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近年来,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主要影响因素有:毕业生总数持续增加,而各专业岗位需求层次提高,学生自主创业难,考研人数多,以及教学设计与行业管理间不协调等。解决医学毕业生就业困境需要强化政府职能;社会和用人单位更新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广开渠道;学校应提高培养质量并加强就业指导;毕业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的越来越多。医学门类本科毕业生考研的比例是最高的,而各医学院校、各招生学科的生源质量却参差不齐、大相径庭,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了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医学院校硕士招生生源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定位在专业培养模式上,但是,近几年来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法学专业的健康和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摆脱传统培养目标的束缚,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从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改革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新的理念和思路,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法学专业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行,医学本科生面向基层就业已是必然趋势,既是国家政策导向所在,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改革、解决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突破口。本文在分析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可行性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的对策: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深化改革、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三方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合力,从而实现我国医学教育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5.
学法用法     
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新规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 《意见》提出,要制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的规定,鼓励用人单位多招聘高校毕业生;取消对接收高校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区、市)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 意见提出,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  相似文献   

6.
医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有自己的特点。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制度、就业市场不规范,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不切合实际是其中的客观原因。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技巧差、诚信缺失是其中的主观原因。解决医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应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医科学生的就业指导,拓宽医科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毕业就业能力。同时,医科院校附属医院要为学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俄语作为"小语种"语言,在中俄两国"语言年"活动和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俄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更加紧迫。本文将以黑龙江大学为出发点,通过对近3年俄语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分析,阐释当前俄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力求从实践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就业能力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绩效的重要指标,是用人单位甄选毕业生的根本依据。在对国内外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建立和检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结合安徽科技学院调查实证,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构成的五个维度,提出开展就业跟踪调查和就业能力评价、创新人才培养驱动机制、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我国需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法治人才,然而,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多年走低,这折射出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法学本科教育的时代命题。新文科建设催生出新法学建设的命题,对法学本科教育理念、法学思维方式、法学本科教育内容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为此,应改革中国式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国化、数字化、思政化、融合化、职业化、国际化等方面进行回应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现有的经济理论对此少有关注。文章在对不同投资主体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性质和毕业生就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失业、毕业生就业经济效益的较佳位点、劳动力价值与毕业生就业的经济效益、毕业生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就业政策改革,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使女大学生择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因素,也有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本科生开始走出校门,毕业生数量剧增,而就业岗位却增加不多,作为一般本科院校,由于地方经济的制约以及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因素,造成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解决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综合治理: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完善人才市场机制;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用人效益观;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应正视现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然而民营企业未能成为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的就业主导需要和择业优势动机。促进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应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加快就业政策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实施教育培训补贴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成为白热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停的徘徊,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在校园周围继续留住,出现了“校漂族”。本文旨在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以期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成为白热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停的徘徊,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在校园周围继续留住,出现了"校漂族".本文旨在对这一群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以期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马天威  徐峰 《理论界》2002,(4):79-79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双向选择”洽谈会进行就业,“双选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但由于受时间、地点、规模等因素的制约,使供需双方的有效信息沟通受到限制,影响了供需双方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决策。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间,将会极大地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建立毕业生“网上人才市场”,拓展毕业生求  相似文献   

17.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老牌高校毕业生相比,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明显处于竞争劣势,但是其在地缘文化、就业待遇心理价位、本地就业心理认同等方面却具有先天优势.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应将就业地域主要定位在学校所在地区,以面向基层、中小企业或自主创业为主要就业渠道,以我国中西部地区为主要就业方向,找寻合适自己的就业出路.  相似文献   

18.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到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和确认的独立学院达249所,在校生68万多人,其中本科生56万人。随着独立学院毕业生开始大量走向人才市场,学校和社会更加关注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1.人才培养定位优势。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去向和就业能力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独立学院基本上以教学型为主,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比如,浙江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毕业生就业逐渐呈现出就业机制市场化、就业渠道多元化、就业指导专业化、就业服务网络化、就业关系合同化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必须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更新毕业生就业观念 ,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是以金字塔形状成层分布的.在本科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中,研究型等实力雄厚的大学居于这个层级的上部,而教学型本科院校则居于这个层级的底端.在这种状况下,国家的就业政策、人才市场体制、高校的社会资本以及教学型本科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等,则形成了影响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对于促进教学型本科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