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穷尽考察元刊杂剧里的"AABB"式词可知:元刊杂剧"AABB"式词可分为"重叠式AABB"词和"叠音式AABB"词;每一类"AABB"词均可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四类;该类词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和连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汉语选择问句从先秦到近代发生了重要变化,元刊杂剧作为现存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文献。全面考察元刊杂剧中并列问句和反复问句的结构后发现,“VPNegVP”式在元刊杂剧中是一种占据优势的反复问句,“是”字并列问句在元刊杂剧时代也有较大的发展;在句尾语气词趋于减少的同时,元刊杂剧中出现了大量句中语气词,这与汉语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相符的,又带有元杂剧自身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最早而且也是唯一的元刻本,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杂剧的原貌,它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作品的一个重要发现。文章通过描写《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表演动作与脚色词,探讨古代戏剧表演的不同形态,兼及脚色的演变,对戏剧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研究元代戏曲语言的重要文献,其中的ABB式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在描写情状、描摹声音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元杂剧中的ABB式包括状态形容词和拟声词两类,文章分别从构成方式、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显示其异同,以求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ABB式有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元刊杂剧特指式反问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描写了元刊杂剧特指式反问句的结构及意义,指出反问句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与语表形式相反的“言外之意”,其基本语用意义是评价,特指式的反问意义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元刊杂剧的真实面貌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能再现。目前仅存的元代刻本《元刊杂剧三十种》,给我们提供了接近真实文本的宝贵机会,故而更加引人瞩目。国内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校勘本当属徐沁君先生《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它涉及元杂剧的版本与科白、角色与情节、字词曲牌等方面,突出体现了忠实原著、多方求证的精神。至于众多独到的见解,更是令...  相似文献   

7.
徐沁君教授,词曲研究家。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1911年生,江苏靖江人。早年任中学语文教员,1957年调扬州师范学院至今,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目前,仍兼任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徐先生青年时代,读王国维、任中敏、郑振铎诸先生之书,受其影响。早年著有《词派分析》《曲派分析》二书(未刊稿),发表词学论文多篇。中年以后,乃以传统的校勘、考据方法,研究古典戏曲文献。1966年,所撰《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成,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季思先生在1980年曾发出感叹,《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一本“似乎也还没有人能把它读通读懂”的书。然而,徐先生正是国内全面研究整理该书以求通解的第一人。隋  相似文献   

8.
论AABB式重叠构词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多数汉语语法学家都认为汉语的构词法有五种:联合式(指并列式的词,如“团结”、“道路”等)、偏正式、动宾式、补充式和主谓式。然而事实上还存在着另一种比较重要的构词法——重叠式构词法,其中之一的形式为AABB,如“偷偷摸摸”、“形形色色”、“密密丛丛”、“满满当当”、“磕磕碰碰”、“花花搭搭”、“病病歪歪”、“影影绰绰”等。这类词不同于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而构成AABB式的词。重叠双音节形容词的AABB式是由AB式重叠而成,二者的语义基本相同,只是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略有差异。而AABB式的词却不是由AB式重叠而成。有些AABB式的词貌似形容词的重叠式,例如:  相似文献   

9.
元夏庭芝《青楼集志》载“披秉”杂剧,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易为“披袍秉笏”,注曰“君臣杂剧”,朱权以文本为据不如夏庭芝内行,“君臣杂剧”说不足信。考“披袍秉笏”装扮源流,唐参军戏、宋金杂戏之“绿衣秉简”为元杂剧“襕衫秉笏”的直接来源,“披袍”则另有所出。脉钞本杂剧穿关中,“秉笏”者多为文官,“披袍”者多为武将。元刊杂剧之“披秉”似笼统强调装扮高官,明代以“秉笏”、“披袍”区分文武的特点更明显。故“披袍秉笏”杂剧与其说是君臣杂剧,不如说是以文臣谋略、武将征战为主的戏。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中的重迭词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探索描写元人杂剧中的各类重迭词的面貌。试图指出其在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间或也涉及修辞。本文根据的材料是明代臧懋循编选的《元曲选》的一百种杂剧。重迭词有两类,一类是重迭式合成词,一类是迭音的单纯词。前者是一个独立的词的重迭。这种词重迭不重迭基本意思一样,只是附加意义不同;后者是些有意义但不能独立成词  相似文献   

