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王静西安事变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国共两党由十年内战走向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其中地方实力派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而在当时的地方实力派中,阎锡山在事变前后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几个问题房成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已经过去整整60年。回眸审视历史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变化,深感西安事变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本文就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谈一些看法,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中共中央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张梅玲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采取断然措施,扣押了蒋介石及其随行大员,爆发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60年后再回眸、审视历史的发展变化,更深感其义意重大,影响深远。西安事变的爆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为,...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临潼兵谏”抉择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临潼兵谏”抉择之探析季云飞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自12日“扣蒋”至25日“放蒋”,历时14天。整个西安事变,张学良前后经历了“临潼兵谏”、“和平解决事变”、“送蒋返都”三次重大抉择。对...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爱国力量与妥协投降势力、民主力量与独裁专制势力之间相互抗争、较量的产物,它具有爱国的民族主义与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双重意义。几十年来,史学界从民族主义角度对西安事变的研究可谓非常广泛、细致和深入,而从民主主义角度对西安事变的研究虽已开始,但尚不充分。本文试就民主主义与西安事变的夫系作一粗浅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大方之家。一、民主主义与西安事变的发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题,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中华民族的存(危机越是严重,中国人民的民主诉求…  相似文献   

6.
关于张杨西安事变通电全国的时间判定朱大红西安事变距今56年了,它有力地促进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成为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然而,有关西安事变通电全国的时间问题,许多中国革命史及中共党史的专著的表述是错...  相似文献   

7.
宋氏兄妹与西安事变李昕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人文社科系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是国内各种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必然。而事件的和平解决,则成为中国时局转换的枢纽,显示了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与西安事变蒋文祥在西安事变研究中,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杨虎城与西安事变以及周恩来与西安事变之类的论著已经不少,他们是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动者和有力调停者,确实值得研究。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作为事变主要受动者的蒋介石与西安事变的研究,可以说至今还...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一幕,张学良将军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发动和力倡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在事变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张学良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思想三者交叉的矛盾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张艳 《学术界》2002,(5):213-222
有关西安事变发动过程中 ,张学良对中共的态度 ,以及对蒋介石的态度 ,究竟如何 ,是张学良率先提出“逼蒋抗日” ,还是共产党影响张学良最终在事实上走向反蒋 ,近十年来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尽管已有学者依据扎实的史料 ,提出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解说 ,但时至今日 ,相当多的西安事变史和张学良生平历史的研究者 ,仍旧因循前说 ,即相信个别当事人并不完全一致的回忆 ,和前西安事变史编辑组组长张魁堂先生对此的解说。面对事隔几十年后的个别当事人的片断回忆史料 ,和历史学家从历史文献档案中发掘出来的史料对比出现明显矛盾的时候 ,我们究竟应当相信前者 ,还是应当相信后者呢 ?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不满的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进行多番劝说无效以后,被迫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的内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关键人物蒋介石,为什么会答应张杨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在短时期内其对内对外政策竟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对此问题,过去史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原因这一方面,而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就体现为一个“逼”字。似乎是由于人民的逼,中国共产党的逼,手下将领的逼,日本帝国主义的逼,再加上西安事变张杨这一致命的逼,蒋介石也就终于被逼着改变政策了。由于他的这种转变又恰好是在西安事变,这就使之显得更为被动,使研究的结果也显得较为合理。不可否认蒋介石的转变是被迫的,上述的外部原因也确实是促使其转化的重要因素,但试想,在西安事变的短短十多天里,蒋介石能够如此快地改变一个如此重大的国策,却又没有原有的思想基础,那是可能的吗?如果说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即著名的双十二事变,过去已经四十三年了。双十二事变是中国革命由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过渡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端,这一事变在中国和国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后果。为了追念我一生所不能忘怀的两位战友——杜重远和高崇民,在这里写出他们参与从新生事件到西安事变这一段插曲的经历。下面所记述的资料,极大部分也是和他们两人直接接触中所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发生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它是我国结束内战走上对日抗战的转折点。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以非凡的才能,忠实地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迫使国民党反动派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实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西安事变四十三周年、周恩来同志逝世四周年的时候,本文特叙述周恩来同志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伟大革命实践的一些片断,以表达我们对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事件。它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青海的局势和政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1936年至1937年,正是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重要关头。当时年近不惑的周恩来同志,风华正茂,思想成熟。从12月15日离开瓦窑堡起到1937年9月23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形成的283天中,周恩来至少有223天在离开中共中央集体的条件下,独挡一面,开展工作。这是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中最值得怀念和追忆的时期之一。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衔命来西安妥善解决西安事变问题。但当时中共中央尚未完全确定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方针,这给周恩来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周恩来只能根据现实状况,按照中央…  相似文献   

16.
山城堡战役与西安事变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1月21日至22日,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在甘肃环县以北山城堡地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反击国民党军队追击围攻的战役,即闻名史册的山城堡战役。此役沉重地打击了蒋介石的反共嚣张气焰,稳定了西北的局势,促使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更加坚定了与我党联合抗日的决心,使他们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了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本文对山城堡战役与西安事变的爆发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卢骅 《理论界》2009,(12):97-99
1936年12月爆发的西安事变,是对遵义会议以后基本确立的中共中央应变机制的一次严峻考验,也使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并由此积累了临机决断的丰富经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在以后的革命斗争和执政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前的西安事变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扭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局的关键。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除取决于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及共产党的有力协助外,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态度亦不可忽视,兹述之。一、阎锡山与西安事变的发动的关系阎锡山与西安事变的发动有无直接关系,是个历史之谜。史界有论者引用某些人的回忆云:“据说…阎锡山在背后怂恿张学良反蒋,他说:“老弟,你干天大的  相似文献   

19.
许权中将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共党史人物,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西安围城、陕西靖国军、中山军事学校、渭华起义、西安事变、杨虎城西北军和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活动,而且在其中一些事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其中,许权中将军在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集中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从中梳理和挖掘,可以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西安事变与张、杨的爱国主义房成祥陕西师范大学马列部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领导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充分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操和英雄气概。近年来关于西安事变的史料记述、研究评论、文学作品、影视话剧都肯定张、杨是爱国将领,但有一个共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