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发展到两宋,犹如丽日行空,光辉灿烂,跨进到一个黄金时代。晏殊及其幼子晏几道堪称这个黄金时代的两颗璀灿的明珠。晏殊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揭开了宋词发展的序幕;晏几道为宋词小令大师,把宋词小令推向一个高峰。晏殊有妙如珠玑的《珠玉词》传世;晏几道有词  相似文献   

2.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晏几道,古今都有人拿他们做过比较研究。如清代冯煦曾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①又清代刘熙载说“少游词有小晏之妍,其幽趣则过之。”②今人薛砺若在将晏几道和他父亲晏殊作了比较后说:“不过叔原的词,比较更觉风流妩媚些,更轻  相似文献   

3.
北宋初年,词人寥寥。其著者唯王禹、寇准、潘阆、林逋数人。他们的词作不多,风格也各不一样。王词清隽,寇词豪壮,潘词飘洒,林词澄淡,都与《花间》、南唐的婉约词风不同。在宋初词人中,真能接《花间》、南唐婉约词之绪者,应首推晏殊。而继其踵者,为欧阳修、晏几道等。晏殊诗学西昆;词学冯延巳。刘熙载《词概》云:“冯延已词,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水叔(修)得其深。”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云:“文忠(欧阳修)家庐陵,而元献(晏殊)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在西江词派中最具婉约风神的词人、词作,我以为是晏殊的…  相似文献   

4.
一、二晏词的历史地位晏殊、晏几道,是北宋初期两位父子词家,世称“二晏”。文学史上盛行“北宋词坛四大开祖”的说法,其代表人物就有晏殊和晏几道。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知学问,十四岁以“神童”荐之于朝,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同平章事,兼枢  相似文献   

5.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词坛四大开祖之一。其所作《珠玉词》,被誉为“北宋词坛上的报春花”。对于其人其词,历来颇有评说。南宋葛立方说晏殊“身居富贵而又善言”。北宋吴处厚赞同叔“文章富贵出于天然”。近人况周颐把《珠玉词》比“花中之牡丹”。宋代王灼称颂元献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  相似文献   

6.
浅论晏几道词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几道(1030?——1106年?),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幼子,著有《小山词》。后人论词,常称其父为“大晏”,称其本人为“小晏”。小晏是北宋令词造诣最深的作家。冯煦曾誉扬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但是,对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古今词论家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小晏词评价最高的是北宋诗词名家黄庭坚,他在《小山词序》中给予很高的评价。之后极力肯定小晏词的词论家固然不少(如陈振孙、王灼、毛晋、周济、冯煦),但他们着重赞扬的还是小晏的才华,而不似黄庭坚极力赞扬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参看唐圭璋《宋词  相似文献   

7.
陈匪石先生在《宋词举》中《声执》卷下说道:“至于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词蕃衍,其风始微。晏殊、欧阳修、张光固雅负盛名,而砥柱中流,断非晏几道莫属。①。曼几道《小山词》中有词256首,而令词就有220首,约占总数的86%②。黄庭坚评晏几道“文章翰墨,自立规摹,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③。的确,正是这种不随流俗的艺术追求使晏几道在大量令词的创作中不仅继承了传统令词的特色,更在技巧的探索发展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从而在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想从对句使用这一点来讨论晏几道对令词创作技术的探索与发…  相似文献   

8.
略论晏几道词的抒情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几道,北宋词人,字叔原,晏殊第七子。著有《小山词》。世称“晏小山”、“小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小晏词“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冯煦谓小晏是“古之伤心人”。对小晏品格性情描写最生动全面的是黄庭坚,他在《小山词序》中指出小晏有四痴:即“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在“诗庄词媚”的文学传统中,诗与词界限分明,壁垒森严,诗以言志为主,词以言情为上。晏几道是宋代词坛上一位“工于言情”的著名词人,陈廷焕称小山词“情溢词外”,“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确实,写情之真,言情之妙,是小山词的重要特色和可贵之处。词人不加掩饰,不事雕琢,一片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流泻于纸面,显得淳朴、真挚、深婉。其词既不象柳永词那样“俚俗”与“词语尘下”,又不象其父晏殊词那样充满华贵气象,以其独具的艺术语言,诉说其心灵深处的隐密,吐露其诚挚深婉的真情。整个小山词,就是词人心音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情感轨迹的真实记录,而这当中,痴──则又成为小山词重要的情感特征。小晏是一位至情至性的词人。诗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  相似文献   

