种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吐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在此前后(1943年前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这是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时间:严峻,生死存亡之秋。  相似文献   

4.
苍凉的传奇-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宁 《理论界》2000,(1):56-57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的作家。抗战中的“孤岛”上海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张爱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贵族”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扮演了一幕“传奇”。张爱玲的传奇是悲剧性的。代表着张爱玲创作的作品几乎都是悲剧 ,然而张爱玲笔下的悲剧不是悲壮而是苍凉。苍凉作为一种情绪主题笼罩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力是快乐的 ,美却是悲哀 ,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 ,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 ,没有美 ,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  相似文献   

5.
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在海外颇有影响。台港文学界曾经形成“张爱玲热”,出现不少“张迷”,台湾一些中青年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海外一些现代文学研究者也给予她很高评价。八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现代文学界的关注并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上海书店先后影印出版了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其他出版  相似文献   

6.
论笔记体与传奇体的品格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奇体和笔记体是中国文言小说的两种基本类型,纪昀分别名之为“才子之笔”和“著书者之笔”。笔记体成熟于魏晋南北朝,以《搜神记》、《世说新语》等为标志,在宋、清两代又取得长足的进展,《阅微草堂笔记》是其中的位使者,传奇体成熟于唐代,宋以后偏重智慧与伦理的上层知识分子,一向冷落传奇;清代的蒲松龄以极大的“孤愤”和非凡的想象才能将传奇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笔记体的传奇在品格上有重大差异。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曾将中国传统文学用“儒雅风流”来概括:“载道或言志的文学以‘儒雅’为标准,缘情与隐逸的文学以‘…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因她所出名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界定为“海派”这一文学“流派”。然而,张爱玲小说的鲜明个性使她即使置身于“海派”大营,也是一个始终坚持个性高于共性的作家;况且“海派”本身就是一个并没有认真界定的称谓,就连对这个名称的褒贬至今也未有定论。即使可以用“海派”来命名张爱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抹煞张爱玲在其中的特异性。所以笔者认为,用“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来描述张爱玲,无疑将更为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颇具生活阅历的作家,严歌苓一次次让人们惊讶于她成熟而又充满灵性的讲故事技巧,把小说的启发功能和小说的愉悦功能发挥到极致.题材上的出新是她的小说吸引人的原因之一.让小说既好看又有思想深度,这是大多数小说家的梦想,严歌苓用她的艺术实践写出了这样的现实和传奇.严歌苓小说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由于过分注意小说情节的推进,就忽略了人物心灵的开掘.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行动历险,却没有见证主人公的心灵轨迹.这也应该是其小说的一个死穴.另外,叙述手段的相对单一也是限制严氏小说深度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世情与言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精神缘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 ,是充分汲取传统小说丰富营养并籍以形成独自个性的作家。她深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 ,尤其欣赏《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写实作品。她的小说创作 ,便是在世情小说的基础上 ,形成对惨烈现实的如实描绘 ;在言情小说的传统上 ,形成对情爱世界的冷峻审视。因严酷的“世情”而寻求温馨的“言情” ,又由颓唐的“言情”返归无奈的“世情” ,构成张爱玲创作的基本路径 ,由此 ,她也激活了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  相似文献   

