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严歌苓小说文本的历时性寻绎与共时性解读,我们可以还原出严歌苓小说叙事主题的两重基调:对于底层民生的关注与书写;对于女性命运的体察与刻画。这两项主题在她的创作生涯中保持共生互渗的形态,钩沉其创作,使我们能够清晰的把握严歌苓的文学史地位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严歌苓小说文本的历时性寻绎与共时性解读,我们可以还原出严歌苓小说叙事主题的两重基调:对于底层民生的关注与书写:对于女性命运的体察与刻画.这两项主题在她的创作生涯中保持共生互渗的形态,钩沉其创作,使我们能够清晰的把握严歌芩的文学史地位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她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底层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草根文化也早已波涛暗涌,严歌苓笔下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草根,书写不一样的苦难,通过她笔下的女性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她的人性的赞歌给读者甚至给全人类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4.
葛娟 《北方论丛》2010,(5):33-37
严歌苓在大众文化普及化和具体化时代,其小说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传统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凸显大众文化的质素.小说以"快感式叙事"方式突出其故事性,并将故事作视觉化呈现;"电影化的想象"既为文字的小说寻找了附加值,也会使小说趋于平面化;面对消费时代的物质化和视觉化现象,严歌苓无法回避女性书写被大众文化"催眠"的效应;而小说的历史感表明了严歌苓以历史文化消费者态度对历史的观照和书写策略.严歌苓作品所昭示的日渐稀缺的理想主义精神品质,正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和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池莉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的主将。然而,作为一位“写实”女作家,我们不能忽略其女性本身特有的创作情怀在文中潜性的呈现。这种创作情怀的默默流露是随着她的创作时期不断位移的。作为与时代共进的作家,她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女性特点,她的“女性情怀”也是通过关注女性的成长历程而不断呈现的。  相似文献   

6.
袁启君 《南方论刊》2007,13(11):89-90
在沈从文一生所创作的600多万字的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探讨是贯穿其始终的主题之一。本文试从作者与作品两个角度阐发沈从文小说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有着自觉女性意识的作家。铁凝的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而直面女性的惨淡人生、关注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揭露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异化、探询和发掘女性深层心理结构的不平衡,始终是铁凝创作的焦点。同时,铁凝又擅长运用“双性视角”,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揭示、反思、探索女性个体的生命意义,并把对女性个体的关注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的关注,追求普遍人性的健康与和谐发展,以期建立起真正的女性文化。这种深掘不仅使铁凝小说更为厚重,同时也拓宽了女性写作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是近年来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一位华裔作家,她的作品在华人文学中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细读以及对严歌苓各类创作访谈的研究,分析了作家严歌苓的移民身份、女性立场以及民族集体的创伤记忆对其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和作品人物形象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文化时空中对当今的女性家族小说创作进行探索,将作品中描写的那些隐秘的、为人们所忽略的、甚至有意遮盖的生活内容的意义揭示出来,发掘出它们试图寻找的女性历史的真相,有助于深化对当今女性文学的认识。从女性的角度重新解读历史,可以充分认识作品所展示的女性成长史中包含的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88岁高龄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裂缝》。小说以圣经语言般神秘的口述,勾勒出一个女性首先产生于世,而男性作为女性的变异出现的创世纪神话。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且备受争议。我国学者多从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评论,鲜有人从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建角度解读该作品。本文基于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伊利格瑞的理论,力求解读莱辛在小说中对后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2.
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中,以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为主题的那些篇章,书写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小姐、太太们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旧女性的陈旧思想及新女性的局限性.对这些女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揭示出女性主体意识已在她们当中觉醒.从凌叔华这些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3.
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中,以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为主题的那些篇章,书写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小姐、太太们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旧女性的陈旧思想及新女性的局限性。对这些女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揭示出女性主体意识已在她们当中觉醒。从凌叔华这些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4.
女性创作本质上属于都市.女性写作必然受制于居住国的文化语境.新加坡华文女作家与中国大陆女作家本属于同一个文化传统,然而她们对于现代都市的书写呈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女性写作与文学传统、文化背景与都市生活、女性视野与审美特征三个方面,辨析两国女作家的作品展示的文化与审美的共同点与差异性,试图探究现代都市里的女性世界,或者说女性视界里的现代都市,从特定的角度认识两地女作家对世界华文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术华 《理论界》2012,(12):88-89
旅居海外的著名作家严歌苓,是少数活跃的多产、高质的作家之一。其作品题材宽广,语言精炼,角度犀利,近年来受到文学家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严歌苓第一部用英语创作的小说《赴宴者》,至出版以来更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本文立足莎特的存在主义视角,从荒谬的世界、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他人地狱与自由入手,应用文本细读的阐释方法对《赴宴者》进行解析,以期达到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09,(7):153-156
蒋子龙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并跟随着社会的改革,而女性作为时代变迁的一个表征,在其小说中也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形象嬗变。从改革初期被遮蔽了自我特征的平面化的女性,到转型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女性,再到近作中所塑造的立体的鲜活的女性,时代与观念的变化,使得作者在小说中不自觉地对菲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17.
从女性意识角度出发,分析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性别特征,并以"三恋"、《我爱比尔》、《神圣祭坛》、《弟兄们》等作品为范本,考察性别对创作主题的影响及其文本中的性别表述,论述性别视点对文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春毅 《江汉论坛》2014,(3):131-134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对此的文学书写的时间跨度很大,作品众多。相较于男作家,华文女作家此类题材的创作少得多,也晚近得多。齐邦媛、严歌苓以别致的形式接续了已往的家国叙事模式,须兰、盛可以、赵锐则通过呢喃叙事呈现女性主义。女作家的讲述和重构填补了女性作家对于本民族这一重大灾难和创伤书写的空白,也不同程度地开拓出女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多维视野中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的女性观在中国现代男性作家中是值得称道的,他在充满宗教意味和异域风情的氛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他在创作中所反映出的女性观代表了五四时代启蒙知识分子、人文主义者对女性的态度与立场。对女性的神圣化以及努力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创作,使他成为五四时期最尊重女性的作家之一。尽管从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他还尚未摆脱男性中心思维定势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现代启蒙作家在关注女性命运、寻求人的价值的确立等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创作一直呈现着繁荣而热闹的景象,这其中女性写作者的数量和作品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是缺失文学审美价值的承担使网络文学作品整体水平不高.网络女性写作者的作品从自由的情感表达到市场经济下的有意识迎合,这一变化过程体现的是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