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讨道光帝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决策,对鸦片战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鸦片问题的摇摆不定.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摆在清廷议事日程上最急迫、最棘手的是如何处理鸦片的问题. 鸦片是具有药物功能的麻醉性毒品,原产地不在中国,由外国商人贩运来华.早在1729年,清雍正帝就颁谕禁止贩卖鸦片.1800年,嘉庆帝颁谕禁止鸦片进口和在国内种植罂粟.由于清政府统治集团的腐朽,禁令等于虚设,鸦片走私日益猖獗.怎样解决鸦片走私进口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鸦片泛滥,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围绕着禁烟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提出的各种禁烟主张反映了不同的阶层、集团和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禁烟人士通过报刊、媒体揭露外国非法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品的大量事实,军阀、官吏、奸商等纵容包庇贩运和制售鸦片毒品的罪恶,抨击政府当局腐败,无能政治,唤起国人对鸦片严重危害性的认识,推动了群众拒毒运动空前开展起来,制约了政府当局的禁烟态度。在讨论中一些论者宣传“渐禁主义”理论和主张也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这场禁烟讨论结果说明,在旧中国社会制度之下烟毒泛滥的社会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烟毒泛滥异常深重,是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毒品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关于禁毒政策与禁毒运动、禁毒运动经验教训、鸦片贸易与走私、日本毒化中国等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拉美扫毒──21世纪面临的挑战蔡焰毒品是危及拉美大陆稳定与安宁的严重政治社会问题:拉美地区的毒品生产经历了怎样的三部曲演变?心狠手辣的贩毒集团有着怎样的内部结构?面对日益猖撅的毒品生产和贩运,拉美国家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取得了怎样的成果?拉美国家的毒品...  相似文献   

5.
论日本在华北的毒品政策及其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占领东北和热河后,大肆推行"鸦片专卖"等毒品政策.华北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把其罪恶的毒品政策推行到华北,在华北伪政权中设立专门机构,通过实行鸦片专卖使毒品生产、交易公开化、合法化,并广设烟馆,诱迫人们吸食毒品.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推行的毒品政策是其整个殖民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6.
晚清以来,鸦片烟毒问题成为近代社会的主要弊病之一。20世纪20年代后,日本取代英国,成为向华贩毒的主要国家,并且越演越烈。沦陷时辽宁地区的鸦片专卖政策是日伪毒化东北人民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地区特色。我们再现历史原貌,能够警示民众,坚决抵制毒品的侵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亚毒品贸易日渐活跃,该地区已成为阿富汗毒品流向世界各地的中转枢纽和贩运通道之一。特别是,毒品贸易与“三股势力”的结合日益紧密,并已成为后者长期稳定的财政来源,这对中亚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对我国的安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边界控管、执法力度、策略调整和国际合作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8.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历来是世界各国的重点保护对象.历史文物对一个民族以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对各民族的自我认识和相互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历史文物的经济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犯罪对象之一.每年盗运文物的成交额已达十亿美元,仅次于毒品贩运.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出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原因,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对中国社会实行了惨无人道的鸦片毒化政策,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历来是世界各国的重点保护对象。历史文物对一个民族以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对各民族的自我认识和相互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历史文物的经济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犯罪对象之一。每年盗运文物的成交额已达十亿美元,仅次于毒品贩运。文物贩运有几个内在特点:1.标的的流转方向大部分是从资源国到市场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如亚洲的中国、印度,中东的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南美的秘鲁、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国际油价冲击和美国、日本等国家进出口贸易量的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选取与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元区主要国家、金砖国家及东盟地区国家,构建全局向量自回归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国际油价及他国进出口贸易量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认为,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均有影响,油价上涨对中国进口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效应;美国、日本进口增加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负效应,相反,美国、日本出口增加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并且两者都对中国进口贸易抑制作用显著;中国外贸对贸易伙伴国进出口贸易波动的反应比对油价波动的反应更加显著。因此,国际油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中国进口,阻碍中国出口;美国、日本两国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显著,美国、日本进出口冲击均对中国进口贸易更具影响力,但是相较于美国、日本外贸冲击,国际油价对中国国际贸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印度、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人均土地资源都较少,消费习惯也相似,同样处于油料及其加工品产不足需的景况。长期以来,日本、韩国一直是世界油料及植物油进口大国,近年来,中国、印度的进口量持续增加,对各自国内植物油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冲击。考察和分析印度、日本、韩国等进口大国的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情况,可以为我国油料及植物油产业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日本通过政策规制、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对外资企业进行控制管理。由此保证了引进外资的规模适当、保护国内的产业、加强技术的引进、掌握经济的主动权,但是这些政策使日本资本的输出与吸收不协调,削弱了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鉴于此,我国在完善外资法律、保护民族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外资的引进,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4.
中日稀土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日稀土贸易中,中日双方都对来自于对方的产品呈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依赖。但因日本稀土进口市场的替代性较弱,且替代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日本对中国稀土产品依赖的脆弱性程度明显高于中国对其稀土产品依赖的脆弱性程度。我国应充分利用这种脆弱性依赖所产生的权力资源,维持和增强国家的战略利益。而日本为保障稀土资源的安全供给,可能会利用它在一切领域的优势地位对中国施加影响,对此,我国应尽早做好准备,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库近十年的数据,对稀土相关产品的国家之间、国际和国内的价格进行全方位分析,发现稀土产品整体价格劣势在2006年之后得到显著改善。但在国别市场上,中国对日本、美国的进出口产品价格表现平稳,缺乏议价能力,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需要在大宗商品上争取定价权;而对德国的价格情况相对日本和美国较好,并在新兴市场如印度、西班牙和新加坡等国具有优势;因此中国需要区分不同出口市场,采取不同策略,在进口方面可以多从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寻求资源,并同时改善生产技术、征收环境税等方式,以有效地改善中国稀土出口劣势。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RCEP对RCEP自贸区内货物贸易的影响,以中国的进口关税为切入点,结合2000~2013年中国海关进口数据和2005~2014年WITS关税数据,研究RCEP关税削减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根据中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的关税承诺,进口自贸区内90%的产品将最终实现零关税,其中来自日本、韩国的进口商品将得到比其他RCEP成员国更大幅度的关税削减或免除; 日本和韩国的中间品、消费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东盟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中间品、资源密集型中间品,均将随着关税削减而增长; 中国与RCEP国家间的产业内分工将进一步深化,产业间贸易也将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对于同为世界上重要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的中国和日本两国而言,获得稳定的石油进口保障对于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两国在石油进口来源上大部分重叠,并存在类似的石油安全战略.获得地缘上临近的俄罗斯所拥有的丰富油气资源是中日两国获得石油供给的最佳选择.文章在进行相关分析与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中日石油进口贸易之间的博弈并非一个静态的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博弈过程,同时提出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粮食价格弹性的角度对中、美、日三国的小麦进出口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随着粮食功能的多样化和粮食供求的影响,粮食进出口价格弹性需要被重新认识。以小麦进出口贸易为例,在价格弹性的理论基础上,从进口价格弹性、出口价格弹性、进出口价格弹性、交叉价格弹性四个角度分别对中、美、日1989~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是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战略阶段。为此,日本进行了多方面长期战争准备,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战略战术思想和作战原则,并在战争中得以运用。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日本的战略目的得逞了。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亚洲最大的蔬菜进口国,近几年蔬菜进口量持续增加。中国作为日本最大的蔬菜进口国,有必要了解日本的蔬菜市场供求和进出口状况。文章论述了近年来日本蔬菜生产消费及进口状况的变化,详细分析了影响日本扩大蔬菜进口诸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