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农民题材绘画发展,油画形式是表现农民题材绘画主要形式被广泛运用在作品中,其中原因有三点:塑造感强;画面厚重感吻合农民性格,表现农民朴素感;西方绘画中经典范例具有导向作用。除此之外,时代因素、作者身份艺术家个性、油画特性都成为农民题材绘画油画形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村题材创作是中国文学一个旧有的母题话语。陕西文学的农村题材因了柳青、王汶石等的存在,其话语权自然就具有霸权性,形成了在此创作领域内独有的传统与先锋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因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的先后胜出,使这一题材创作超越旧有,描写边界也显然放阔增大,出现了诸如《白鹿原》这样描写中国农民人权问题的先锋性表现新亮点。然而,由于90年代中后期,文学生态大环境的世俗化,写作人自身内里心态的蜕变,农村题材陕西版的先锋性也被之挤压与塌陷,《白鹿原》等作品初始触摸到的中国农民人权描写的亮点也即渐逝,使这一优长于他地的创作题材滑落至滞重的瓶颈状态。如何再树农村题材陕西版,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景观,就中国农民人权意识觉醒的十大悄然暗转心迹与演变,便成为陕西作家乃至中国作家们表现的又一新空间。  相似文献   

3.
荣誉论文奖     
正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论文标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首发于《改革》2012年第10期内容提要: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我国迫切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联动,并建立一个适合国情、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组织和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题材指艺术品所描绘的对象、所表现的内容,它是客观世界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提炼之后在艺术中的反映.从选择题材到表现题材的整个过程,又凝聚并升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价值标准、情怀抱负以及思想意识.中国油画题材丰富,本文以"风情题材"、"自然题材"、"社会题材"为例,小议中国油画"民族化"在题材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祭红》是中国第一部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电影,此后这类题材的影视剧仍寥若晨星。进入新世纪后,却出现一系列相关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的影视剧,如《青花》、《大瓷商》、《雾里看花》、《景德镇》等,出现收视的新趋向。这与中国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盛世藏瓷"不无关系,也从中折射出中国人对陶瓷文化正本清源的觉悟。因而,强化景德镇地域历史特色,彰显无可替代的景德镇陶瓷叙事,方有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影视剧一枝独秀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历代咏农诗简论廖柏昂所谓咏农诗,就是以农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我国的咏农诗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蜡辞》就是我们先民进入农耕社会以后举行冬祭时祈视之辞,或云神农时代的作品,或云尧时的作品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农业的歌谣。到...  相似文献   

7.
论艾芜《山峡中》的审美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庆华  陈昕 《兰州学刊》2004,(3):231-232
《山峡中》是艾芜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的珍品与典范 ,不但具有题材的开拓性 ,视角的独具性 ,而且主题的表达也达到了形象性与精美性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 ,《山峡中》的艺术特色也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8.
油画艺术自明代从西方传入中国后,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主要表现为:在创作上不仅采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和人文题材,还特别钟情于少数民族题材;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构图、线条和意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三大难题中最大的一个难题。《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都把农民增收列为新世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农民增收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农业现代化是《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一个隐性议题,具体呈现为农业工业化、农村社会关系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三个维度。农业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与本质,农村社会关系的现代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与社会基础,农民职业化则彰显了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向度及其资本限度。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农业工业化,农业越来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部门,为资本所支配。要推动农业工业化,资本不仅需要变革原有的农村关系,建构一套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基础;而且需要通过对传统农民的改造,创造出适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雇佣劳动者。这一过程既表现为资本剥夺农民的残酷血腥过程,也昭示着人类摆脱“人的依赖关系”迈向“物的依赖性”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农业农村农民更高形态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孕育过程。基于马克思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视域,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中国特色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1.
王艳芳 《兰州学刊》2004,(5):260-261
20 0 3年《当代》杂志发表了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 ,在文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一部以“三农”问题为题材的报告文学 ,再现了当代中国乡村的严峻现实 :贫穷、罪恶、苦难、无奈、抗争、沉默……据说作家夫妇是抛下了半岁的女儿 ,深入农村 ,历时三年完成这部作品的。单就这份胆识和勇气 ,我们应该表示敬意。这是一个作家的情感、良知的体现 ,这样有责任、有良心的作家已是寥寥无几 ;而这样深切的地表现“农民真苦 ,农村真穷 ,农业真危险”的文学作品 ,在当前文学中也已经不多见了。值得沉思的是 ,…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丘陵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四川丘陵地区特色农业的意义、模式 ,发展特色农业的相关问题和对策 ,进行了深入研究 ,认为特色农业是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模式 ,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吕娜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1):102-103
在西方历史题材油画的演进中,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在他们的历史题材油画的作品中,营造悲壮气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一近几年来,在反映我国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中间,出现了四部富有传奇特色的作品,即曲波的《林海雪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刘流的《烈火金钢》、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它们的内容都写的是富有传奇特色的革命英雄故事,当然它们在思想、艺术成就上是并不一致的,但一般地说,从文学作品的普及性的广度来看,它们的深入群众,较之其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总思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十七大确定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这是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表明,中央对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农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极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创作虽是以乡村生活为主导题材,却因承载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而呈现出非乡土化的特征,暴露了乡土文学写作的窘境。从《三里湾》到《创业史》再到《山乡巨变》、《艳阳天》,“十七年”乡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走向对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疏离,甚至都不能够客观地描写合作化时期中国农村真实的社会环境,不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民在这场运动中的遭遇。  相似文献   

17.
《中文信息》2007,(6):2-2
记得央视曾热播过诸如《汉武大帝》、《大明王朝》、《唐明皇》、《康熙大帝》之类的历史题材剧,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不过细想这些剧目大多是通过艺术手法夸张化了而不是完全的史实。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们曾经留下了哪些值得后人们回味的事迹呢?纵观历史风云的变换,即使再英武伟岸,还没有哪一个“长命百岁”的帝王能活到今世。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1975,(4)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深刻地揭露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的反动实质,为我们评论和认识《水浒》指明了方向。《永浒》是以八百年前北宋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理应对革命农民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反抗斗争业绩予以歌颂。但是《水浒》却违背历史真  相似文献   

19.
龙长吟 《云梦学刊》2015,(3):108-113
郭林春、唐曾孝的《欲望流年》《碎梦慢养》《金鸡梦》三部长篇小说,分别以湘南苦竹坳和金鸡岭农民的寻梦之旅为题材,书写了中国农民梦的基本内涵和圆梦过程,书写了农民发财梦的历史延续与当代升华,农民当官梦的历史幻觉与今日实现,从精神气质上塑造出清桂、孟成真等现代中国大写的农民的典型形象,在历史的坐标上谱写了农民梦的现代新篇。但作品也还存在传奇色彩略重,曲折历程笔墨较轻的不足,为进一步创作出划时代的、生动宏阔的当代中国的寻梦文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与蒲松龄的农民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松龄终生以布衣文人身份生活于乡间 ,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创作《聊斋志异》起了较明显的强化和支撑作用。其作品在取材趋向、题材内容特别是文化视角几个层面都显示了农民文化心理的渗透与影响。这是《聊斋志异》能够在乡野村间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