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杰 《南方论刊》2011,(10):46-48
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社会建设中一直坚持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从毛泽东提出的"依靠群众、惠及群众"全民参与型的社会建设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经济先行,利于群众"共同富裕型的社会建设思想,经济先行,共同富裕;到江泽民提出"执政为民,为民发展"全面发展型的社会建设思想,要求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倡导"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共建和谐型社会建设理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社会发展的归宿,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民生理念日渐丰富、深入和成熟。  相似文献   

2.
晏荣 《天府新论》2005,(Z1):8-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本质上是要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步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其中又以社会各利益主体、社会各阶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预期的和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扩大就业应成为重中之重;缩小国内的不平等程度;解决好"农民变市民"的就业问题;建立能够覆盖全国的社会安全网;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发展,思考人的全面发展新思路,这对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的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社会和谐最显著的方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理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发展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奎 《学术论坛》2005,3(4):124-127
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归宿的,而获得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和谐社会观作为全面的社会发展学说,关注的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种因素的综合而协调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原则.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事业的主导价值,是文化建设的终极追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胡晓红 《兰州学刊》2010,(10):91-94
性别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随着社会发展性别和谐呈现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性别和谐经历了人的依赖性时代群体本位的"依赖的和谐"、人的独立性时代个人本位的"独立的和谐"和人的自由个性时代类本位的"自由的和谐"三个阶段。现代社会,性别和谐的意涵是在超越男女平等的基础上所体现的性别公正,在尊重性别差异前提下所呈现的性别和谐,追求丰富人性过程中所表达的性别个性。  相似文献   

8.
论制度建设的人性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发展要求重视制度建设,而人是社会发展和制度建设的中间环节,从人性维度解析制度、推动制度建设是一个直接的有益的视角。马克思科学全面地从人的需要、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理解人性,这是我们解析制度的理论依据。制度对人性发展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制度建设的人性化路向,它具有以人为本、正义性、和而不同、整体性、历史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政绍 《南方论刊》2005,(10):17-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发展教育事业。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需要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而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人是社会的主体,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提高适合和谐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方芳 《兰州学刊》2008,3(1):40-42
随着现代性的深入发展,人们日益感受到现代性的两面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从卢梭、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以至到后现代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分析、批判和解构。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消除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文明进步应建立在符合人性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应尽量消除在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所造成的对人性的压抑及各种各样的人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个性发展,而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自由。个性自由必须以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为条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人的个性解放,这是人适应社会发展、走向进步与成功的保障,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在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关注和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个性解放。“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和和谐发展”思想的科学继承与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潘晴雯 《天府新论》2003,3(2):56-59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社会发展最终又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从社会演进的历史逻辑来看 ,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是一种全面的进步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耦合。人的全面发展寓于社会发展之中 ;社会发展要求并包括着人的全面发展。并且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但是这不是一个自动生成的过程 ,必须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来把握。要在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理发展思想体现在共同体理论、个人所有制理论以及劳动异化理论之中。从个人层面看,合理发展是由人的片面发展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实质上是由虚幻共同体走向真实共同体的过程;从社会层面看,合理发展是从政治解放到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过程,其实质是"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代替"私人占有制"的过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合理发展表现为"两个和解",其实质是克服异化、消除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确定的伟大的历史目标."和谐社会"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和谐与矛盾并存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整体、系统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坚持群众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思考"和谐社会",我们就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有信心也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15.
赵松茂 《河北学刊》2007,27(3):57-5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以人为本”,真正践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这已达成社会共识。但是,真正从法的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和谐共进就必须建设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力民 《学术探索》2003,1(7):25-26
从本质上说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是内在统一的 ,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和决定力量 ,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和关键是对人格的完美塑造  相似文献   

17.
韦霄燕 《学术论坛》2013,36(3):64-67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人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呼唤。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向度,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主体对生活的全面渗透,既关注人的生活实际利益,又要注重人性需要,采取既融汇生活,又饱含人性的教育方法,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从道德层面,曹七巧的灵魂是丑恶的——对金钱的无限度追求,丧失人伦的对情欲的非理性发泄,在非正常的"自我理性"中酿造他人的悲剧,与人为恶。从人性的层面,曹七巧的人性被摧残,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反人性、反价值造成其"恶人"的悲剧。曹七巧的形象对中国人心理结构的展现和文化人格的揭示有着极强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发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人性善恶问题的最终定论,且这一定论与扬雄的"性善恶混"在实际内涵上完全相同,王安石最终认同的是扬雄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20.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提出了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幸福观。这一观点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