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抗战的特殊时空下,强大的政治势力开始全面介入戏剧之中,戏剧的娱乐功能开始弱化。改造传统戏剧以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舆论工具,同时也成为边区政府亟待解决的政治任务。民族国家话语主导下的戏剧革新运动中,延安戏剧革新始终走在边区乃至整个全国解放区的前列,并引领中国文艺界的戏剧运动。延安戏剧革新开创了中国戏剧民族化、大众化的先河,延安戏剧运动创造的“中国范式和中国作风”成为中共抗战宣传的有力工具,在调动民众抗战热情,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上起到难以估量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在危难的时刻选择了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戏剧作为激励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抗战八年,中国的戏剧力量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得以最壮烈的释放。“戏剧与抗战”早已以一种共生的姿态贯穿田汉每一次可圈可点的戏剧活动与艺术实践当中。他不只是在民族危难时发出最后吼声的戏剧诗人,更是那个狂飙突进时代的剧坛先锋,当之无愧的梨园领袖。  相似文献   

3.
曹禺抗战戏剧观的形成是抗战全面爆发后,身为知识分子的强烈时代责任感以及作为杰出戏剧家丰富的编剧、导剧与演剧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因时制宜的新变,也有一贯以来的坚守,更有坚守基础上的发展。他的抗战戏剧观在强调戏剧时代性与宣传性的同时,亦重视艺术性,并努力追求戏剧表达的大众化。曹禺的抗战戏剧观及其创作实践激励和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战意志,为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成为以文艺服务于抗战的戏剧家的重要典范。  相似文献   

4.
地方戏曲是形成并发展于民间的一种地方文艺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和民间文化内涵。我国地方戏剧大多源于农耕文明时代,与工业文明时代兴起的都市文化存在着差异和错位,它需要在现代都市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不断调整姿态来与都市时尚文化相融合,以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长期以来被都市银行视为"禁地",然而,20世纪30年代初,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将投资视线转向农村,并逐渐形成一场引人注目的"商资归农"活动,在抗战前的中国农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农村金融枯竭和都市游资充斥所形成的金融供求关系是基本原因;都市工商业衰落和农村合作运动发展引起的城乡投资环境相对变化客观上对商业银行转移投资视线起到一定作用;农村传统融资机构的衰落为商业银行直接进入农村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社会舆论、银行自觉及政府举措对"商资归农"由可能变为现实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称作“戏剧兵”的抗日进步演剧团队和戏剧工作者,以戏剧为武器,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亡斗争中,为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如夏衍在当时所说:“在参加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整个文化兵团中,戏剧工作者们已经是一个站在战斗最前列,作战最勇敢,战绩最显赫的部队了”。(《戏剧抗战三年间》,载于《戏剧春秋》创刊号)桂林的抗战戏剧运动,是国统区抗日进步戏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夏衍称之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的田汉、欧阳予倩、洪深,都曾先后在桂林从事过话剧创作、导演剧目、编辑刊物等活动。当时曾在桂林从事戏剧活动的著名戏剧家还有:夏衍、熊佛西、焦菊隐、杜宣、瞿(?)音、许之乔、马彦祥、章泯、凤子等。桂林抗战戏剧运动在一九三八年十月  相似文献   

7.
陈汝惠是孤岛时期"抗建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表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关于爱情的纯美想象,无论是爱情内容还是爱情叙述,都赓续了五四校园文学的浪漫遗风;但其大多数的创作都以抗战为题材,充分展现了国家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抗敌精神,并从宗教生命观角度论证了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其战时创作体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也说明了"抗建文学"的抗战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新疆成立了各类戏剧演出团体和组织,大多数剧团都演出话剧和各民族的歌舞剧。这些演出团体与演出组织对抗战大后方新疆群众性救亡戏剧活动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促进了新疆抗战戏剧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9.
石凌鹤于1932年起撰写、导演了大量形式丰富、内容饱满的戏剧,并对民间地方小戏和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贴合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的改编。通过对石凌鹤抗战时期的戏剧创作进行研究,整体把握分析他的戏剧观念与具体实践,并以此透视抗战戏剧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市化造成大量耕地的流失,未来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垂直农场"。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传统的养老院模式由于在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提供的服务相对欠缺,容易使老人的身心健康受到负面影响。而"都市托老所"将"垂直农场"的理念引入到养老院的建设中,观赏结合劳作,为老年人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养老院单调、灰色的印象。笔者结合南京南湖社区的实践,本着"都市托老"的理念,引入全民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运用绿色生态的景观手法,积极探索老龄化背景下以"垂直农场"景观为依托的新型的社区养老模式的营建途径。  相似文献   