10.
论明代传奇小说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传奇小说包括三种主要类型一种是由古文衍变而成的,这种类型的传奇小说,在选材与表达上受到古文体裁的制约,又比较明显地受到传奇小说的影响;第二种类型以“三灯丛话”为代表,兼受唐代的辞章化传奇和宋代的话本体传奇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新的叙事惯例;第三种类型是兴起于元代、盛行于明代的中篇传奇小说,这类作品受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影响较大。本文试图对这三种传奇小说的类型特征、文化品格以及在小说史上的不同影响作出力所能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假面--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心理阴影的理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张爱玲将她早期发表的十篇小说结集出版,命名为《传奇》。这本《传奇》囊括了张爱玲对人性,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痼疾的仔细观察与理性思考。在《传奇》一书中,张爱玲以女性自身所特有的敏锐和感悟,透过历史、社会和文化诸因素加于女性身上的种种华丽光环,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内部,记叙下了她所触摸与理解到的女性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2.
唐人传奇指唐代文士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小说在古代曾被看作搜奇志怪而“不本经传”的卑微“小道”。唐代小说以“作意好奇”而被称为“传奇”,当初自然也含贬意。不过名义上虽摈诸正统文学之外,而其实“世间则甚风行,文人往往有作,投谒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大红大紫的人生辉煌阶段是在40年代的中国上海,小说集《传奇》就是这时候面世的,其中收了检琐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等10篇小说。张爱玲钟情《红楼梦》,有着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子,对人生的缺憾保持着敏锐的意识,而她求学期间接受的教育又是西式的,因此她善于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与特点熔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又悲哀、富丽又苍凉。既力求对生活作真实、精细的描绘,又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橡脆的隐喻;既渗透着浓调的忧患意识,又明显带有异化色彩。本文试图从《传奇》中几位…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创作渗透了她的身世感,这使她的作品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她的《传奇》既真实地传达出作者的生命底蕴,也充分展示了一个"美丽而苍凉"的'天才梦'。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传奇》是用“参差的对照的写法”讲述着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悲剧,其“传奇”的焦点不是外在的故事情节,而是内在的人物情绪,所看取的总是常态生活中的具有非常态意义的心理传奇,因而在叙事中体现出了以“常”与“非常”之间的对立共构来完成的总体结构取向,化生活结构为叙事结构,以故事情节与人物心理的双向建构为结构要求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端结构取向上形成了具有反讽意义的双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不谐调,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备受关注.对这些小说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张爱玲的小说一直到今天还在流行,肯定有它独特的、吸引读者的地方.而我认为,这一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作品把“俗“和“雅“这两个不同的层次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文言小说,主要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二大类:笔记体以《世说新语》等为代表,它们不重情节,献给读者的往往是一片断简、一幅素描、一个细节、一个印象……就在这零星的展示中,作家的情趣和独特审美感受呈现了出来;传奇体以唐人传奇等为代表,它们重情节,同时也重视意境、情调、书卷气……作家的主体情感便寄寓在这纷纭的世界中。 关于唐人传奇的文体规范,古代人似未系统地思考过。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杂传记中多录鬼神灵怪之词,哀调深情,不异畴昔。然影响所托,理亦荒唐,故不能一一尽之。”用“杂传记”称唐人传奇,注意到了其“传”和“记”的体制,并指出其“哀调深情”的抒情色彩和“多录鬼神灵怪之词”的虚构特征,实属难能可贵,惜未能进一步展开论述。至于陈师道《后山诗话》所云:“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传奇》,唐裴鉶所著小说也。”则专就裴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一位固守传统的人,簪缨世家的出身教养和封建没落贵族家庭的生活背景,使得她过早地浸淫于传统文化的风习。尽管她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民国时期,她进过民国的教会学校,读过西式学堂,但是仍旧改变不了传统文化对她的熏陶和她对旧时代的独钟之情。在张爱玲童年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是摇摇摆摆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用充满童稚的声音朗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着他的眼泪滚滚下采”。尽管家道中落,毕竟是世代书香。据《天才梦》记:“三岁时能背唐诗,八岁时读过如同《西游记》这般的章回小说。上中学后开始…  相似文献   

19.
卢云峰 《理论界》2006,(3):190-192
张爱玲成功的原因除了她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对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外,恐怕当属她的语言风格。张爱玲既有着不厌其烦的袭旧,吸取古典文学和市井小说的营养,又有着坚持不懈的创新,自觉融入现代派手法并独创苍凉且不落窠臼的叙事语言,从而形成了独特“张爱玲体”的语言风格。“张爱玲体”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把中国古典“传奇”及西方“romance”的传统叙事要素与自己对现实人生和文学的独特理解统一起来,在“特异”与“本真”的整合建构中,形成了以新见异、因常见奇,在人生平稳的“底子”中找寻“奇异的感觉”的特殊“传奇”理念,在《传奇》中尝试、创造了一种现代都市“普通人”的“新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