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话语标记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口头话语标记是指出现在口头语体中的话语标记。它与独立成分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把话语标记与容易和它相混的独立成分进行区别和比较,从而明确话语标记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话语标记的本质,对它做出比较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2.
郑燕芳 《南方论刊》2007,(10):56-57
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嗯"除了表达一定的语义功能,还常常起着微妙的情态意义、话语意义的传达作用。本文就是在分析它的语义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嗯"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宋秀平 《兰州学刊》2011,(4):106-108
调查了母语为汉语的大学生对汉语话语标记词"你知道"功能的了解情况。从语用视角分析了话语标记词"你知道"的人际功能、认知功能和语篇功能。促进了汉语话语标记词的多角度研究。  相似文献   

4.
话语标记是一个新的交叉领域,得到了语言学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汉语话语标记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扩大,正朝着多学科多方向发展.文章回顾了近十年国内汉语话语标记研究的状况,从个案研究、整体研究、理论研究几个方面概括了汉语话语标记研究的特点和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言研究一般把哩字作为语气词来考察,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考察哩字的话语功能,哩字在话语交际中体现了三种功能,即引发话语标记的功能、表达不同情态的功能和作为焦点标记的功能。从文化的角度着眼,哩字的使用体现了一定的等级关系,是一种话语交际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李慧敏 《学术界》2012,(4):140-148,287
话语标记作为言语系统中一类重要的语言表达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国外话语标记研究主要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个维度,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对汉语话语标记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当前,汉语话语标记研究,需进一步纯化语料来源,强化功能研究,并置于语言类型学的大视野之下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朝鲜语指示词在实际语言运用当中不仅有指示功能,还有话语标记功能。在朝鲜语当中具有话语标记功能的指示词有“ュ”类和“ ”类,作为话语标记的指示词,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8.
朝鲜语的" "和" "在词类划分上分别属于代词和冠形词,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词类,但是在言语交际中有着共同点,都表示疑问,并且根据不同的语境,它们还表示说话人对对方持有的否定意识。" "和" "对说话人持有否定意识时,表现出与疑问词不同的特点,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即表现出说话人的言语意图,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说、听双方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范.戴克、戴炜栋和Givon(1993)的理论为基础,借助英语访谈节目中的真实语料,探讨了话语标记语and then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构建话语连贯和缓解言语交际中信息间断等语用功能。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分析and then等话语标记语在交流中的实际作用,以进一步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10.
法庭调解本质上是调解双方话语纠纷协商的策略互动,是双方当事人在中立第三方法官主持下就争议纠纷进行自主自愿、合法原则下的话语协商和权益分割的交际博弈.基于真实调解话语语料,以交际的冲突与和谐博弈论为框架,分析法庭调解双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称谓语运用、话语角色转换、话题控制与打断、以及"合情、合理、合礼与合利"等话语交际博弈,探讨法庭调解当事人之间话语互动与交际博弈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调解话语来陈述沟通、协调矛盾纠纷,把握调解陈述的互动策略,为促进法庭调解纠纷化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视频的兴起,网络传播进入视频时代:对央视网和优酷网“甲型H1N1流感”议题的网络视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视频节目来源、话语平台的影响力和话语影响力以及话语呈现和对话机制方面,网络视频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呈现都存在显著差异和一定规律。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视频传播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这种差异导致了两种语言在语篇的篇章连贯和信息分布上有所不同。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文写作时发生的语篇错误,正是来源于这种目标语和母语的文化差异;而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透彻地理解目标语。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功能语篇衔接理论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4.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5,25(1):117-118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它意味着当代西方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哲学关注的"生命经验"转向了语言符号本身。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与学理的原因,对它的批判与否定是远远大于阐释与接受的。如果说它有所收获,那也主要局限在对此半通不通的文学界,如当时的先锋派作家就是从这里获得了进行语言试验与虚构游戏的理论基础。在时光流逝了近二十年以后,重温"语言学转向"是意味深长的。它决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变化,更意味着西方哲学在现代语境中一个基础性的迁移。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传统学术对象有二:一是唯物论看重的客观世界,二是唯心论看重的主观世界。前者的理念是"存在决定意识",后者的深层结构是"意识决定存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讲得就是这两个基础之间的一次转换。从此以后,哲学研究不再围绕着传统的客观世界、而是开始围绕着主体自身旋转。这个旋转一直延续到西方现代哲学史,它的关键词也由康德的意识-心理机能转变为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原始本能,等等。"语言学转向"与此不同,它在存在与意识之外提出了另一个具有本体论性质的范畴,这就是既不同于客观物质也不同于主体机能的文化符号。以人类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口语信息传播是西藏出现的最早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口传特征。口语传播在西藏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藏民族比较早的就意识到了口语传播的功能,消除不确定性是西藏口语传播的最基本功能,口语传播是藏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再生的场所,同时口语传播还发挥着社会化和教化的功能以及调节身心、娱乐生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王毅 《晋阳学刊》2007,(5):13-18
国际合作理论更多地强调权力、收益和国家身份等因素,现实的国际合作中,国家权力表现为话语霸权,国家收益也依赖于话语交流,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共享观念也同样需要有话语交流的基础。基于对话语因素在国际合作中之作用的分析可见,潜藏在国际合作背后的话语矛盾是导致国际合作难以持久的内在原因。因此,只有"归还"话语权,建立平等对话、平等协商的话语伦理,才是构建国际合作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中的话语交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语言学领域中的合作原则理论与言语行为理论,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话语交际进行分析,在展示小说中的婚姻观的基础上,更能够进一步验证语用学理论应用到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以英国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BASE)中关于lecture和seminar两个主题和情景的话语为语料,建立相对应的汉语语料库,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情态理论,从情态量值的角度对比英汉学术口语语体中的情态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情态在英汉学术口语中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2)英汉两种语言都倾向于使用情态的肯定形式,较少用否定形式;(3)英语学术口语更倾向使用低、中量值的情态词,而汉语学术口语则多使用低、高量值的情态词;(4)英语学术口语的高频情态词分布不均衡,较多地使用了低量值情态词can,而汉语的高频情态词分布相对集中,没有表现出过多使用某个情态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话语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主导性法学意识形态之一.中国法学现代性话语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法学现代性理念和制度的接纳与抗拒,对西方法律现代化经验普适性的反思,对法律发展中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性评估等方面.通过对中国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革命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形态中的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纠缠的评析,可以看出中国法制在西方现代性话语传入后所发生的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