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心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视角,从理性认知、习惯形成和人本主义三个流派出发,对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自然法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外语教学法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词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很多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的时候,一味地追求速度,贪图短期效益,没有意识到词汇的心理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视觉、听觉、动觉三个方面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学生对词汇进行理解和记忆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一切语言的普遍现象.对隐喻的研究已延续了2000多年.语言学家对隐喻语言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对隐喻语言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来,以一本著名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起点,对隐喻的研究逐渐转向认知语言学方向.在此期间,认知语言学家对心理语言学的隐喻观做了重要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隐喻认知观.因此作者认为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隐喻语言进行研究讨论,将使我们对隐喻语言理解获得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开创了一个“认知”时代。把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认知语言学的诸多理论,给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契机。而文学批评也对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认知语言学家研究人类大脑的认知思维,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认知图式,而认识作家、读者的认知思维,也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挖掘其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关键所在。认知语言学使得文学批评从“形式”走向“认知”,也使得文学批评的四要素达到了空前的和谐融洽。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听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教师的紧要任务之一,文章着重从心理语言学中记忆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听力教学,探寻提高听力教学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隐喻对理解语言表面下的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概念隐喻、视觉隐喻和空间隐喻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并认知隐喻下的思维方式。同时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人们对日常知识与经验概念化的一种手段,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通过对隐喻语言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隐喻语言获得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心理学和语言学两个领域里发生的重要理论和事件,显示了两个学科不对称结合的研究工作如何共同推动心理语言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追溯过去的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将更有利于目前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家对隐喻语言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语用学家认为 ,隐喻语言违反了话语交际准则 ,对隐喻语言的理解包含对语用含意的一系列推导 ,其理解是间接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 ,隐喻是人们对日常知识和经验概念化的一种手段 ,反映了人们较为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对隐喻语言理解并不需要特殊的认知过程。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隐喻语言进行研究讨论 ,将使我们对隐喻语言理解获得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作者提出运用“语言调节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态度与动机”的理论来指导外语教学并提出了 与之相结合的活动教学法。  相似文献   

10.
超语言学理论是巴赫金语言观的核心内容,其精髓又是话语理论。文章回顾和反思了巴赫金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从话语体裁、二语的诗学功能以及二语的社会认知等三方面探讨了他的超语言学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意义,并进一步揭示了该理论对构建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外语教学模式的启示作用。认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应立足于传统文化,引入多种体裁,重视学习者的二语创造性,并最终实现外语学习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写作教材及理论研究,往往默认主体直接运用自然语言思考、写作;按心理语言学理论,写作内孕所用的内部语言应属于心理语言,而非自然语言;写作心理语言的能力决定于更基本的认知能力;其基本功能为:认知把握、预见推衍、意识表征;其基本特点具有片段性、跳跃性、内核性、混含性等;其生发运行围绕主体之意,按一定的规律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出一个改进和完善听力教学的模式,提高大学生外语听力水平,本文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心理语言模式和影响听力理解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解构,这对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建设自己特色,并力图通过引进、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积极的意义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后现代主义放弃了重建理想社会的可能性,将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推向极端,从而,它没有可能构想某个与当下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以下三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型的演替是共生而又互相阐发的:生态学中有机体之间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论消解了环境决定论或者基因决定论的在场形而上学;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的相依性原理、德里达的延异在哲学领域颠覆了逻各斯的在场形而上学;现代物理学消除了物质实在论而代之以关系实在论。  相似文献   

16.
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对大学英语写作的现状及学生英语写作策略的调查,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分析了写作中存在的英语表达能力较差、句型单一且汉式英语句比例较大等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扩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等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研究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客观分析评价其双重效应,寻找对策,正确地引导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指出了后现代主义法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对后现代主义法学作了合理的评析。了解和认真研究后现代主义法学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完善和推进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超越之维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性精神的生成、嬗变和超越现代性精神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后现代性的思想特质。通过对现代性在历史(时间)与现实(空间)的生成和嬗变的理论分析,论证了现代性精神囿于其“工具理性主义”的倾向而意识形态化。认为后现代则力图打破被固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渴望对“超越性”的无限追求,它追求的不是彼岸世界的美好图景,而是那种还超越的意识形态于人本身。后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人本质内部对自由的追求,对既有前提和框架进行的反思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