10.
晏殊是北宋倚声家初祖,开北宋一代风气。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对他的影响极深。他的词是五代词的继承和发展。从他所作的《珠玉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晏殊善于写即景抒情的小词,善于用清丽而不浓艳的词语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委婉而含蓄地表达深邃旷达的思想感情。他的词写得十分精巧而有韵致。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词,全属小令;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人,所作也几乎全是小令。到晏几道时,北宋词坛已经活跃着以铺陈长调著称的柳永和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苏轼等大家。与其说:“晏几道只倾心于小令的创作而置慢词这一新体形式于不顾,这不能说是他创  相似文献   

12.
后记     
晏殊是一位继往开来的词人,也是一位有理想、有希望的词人,在宋词史上堪称第一位真正的词人。清人冯煦称他是“北宋倚声家初祖。”他的《珠玉词》“温润秀洁”,妙如珠玑,其精美圆熟的艺术表现和雅致含蓄的倾向,展示出宋词的新特色。其中许多名篇佳句,以其晶莹和温润涵泳读者的情性,具有多种美的质素,一直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至今仍然使人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晏殊是宋代寿词大量创作的始作俑者,晏殊的三十余首寿词主要可以分为寿帝、寿妻、自寿三大类。对于晏殊的寿词,前人的评价大多过低,其实晏殊大量地创作寿词有其深刻的时代和个人因素,他的寿词的文学和文化价值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二晏词概论     
一、“二晏”的由来“二晏”是晏殊、晏几道二人的合称。晏殊、晏几道是北宋临川人,又是父子俩,在我国当时的词坛上享有盛名,所以称之为“临川二晏”。  相似文献   

15.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古人就已有明确的区分。具体到宋词,各人的爱好也大不相同,因为对象越具体,标准也就越发细致。有人喜欢豪放,有人喜欢婉约词,有人喜欢风雅,有人喜欢俚俗;甚至对同一流派的作家,对同一作家的不同词作,也各有所好。北宋词人晏殊、晏几道父子虽都是婉约派的作家,二人的不少怀人词作虽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毕竟有所不同。于是,有人喜欢大晏思致的深广,有人则欣赏小晏情感的浓挚;有人喜欢大晏词的温润圆融,有人则欣赏小晏词的顿挫凄婉。  相似文献   

16.
匡济才能未得施,美人香草寄幽思。《离骚》寂寞千年后,请读《东山乐府》词。 (论贺铸词) 词体之发展,到北宋已臻全盛。晏殊、欧阳修承继南唐词风而意境更为深沉浑厚。柳永多作慢词,开创铺叙之法,善写都市欢游以及羁旅行役,其兴象高处不减唐人。苏轼以卓异之天才,运用诗法入词,逸气旷怀,健笔壮采,一新天下耳目。晏几道虽远绍《花间》,  相似文献   

17.
东坡词初论     
北宋中叶以前的词受晚唐五代词风的影响,虽然亦有清俊之作,却仍以绮婉细丽为宗。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弄笔的士大夫对词的看法与诗不同。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主盟文坛,崇古尊韩,极力反对骈丽轻浮的文风。他主张诗文创作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如他在《赠杜默》诗里所述:“饥荒与愁苦,道路日以盈;子盍引其吭,发声通下情。”但是对于词,欧阳修却有另外的看法,他在《西湖念语》序言中说到:“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因翻旧曲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技,聊佐清欢。”可见他倚声填词,是为了流连山水,娱宾遣兴。欧阳修的词虽然不乏情致清秀浑成之作,但囿于诗庄词媚的看法,他的词仍大多是写儿女之情。这说明欧阳修也还不能把诗文革新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宋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所谓:“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榭竞赌新声”(《能改斋漫录》),《宋史·乐志》也说:“民间作新声者甚众”。受民  相似文献   

18.
晏殊晏几道父子都工小今,大量写闺情,词风委婉。大晏是北宋初期的“太平宰相”,词中多反映上层士大夫的生活情调和思想;小晏是落拓公子,词中多表现下层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抑郁之情,特别是以歌妓为题材的作品,使小晏词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令词的高峰。  相似文献   

19.
前人谈咏物词多重南宋,而忽视北宋;多言姜夔、王沂孙、张炎而少及苏轼。如清人蒋敦复说:“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皆有寄托”。(《芬陀利室词话》)这种说法便有其不确之处:既忽略了苏轼对咏物词这一题材的开拓,也忽略了苏词在咏物寄托上的先导作用。唐、五代词人的咏物之作,确实寥寥可数,并且尚未摆脱流为艳语的宫体。而北宋前期如晏殊、  相似文献   

20.
清人张德瀛在《词徵》中说:“同叔之词温润,东坡之词轩骁,美成之词精邃,少游之词幽艳,无咎之词雄邈,北宋唯五子可称大家。”今人唐圭璋在去年十一月召开的“全国首届秦观学术讨论会”上又说:“宋词大家不多,名家很多。秦少游是大家,不是名家。”这是知人知词之言。的确,在我国词史上,秦观是一位拔奇于前代名家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