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时空的实践本性的揭示建构起了一种新科学观--实践科学观.实践科学观否定了传统科学先天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揭示了在确定性与必然性后面的生活实践基础;实践科学观仍具有生活实践的确定性、必然性;实践科学观是一种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相统一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2.
孙奎刚 《兰州学刊》2004,1(5):58-61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 ,实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 ,实践的观点是其基本观点 .实践具有创新性、自然界定性、社会界定性及其辩证统一性。与之相应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体现为实践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科学观主要特征为创新性、整体性、有机性。从这种角度审视科学观 ,突破了传统科学观面临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的困境 ,有利于人们超越现代“二元论”的科学与社会观 ,对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有着积极的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3.
邹顺宏 《理论界》2006,46(10):159-161
以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观由于其历史局限性而不能对科学发生与发展的实际状况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矫枉过正,从对科学合理性的置疑到对其合法性的拒斥,从而走向了极端非理性主义和激进怀疑论。本文拟就以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中的后现代科学观为主题,对以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为进路的怀疑论的、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反思,以促使我们更辩证地把握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内在本质及其走向。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科学观不仅具有当今科学观的一般特征 ,还具有它的极重要的特性 :他的科学观服从于一个伟大的目标 ,即解放生产力 ,他重视知识分子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他提出的“百家争鸣”、“洋为中用”的方针 ,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文化哲学视域下,本文将罗蒂科学观溯源至实用主义真理理论和整体主义文化观,考察罗蒂拆解传统哲学中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观念,颠覆科学作为理性事业的根基,以科学与人文文化共筑信念之网,去除科学作为文化之王神性的路径。以此为基础,本文阐释了罗蒂科学观的三个维度———科学作为协同性、科学作为话语以及科学作为文学,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罗蒂的科学观兼具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倾向,是建设性的、另类的科学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6.
试论康有为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勾画了康有为从传统科学观走向近代科学观的历程,阐述了他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自然观的思辨及方法论思想的形成。并从整体上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认为他的科学观从民主和科学两方面开辟了中国思想界、文化界走向近现代化的先河,开辟了中国启蒙运动的道路,在中国近代科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为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辩护--基于知识论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知识论的考察,可以发现传统的科学观作为一种信念,并不能提供必然的知识,因此,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出现是有合法性的,它是对传统科学观的修正与调整.  相似文献   

8.
常改香 《理论界》2013,(2):123-125
《实践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它的发表距今已有70多年了,虽然基本理论在当今社会仍有普遍意义,但也不可能囊括当今世界的全部社会实践,因此,有必要对现时代的社会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努力建构当代科学的社会实践观。本文试从新时代人类社会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建构新时期科学的社会实践观应该遵守的基本要求以及建构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汉超  赵虹  谭劲松 《理论界》2009,(8):186-187
本文对后现代科学观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在科学教育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为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出一个可资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关于实践与科学的关系有两种解读,即认识论解读和存在论解读.是否在哲学的逻辑基点上把"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它们之间的原则区别.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了实践对科学的存在论关系,认为实践对于科学具有综合的意义,"历史境遇"、交往、工业、技术等在存在论上对于科学活动具有先在性,形成了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当代西方的"诠释学的现象学"既重视分析作为实体的科学实践,更强调将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内容上和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形成互补,同时也表征了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科学在哲学原则上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1.
朱华 《兰州学刊》2008,(6):127-131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他以中国知识界卓越前驱的敏锐目光,对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任鸿隽在科学教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为世人所公认,他对科学教育思想的独特阐释与实践,以及在科学教育实践上提出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不仅在近代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当今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牟方磊 《云梦学刊》2011,32(5):24-29
现代人根本上是无家可归的,家就是指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世界在现代已没落了。在海德格尔看来,科学是一种主体性的魔障,技术是一种客观性的命运,科技乃是现代社会的统治力量,世界之没落的根源正在于科技对地球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世界及其万事万物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抑或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这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我们拥有的简单性世界观一直伴随着的理性困惑。黑格尔的辩证法曾经以思辨的方式超越过这种困惑,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科学作支撑,使其囿于神秘的唯心主义形式之中,因而未能获得真正地理解。复杂性研究浪潮特别是复杂科学的兴起催生了新的复杂性世界观,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统驭下,我们的科学、哲学乃至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和整体形态,都正在和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深入探讨辩证法和复杂性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当代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抽象性,研究结论带有试错性,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间接性等特点。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缺乏较为统一、客观的评价依据,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从成果属性、成果背景、创新力度、影响广度、作用强度、生命长度等六个方面来进行,并据此设计相关的评价指标,建构综合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与人文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孙大为 《兰州学刊》2008,42(3):84-87
科学与人文同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其中科学是人文的一部分,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和谐关系。本文立足探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揭示出二者融通的必然趋势。结合中国国情强调应维护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此要发挥人文价值的重要作用,指出倡导科学和实现人文价值对践行我国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来平 《齐鲁学刊》2001,(6):115-118
日前,我国软科学研究的突出问题是方法缺席、方法浮浅、方法落后。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软科学研究水平,软科学界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改进软科学的研究方法:搞好课题组的知识结构搭配;鼓励定量研究;普及系统科学方法;推广计算机仿真方法;支持软科学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评价系统是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的一个手段。从词汇层面探讨了科技英语语篇中评价系统所包含的态度系统、介入系统、级差系统等三方面特征:科技英语语篇客观准确的特点决定了评价系统各个子系统在科技英语语篇中的地位必然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形成的途径理解肤浅,对科学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认识片面。科学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大体有两种途径:一是科学通过技术与生产相结合而发展生产、变革社会,从而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二是科学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直接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净化和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全方位普及科学,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来塑造和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9.
对知识本性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以近代科学和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传统科学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的本性是客观的、普遍的、价值中立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客观性知识容易走至绝对主义的理论缺陷日益显现,并面临历史和现实困境。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加剧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工具理性对人性的扭曲、经济和生态等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引发后现代主义者的尖锐批判,具有鲜明非确定性特征的后现代知识观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目的是“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最终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内涵是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要求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做到“五个统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更新观念 ,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