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继宏 《南方论刊》2013,(2):102-103,10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灵魂,这就要求我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为主要内容的信仰教育关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肖琼  杨晓鸿 《学术论坛》2016,(4):109-114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深入,产业工人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变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还是否可行?英国马克思主义致力于从文化层面上探讨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及其解放之途,从对“文化”的解析到“走向共同文化”再到“文化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从文化的层面探讨进入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甚至提出可以摸索出一条从物质身体到共产主义的探索路径。文章选择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解放理论为研究对象,进而从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方面探讨“文化社会主义”何以可能等问题,希望能够对当下马克思主义思潮低迷、社会主义应如何发展以及坚定社会主义的立场起到一定的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随意解构和颠覆我国历史,企图动摇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阻碍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松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深化"四史"教育以肃清历史虚无主义,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形势政策教育,加强网络环境监管的同时要着力构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平台.切实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准确认知,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锻造思想和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5.
切合实际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干部职工中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教育干部职工全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信仰,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任务.因此,本文谈谈如何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信仰问题,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仍是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它信仰的存在。本文主要对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整合各种方法,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使命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注入新活力,同时增大了信仰教育的难度。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应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胜任力,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认同程度和水平,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危机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信仰对人类的发展起着突出而巨大的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现今仍是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但在主导信仰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信仰危机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了解,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若干想法和对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积极回应多元社会思潮,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的现实需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该课积极回应多元社会思潮,要以课本讲授为主,开展专题研讨;要选择重难热点,分章合理布局;要进行归纳总结,正确辨析评价,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关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发挥社会文化的作用。胶东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胶东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寻记录。胶东红色文化彰显出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懈追求,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引,是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践行,是创新发展理论品质的体现。从"学习""实践""创新""自信"和"初心"等方面,胶东红色文化都对当代大学生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人类解放为目的,以宗教信仰批判为逻辑起点,经历了从哲学到政治再到经济的递进批判的历程,实现了从思想上层建筑批判到政治上层建筑批判进而到经济基础批判的跃升,实现了从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的深化,在批判中重构了全新科学信仰的哲学基础、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从而构建了宏大的共产主义信仰体系,这能指导我们有效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未形成一致定论,部分调查认为大学生群体存在信仰危机。通过对山西某师范院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仍是高师学生信仰的主流,但大学生信仰中出现的多元化倾向,以及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缺少信心等问题,需引起重视。为此,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并发挥网络媒体、党团组织和党员的独特作用,引导、帮助高师学生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课题组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流是积极的、正确的,没有出现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且能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及其理想模糊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不足,关心国家政治不够。为此,文章提出: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要密切联系十七大精神,注意以人为本;积极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手段和工作机制;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力度;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其政治素质尤其是信仰,不仅事关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更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虽然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也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极大的威胁和考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俨然成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新形势下,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在内容和方法两方面都进行反思和创新。一方面,通过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和科学内涵的准确把握,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解释性,不断开展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潮的批判,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当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注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修养,增强辨别能力,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用理性的僭妄和非理性思潮的泛起,造成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的空心化和边缘化。具体而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生成,是感性实证认知方式、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西方社会思潮误导、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机制滞后等原因所致。以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兼具人文精神批判与重建的文化启蒙向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需要。当前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和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的冲击,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面对当前困境,高校须建立健全信仰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3+1”新模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这一现象在大学生中间也得到了反映。本文试图就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整体状况作一个分析和调查研究,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启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人生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18.
柴焰 《兰州学刊》2011,(9):18-22
英国当代著名的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始终关注当代文化政治研究中的种种困境,持续不断地对后现代文化进行尖锐批判,并且遵循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以伦理学为新的起点,对道德、真理、客观性、自由、公正、正义、幸福、人性等后现代主义所逃避宏大问题做出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和阐发。尤其在西方学术界宣布理论终结或死亡的"后理论时代"中,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身体力行地探索了"生命的意义"这一宏大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经济、文化的复杂形势和新一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文章具体分析了大学生各种信仰状态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力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时俱进,同时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理想信念教育居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位。将长征精神之湘江战役的相关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坚定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遭遇不同思想文化交织交融的冲击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挑战。因此,应立足实际将湘江战役的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