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跃文官场小说的范式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站在非道德化的价值立场,以近乎写实的方式展示日常化、世俗化的官场生活,对官场潜规则进行了生动揭露和深刻剖析,塑造了一批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文人型官员形象;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其官场叙事呈现出一种庄严中蕴涵着荒诞、严肃间透露出调侃、平静中饱含着批判的审美意味.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创作具有很强的范式意义,其题材选择、主题意蕴、人物性格、叙述风格都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官场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官场小说漫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场小说的繁荣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文坛盛事之一。构成此胜景的关键性元素是作者分别从历史理性的重建、人文立场的固守、典型空间的现实性营构与隐喻象征化延伸等三个方面 ,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进行了切实把握并取得较大成绩 ;而此类小说的主要欠缺则在于艺术水准良莠不齐、过分追求可读性导致可写性与意义空间的部分丧失以及缺乏文化批判的自觉与深度  相似文献   

3.
面对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进程及其负面状态的官场文化、官场规则和官场腐败,官场小说创作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政治意义的时代文学选择。但学界对官场小说关注不够,研究仅停留于静态、单调、个别、孤立的评说上。世纪之交出现的官场小说创作,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中已现端倪,后又在90年代中期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中集聚了力量,并最终在世纪之交生成多种创作类型。在世纪之交的时代语境和生存环境中考察官场小说的生成逻辑,能够发现官场小说创作是存有缺失和误区的,应该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化对官场小说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代反腐政治文化在题材和主题上规约着当代官场小说,表现为题材的新闻性和主题的反腐性。同时,传统政治文化包括"官本位"观念、道德自律和权术文化等,也对当代官场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当代官场小说成为折射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很多官场小说将揭示、批判官场文化与贪腐堕落作为创作的重心,同时对官场这一特殊“场域”中的官本位与权力异化以及人性异化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地剖析和挖掘,在社会思想价值层面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化与当代官场小说略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探讨了政治文化对当代官场小说的影响。当代反腐政治文化在题材和主题上规约着当代官场小说,表现为题材的新闻性和主题的反腐性。同时传统政治文化也对当代官场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包括“官本位”观念,道德自律和权术文化,使当代官场小说成为折射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三十年来海外学者(尤其是欧美和日本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围绕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地点、创作时间、画卷主题内容、绘画技法以及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研究者因学术背景不同、学养有别以及该图传世文献的阙如,得出的结论难免存在分歧。尽管如此,海外《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为国内的学者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方法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阎真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出版以来就受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研究者从作品的主题意蕴、文化内涵、人物形象、权力主题、读者接受以及创作缺失诸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梁振华、龙其林《权力那些事儿——肖仁福笔下的权力江湖》一书,对肖仁福官场小说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点,对当代官场小说创作涉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追问和思考,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弗兰克·奥哈拉是"纽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在美国后现代诗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多年来,对于奥哈拉的研究只停留在其诗歌的先锋技巧和语言实验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其诗歌中蕴涵的十分丰富的社会文化因素.文章对奥哈拉创作的社会历史氛围,以及他的诗歌文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特别关注了其诗歌中诗学与文化复杂而独特的关系,并结合诗歌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在作品中观照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萧红以“越轨的笔致”大胆真实地描绘了这些女性在婚恋中怵目惊心的悲剧性生存状态,彻底消解了爱情的甜蜜,颠覆了情爱的愉悦,甚至否定了女性生命创造的内心喜悦及生育创造行为本身的伟大、神圣,这种极其另类的书写与萧红自身的情感经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论赵树理及其创作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里程上,具有超前独创的成就,决非“低层次”地对农民的“艺术迁就”;他的创作方向,体现了我国现代文学审美追求的逻辑发展,因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走向了世界;他的众多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品味、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3.
爱德华·邦德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最受争议的剧作家。他戏剧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暴力的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场面让观众嘘声一片,触目惊心。文章从新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作者特定的人格底蕴和独特的社会秩序观入手,对邦德戏剧创作中的“暴力”主题进行深层探源,发现邦德的创作意图不是为了描写暴力,而是意在通过暴力引发人们的思考,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来构建完美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王士禛作为清初诗坛圭臬,对其诗歌理论及创作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何焯是清初考据学开风气的学者,开乾隆以来考订之风,治学范围涵盖经史子集,学术成果主要保存在大量的批校本中,堪称评点大家,他对王士禛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的研究主要保存在其所批校的《古诗选》及《渔洋精华录》中。何焯论王士禛诗重在揭示其诗作风格及其渊源所自,分析王士禛诗歌中集前人之大成的创作轨迹,从而对王士禛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形成比较完整的历时性认识。强调温柔敦厚是王士禛与何焯诗学思想的共同之处,体现了康熙盛世之治对文学创作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上,对于其散文创作,研究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其3O年代的《湘行散记》等作品,相对忽略了他4O年代的创作。仔细研读沈从文4O年代的散文,发现这些抽象散文与他当时的心态息息相关,可以看作是他在外界痛苦、寂寞、压抑中对于自我灵魂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此,以《七色魇》文集为例,讨论沈从文在4O年代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的新作《蛙》的创作动机和文本,对莫言小说做一次心与心的沟通。首先分析了莫言以前在创作中的特点,并且收集和分析了莫言在创作《蛙》之前的言论,以更加理性的角度来审视莫言的新作。其次,也梳理了《蛙》的故事和文本,希望能够以此回归到莫言创作的原点,从而挖掘莫言在《蛙》的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通过解析庞德诗歌创作和翻译中的仿古特征,探讨其文学观。庞德的现代主义诗学原则已为人们熟知并认可,然而对他“以古为本、推陈出新”的文学观及其创作中一直坚持运用古体语言和仿拟古体诗歌形态的仿古倾向,却存疑很多。本文通过分析庞德不同阶段的作品,阐述其如何以古典诗歌翻译为先导在诗歌创作中灵活地运用古典诗歌语言和体式使其作品具有今韵与古风相得益彰的特点,并由此指出:庞德从灵感到创作都深深侵浸在一种崇尚古韵的意识之中,而且这种意识与其现代主义诗学创新意识交织在一起,二者既冲突又融合;冲突是表面的,融合才是其实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个性特质的成因与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杰出的小说家,也是20世纪世界文坛极具个性的作家。其孤独、困惑、悲观和勇敢的个性特质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思想的形成,进而体现在他的独特文风上,体现在他对自己理想形象的精心塑造上,体现在他的价值取向上。研究海明威的个性特质与创作思想,需要从当时的复杂社会环境、民族文化心理、西方哲学思潮,以及丰富的个人经历等方面,准确分析影响其个性特质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法籍华人学者、诗人、作家程抱一的法语诗歌为例,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融合艺术。分析-/&为:程抱一在深入了解法语的基础上,辨识出汉语与法语间差别及其契合,从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诗歌语言形式,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认同;从文字表意特征、韵律特征和构词特征3个方面可以看出汉语对程抱一法语诗歌创作的影响,其作品既渗透了中国文化精神,也充满了对法国文学的热爱,这是他自觉地将两种文学传统和艺术理念进行创造性的对话和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民族元素在音乐创作中被大量采用,历来就是古典派作曲家们所热衷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在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发展中达到了鼎盛时期。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沿袭了民族乐派创始人格林卡的传统,他的音乐是根植于人民的,他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