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素有劝学传统,其要义为导人向善。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也著有《劝学篇》,但其意与儒学传统之劝学大相径庭,其要旨在宣扬权利,倡导自由、平等。比较福泽谕吉和与之同时代的张之洞之《劝学篇》,可以看出:正是对权利这一现代理性的核心价值的不同取向,决定了中日两国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不同历史路向。  相似文献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张之洞的《劝学篇》虽揭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但从根本上又不同于以前的“体用”观。放在“中体西用”观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认识《劝学篇》的“体用”思想,自会发现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劝学篇》是张之洞重要思想"中体西用论"的载体。该书自问世至今,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它褒贬不一,莫衷一是,这也为《劝学篇》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拓展的空间。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梳理近百年来国内学界有关《劝学篇》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能对学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直书与曲笔     
“直书”与“曲笔”,是中国史学史上两种不同的传统和学风。它们之间的对立,不仅反映了不同的治史方法,而且往往也反映着不同的历史观点和政治观点。在唐代史学中,这种情况是非常突出的。唐刘知几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中的《直书》与《曲笔》两篇,所发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日两国试图通过西学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但西学结果却截然不同,通过对张之洞和福泽谕吉之《劝学篇》的比较,发现张之洞主张从技术层面西学,而福泽谕吉主张从制度和文化层面西学,本文认为,两国政府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西学之路施行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 《学习与探索》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刊载了林青山同志的《论社会实践和个人实践的关系》一文,对实践问题作了更深一层次的探讨,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其中也有一些观点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在此,笔者谈一点不同看法以就教于林青山同志。一、两种实践观和实践的两种组织形式不能相混淆实践观和实践的形式,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实践观是人们对实践的基本看法和本质规定。实践的形式指的是实践的样式、类型和规模等等,是对实践内容的反映,是人们对实践外在的量的规定。二者不能用相同的概念来表示。在林文中却对同一概念赋于两种含  相似文献   

7.
在19世纪后半叶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两部《劝学篇》,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要为两国的文化发展规定方向,但是二者的旨趣并不相同:张之洞《劝学篇》意在批驳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主张,因而坚决反对兴民权,反对自由独立;福泽谕吉则是要培养新的现代国民精神,根据西方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强调人民的权利。二者都对本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蔡瑞霞 《中州学刊》2002,(2):105-108
华夏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自春秋至两汉的民族融合使华夏民族发展成为汉民族。随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 ,重视多民族历史撰述成为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诗》《书》《春秋》记载了一些民族史材料 ,《史记》《汉书》反映了秦汉之时以汉族为中心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民族史撰述也反映出各种不同的民族史观  相似文献   

9.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体现出了恩格斯在性爱婚姻问题上的历史发展观、未来统一观和道德评判观。解读恩格斯的性爱婚姻观有助于建立马克思主义性爱婚姻观 ,完善社会主义婚姻制度及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0.
智宇晖 《齐鲁学刊》2012,(4):111-114
《焦氏易林》作为汉代四言诗的大观,描写了众多的社会历史人物,其中女性的描写独具特色。在情感和道德的不同领域,赋予了女性不同的色彩,渗透了作者的女性观,也反映了古代女性角色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1.
《皇越律例》是越南古代最后一部封建法典。《皇越律例》与《大清律例》在结构、律文名称、律文和条例的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异同,这种异同既反映了中越两国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同时也反映了中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变革、国家新旧体制交替、各种矛盾错综纷呈的历史时期,胡耀邦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党内两种不同的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提出了正确处理党内两种不同矛盾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具体运用到党内,这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泰》、《否》两卦辞"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是理解《泰》、《否》两卦的关键,历史上都是以乾坤阴阳的性质来的解释;但如果深入思考,"小往大来"、"大往小来"还体现了思维的不同走向,即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的不同走向,而这正是反映了先秦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卦序中由《泰》到《否》以及《周易》六十四卦序的安排不是任意制定的,而是这种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钟嵘的《诗品》问世1400多年来,评家纷起,毁誉参半。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诗品》和以前批评风气不同的地方就是显优劣、有品第”,“所以能提高鉴赏的标准,同时也开创新的历史的批评之方法”①。美国汉学理论家丁·刘若愚则认为:“刘勰同时代人钟嵘,主张表现主义诗歌观。”“钟嵘认为诗人以情感反映外界事物,并把这一反映,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诗品·序》把表现观列为第一位。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表现观是钟嵘批评思想的核心,他的主要用心在于实用批评和文学史,因而对一般的文学理论的贡献不大。”②清代的王士认为,…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论文字学》阐述了他的解构思想,反映了新、旧两种语言观,即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差异,结构主义把语言看成一个均质的系统,解构主义则看成是不均质的,因为其中存在历时性的不同的痕迹。在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及文字的性质、起源、文字学的对象等问题上,德里达也提出了他不同于传统的看法,他追溯了文字概念的遥远历史,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作了解构性的剖析,从而对言语与思想、言语和文字、阅读跟写作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王夫之的历史政治思想,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他的历史政治观虽然是仍代表中小地主阶级进步派的利益,但已带有资产阶级启蒙的性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他的历史政治观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封建道统,因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倒退的。 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实质上是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与他的历史政治观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 认为王夫之的历史政治观是倒退的,主要根据王夫之曾说过:“帝王之受命,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汉唐是已。”(《宋论》卷一)“商周之德,万世之所怀,百王之所师也。”(《读通鉴论》)卷二十二)而来则…  相似文献   

17.
论张之洞的洋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洋务运动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张之洞的洋务思想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张之洞在其代表作《劝学篇》中所阐发的“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思想,更成为议论的话题。褒之者说,《劝学篇》是张之洞“结合当时中国实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富求强的纲领”,并据此认为张之洞是个“改良派人物”;贬之者则认为,张之洞是个“真洋务假维新”的投机分子,而《劝学篇》则是这个投机者以“虚伪”手段,“向顽固派‘输诚’的礼物”。两种意见,大相径庭。孰是孰非?笔者以为,颇有辨明之必要。因为这个是非,不仅涉及对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个人及其思想的评判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看待整个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时代价值问题。为此,略抒己见,以期就正于史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18.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揭示了存在的两种样态,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其中自为的存在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基于存在的自为性特征,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并将自为的存在与自由和行动联系起来,认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自由;自由的存在就是行动。萨特的行动观是一种自由行动观。而晚期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则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来补充其存在主义观,并丰富其自由行动观,将存在的自为性放置于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进而实现了从主体的自由行动到历史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列女传》的编纂和流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女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妇女生活的专著。它保存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为研究先秦、两汉婚姻制度史、妇女生活史、中国古代妇女之节烈观等提供了可贵的素材,创立了重视妇女历史地位的先例。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简史》,韩国三省出版社出版,反映最近中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该书是朝文汉文两种文字合刊本。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高句丽”和“高丽”不能混为一谈。高句丽原是中国东北境内古老民族貊族的一支。高句丽的历史是中国东北史以及朝鲜半岛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句丽简史》填补了史学领域的一个空白。尽管《高句丽简史》中立场、观点不同,但是作为学术问题,做到了各抒已见,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