11.
赵晓红博士在其专著《朱有燉研究》中认为,朱有燉杂剧体制不分"折",因此明初"折"还没有理解为戏剧单位。其立论基础源于《元刊杂剧三十种》、周藩原刻本。其实,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已经广泛运用"折"来分析元代杂剧作家及其作品;周藩原刻本虽未分折,但并不等于作者没有明确的分折意识,朱有燉对于当时曲坛的状况也不可能一无所知;从明代文人文献记载看,"折"事实上已在明初成为共识,不可能晚出。所谓的朱有燉杂剧不分折的观点不成立,同时,通过对朱有燉杂剧用"折"情形的考察也证明朱有燉杂剧在杂剧体制流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中的重叠,并结合各壮语方言点四音格词的重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重叠是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最典型的构词手段,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与各壮语方言点四音格词的重叠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文章还对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语型"……tha:i 53……ta:i 33"式和"……tha:i 53……nou33"式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其是重叠象似动因的体现和表达否定的主观感情色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元曲四音状态词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义和语音结构等角度证明了元曲中的四音状态词是一种逆向变韵重叠词 ,分析了这种四音词在重叠过程中产生的音变规律 ,指出了构成这种重叠的基式在结构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元曲选》自报家门的判断句按是否受异质语言影响而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两大类句型。这两大类各小类在使用频率、表义特点、语用范围、附有色彩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文献比较,具有大体一致性,但又显出一些差异。它们大体上表现了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自报家门判断句的特有面貌。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元杂剧版本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近著名学人就元杂剧版本问题多有论议,并由此贬抑《元曲选》,大抵发生在1915年《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影印、便于学人利用以后。1938年,明人赵琦美脉望馆所藏抄校本元明杂剧二百多种发现以来,元杂剧版本问题更受学人注意。《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懋循师心自用,改动曲文,招致批评,是为事实。但此类批评不宜绝对化。与诗文流传情况不同,戏曲剧本在传播过程中常遭艺人改动,讨论元剧版本时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当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6.
汉壮语状态形容词都有后缀式、重叠式和偏正式等形式,两者的语用功能表现为加深程度、表达喜厌情感和调整节奏等.但两者之间并非都是对应关系,在互译中,汉译壮时,汉语的后缀词、重叠词和偏正词都可以译成壮语的后缀词;而壮译汉时,只有一部分后缀词可以译成汉语的后缀词,大部分则视语用意义译成汉语的重叠词或偏正词.  相似文献   

17.
元代的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粹,无论就文学史而言,抑就戏剧史而言,都是受到全世界学术界普遍重视的。这一份遗产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元明两代戏曲家、出版家功不可没。尤其是《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晋叔,他在出版此书时,在校勘、增补、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等元人杂剧选集列述如下,先后顺序大抵按成书时代之早晚。各书之优点、缺点亦作一简单之评断。至于王学奇教授最近出版之《元曲选校注》,当然是一项巨大工程,《河北师院学报》等报刊已有多篇评论文章,但就原作而言,仍是《元曲选》也,所以本文未作专门…  相似文献   

18.
AABB式词浅析     
汉语中有一些四音节词,是以AABB形式出现的,它们不同于词的AABB式的重叠格式,前者属于构词法,后者属于构形法,前者不能还原为AB式,后者可以还原为AB式。例如:  相似文献   

19.
土家语形容词有"级",它的"级"不是像汉语一样在形容词前面加程度副词,而是有它自己的特殊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方式有:本词重叠、缀词重叠、两个缀词重叠、本词加缀词重叠和本词音节拆开再重叠。  相似文献   

20.
名词性“底”字短语产生于唐代 ,晚唐五代运用逐渐增多 ,其内部构成初具规模。南宋时 ,“底”字短语大量运用 ,其内部构成类型已基本完备。从宋代开始 ,助词“底”出现了“的”的形式 ,到元代基本完成了对“底”蹬取代。《元曲选》“的”字短语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变化 ,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相比 ,亦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