11.
抗战戏剧研究已经走过了80年历史,在史料钩沉、戏剧史著、专题论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严重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研究不平衡、剧作家作品研究不平衡、局部研究与整体研究不平衡。对抗战戏剧进行整体的综合性研究尤为必要。战争政治是抗战戏剧的文学生态场域,战争规范推动着抗战戏剧的发展,影响着抗战戏剧的叙事,在战争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政治区域,抗战戏剧的繁荣程度和表现形式均有不同。从战争政治角度对抗战戏剧进行整体观照和全盘反思,将会呈现抗战戏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尽可能地避免将历史单质化和浪漫化,从而推动抗战戏剧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开发西北”思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国内兴起的"开发西北"、"研究西北"的思潮与九一八后的民族危机有密切联系。"开发西北"在当时被看成是"救亡图存"的途径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性经济开发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成为当下一种趋势和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冲击下,劳务输出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都市文明的浸染,在很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价值观、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等,这不仅是"文化自觉"的实现,也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互动,其影响直接促进了"文明反哺"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戏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延安为中心的戏剧革新引领着整个解放区的戏剧运动,抗战戏剧成为中国戏剧历史上一个文化奇观,戏剧舞台上展现的诸多英雄、劳动模范等形象不仅仅最大限度的宣传动员了边区民众,同时,也更好更恰当地映像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所倡导的民族国家政治新形象。  相似文献   

15.
以武汉市对口帮扶来凤县为例,总结了其措施、成效、经验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民族地区应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在对口支援和自力更生关系方面,应以对口支援为辅助,自力更生为根本;在"输血"性支援和"造血"性发展关系方面,"输血"是手段,"造血"才是目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援和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城市基础设施支援应为次,农村经济发展应为主;在支援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关系方面,支援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介绍了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新方案"实施后,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戏剧改译的目的是为了演出,所以改译要有效调动观众的文学经验和艺术经验,而观众作为此在存在的人,时间和经验的有限性和历史性是他们理解戏剧作品和戏剧艺术技巧的先在条件。本文通过分析萧伯纳戏剧改译本在现代中国演出的失败和成功,考察李健吾成功改译本《说谎集》是如何把握本民族观众理解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并最终接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达到对民族社会生活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戏剧工作者的一员,夏衍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批评不仅强调剧作家要在"真实性与必然性"的原则下描写现实中自己熟悉、关心的人和事,还以激励全国人民投入现实斗争为目的,提出"艺术为抗战""艺术为人民"的宣言。在这种"真"与"哗"相统一的戏剧观的基础上,夏衍又提出了要建立一种民族的大众的新的戏剧形式。对夏衍戏剧观的认识不仅对于研究20世纪中国的戏剧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当今戏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黎羌 《百色学院学报》2015,28(1):114-120
在大规模普查、保护与研究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大量少数民族戏剧样式以及相关的民族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但传统学界对戏剧戏曲概念的狭义理解,致使此领域的发掘、整理、分析、研究工作尚未充分展开。在世界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我们理当加强中国少数戏剧文艺理论研究,逐步构建富有远大前途的"民族戏剧学"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0.
卓光平 《东方论坛》2011,(2):99-104
在抗战文化运动中,"七月诗派"的活动一直与广西桂林的抗战诗坛息息相关。一方面以艾青、胡风、彭燕郊、郑思、邹荻帆、钟瑄等"七月诗派"诗人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活动,团结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一大批"七月诗派"年轻诗人,并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抗战诗歌运动;另一方面,他们在广西桂林的生活经历、诗歌创作以及文学活动强化了"七月诗派"作为一个统一的抗战诗歌流派的存在,也促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和整体风格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