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所在地、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等家庭状况方面的微观变量对福建省高校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大学生对政治制度了解程度较高;不同家庭状况的大学生对执政党均表示较大的认同感,而对执政党了解、入党意愿的选择比例,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提高而降低,越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对执政党认同度、政治参与度越低。为此,要加强经济建设,创造优秀政绩,分类指导政治实践活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有针对性地提升不同家庭状况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当代大学生对制度规则、制度原则、政党制度和政治效能的认同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某些方面存在认同度偏低的问题,主要是分配制度问题以及腐败问题。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完善法治社会建设,大力惩治腐败,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兰州市222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各层次的赞同程度在52%-72%之间,各层次相关系数在0.59—0.62之间(p<0.01),经济成就认同对社会政策和政治理念认同起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性别、政治面貌、年级、户籍等变量在政治认同上有显著性差异;认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各层次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应以政治认同层次为基础,对不同类别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认同倾向量表对438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其中社会认同除了其本身的内涵外还包括关系认同与集体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当代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要高于消极成分;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是政治身份、民族、性别、专业、生源、年级,但其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大;政治身份、专业、生源、年级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的一种内在心理机制,包括动力、发生、运行、调节与反馈等环节。同时也是一定的外在机理,包括教化、约制、引导、奖惩等内容。外在机理与内在机理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维系。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党执政的需要,依据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内外机理,加强对大学政治认同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养成。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明确目标、构建内容、探索途径、搭建载体、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政治社会化的产物,它不仅是知识教育和认知教育,也是信仰教育。然而,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过程中,对知识教育、认知教育同信仰教育异质性的忽略、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依旧是较为突出的现象。这不仅导致用知识取代信仰、用知识衡量信仰、用知识检测信仰等不良情形,也致使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缺乏理论基础,进而引发政治认知和价值认同等方面的困惑。摆脱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困境,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际效果,可以以政治社会化理论为视角,通过加强政治文化体验和政治活动参与等途径,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从被动遵从到主动接纳的转换,进而使政治认同真正上升到信仰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广大青年的政治认同和追随紧密相联。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成为青年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关注他们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就是关注社会对党政的信心和信任度,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其形成巩固和发展离不开认同的客体和主体和社会环境三要素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表示认可、接纳的一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及民族文化与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的彼此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民族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11.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及西方文化的无序挤压,造成了文化价值认同的种种危机。对此,本文在分析了其成因的基础上,认真探寻解决途径,即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用"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正确对待西方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文化价值认同的内容与形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敌;导致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传统的政治文化,不完善的政治参与制度等宏观因素,还有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不高,政治恐惧心理和逆反心理存在等群体问题;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营造政治参与氛围,改善政治参与制度,加强国情教育等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政治心理诸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也是多种政治心理因素协调发展、有机结合的过程。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学生政治心理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怎样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积极进行对策研究,从思想层面和政治层面,采用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虚拟、社会与学校、课堂与课外等各个生活层面高度综合化、社会化体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鲜明的特点 ,针对这一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培养其德行、社会性、相容性和责任心 ,从而铸就其为社会发展期待的、也为集体利益所需要的不拘一格的良好品行 ,进而促进其成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文章提出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个方法。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下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政治观带来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平等、自由思想的建立,也有利于大学生政治民主观念的形成。但同时也造成部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倾斜。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内容、教师队伍和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人文需求,灵活运用道德培育、情感融化、文化熏陶等手段,切实把各级组织和领导机关的关怀传送给每名大学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生的整个素质结构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又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存在三方面矛盾:政治理性与政治感性交织;政治热情与政治冷漠共生;强参与意识与弱参与行为相伴.  相似文献   

20.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进行人才培养,实现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学科特点与受教育对象思想发展的特点有机融合,如何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一直寻求的理想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