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反切,是注音字母产生以前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它产生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历史了。 由于我国古代没有标音符号,所以用汉字给汉字注音就成了常用的方法。在反切法出现以前,人们用的是直音法或读若法。例如:《礼记·乐记》“龙旂九旒”郑注:“旒,音流”;《诗·关睢》“窈窕淑女,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系列论文之一 ,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语音研究是如何兴起的 ,介绍了反切的发明和四声的发现的有关情况 ,分析了中国古代语音研究的兴起与反切产生的关系 ,论证了反切的发明和四声的发现对中国古代音韵学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经典释文》重纽反切结构中存在AB类上字决定律和下字声母区分率两条基本规律,但仍有少量例外反切。从反切类型的角度对这些例外反切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发现:有14例反切并非真正的例外反切,它们有的是切语有误,有的是某字在《经典释文》中的重组类别与《广韵》不同,有的是因为某字在《经典释文》中有重三、重四两读。因此,对这14例的反切结构类型不能完全采用跟《广韵》比较的方法,需根据《经典释文》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论《经典释文》的音切和版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方孝岳先生所著的《六朝书音反切谱系》一书的序言及说明。方先生生前曾对《经典释文》一书加以分析和研究,将此书所录音切按中古韵书所分的韵部加以分类排比,以便与韵书作比较的研究,帮助读者了解六朝时读书音的反切系统。全书按《经典释文》所录经典音切,分为《周易》、《尚书》、《诗经》、《尔雅》、《庄子》反切等各部分。现由李新魁、曾宪通同志将方先生所写的本书序言及说明的主要部分整理录出,加上题目发表。  相似文献   

5.
悉昙字母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考察悉昙字母音节结构、拼合原理并跟汉字反切法相比较,可以看出反切产生不受梵文拼音原理影响。  相似文献   

6.
多音字常读音的研究是汉语语音史中单字音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对反切用字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反切用字具有"表音不表义"的特性。据此也可以证明反切用字中的多音字是用其常读音作切的。前人对多音字作切的改订实例以及我们对《玄应音义》的个案考察,证明对反切用字中多音字常读音的考察具有可行性。多音字常读音研究可以丰富汉语语音史研究,推动不同音系间的比较,有助于古代音韵文献的校勘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反切的变例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与读若、读音、直音、打比方的注音方式相比,它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调查全国各地方言、欣赏古代诗歌押韵、平仄的金钥匙。本文重点介绍《广韵》里反切上字的声母:z、c、s、j、q、x、g、k、h,以及在拼读被切字声母时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反切注音法是我国长时期使用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它的特点是用两个汉字去拼切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用它表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用它表韵和调。《广韵》中的每个小韵都注有表示读音的反切,共3872个。清代陈澧创造“反切系联法”,将《广韵》中这些反切的上字进行系联,得出了当时的声母系统,将其中的下字进行系联,得出了韵母系统。所以从陈澧以降,凡研究《广韵》  相似文献   

9.
比较研究《王三》、《广韵》的反切,有助于全面认识《切韵》、《广韵》音系的继承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特殊反切,有助于观察到语音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细微现象,有助于更为合理地整理其他典籍中的语音系统,因而对中古语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说文540部首,有不少是生僻难识的。而初治说文,部首的今读又是首先要解决的。 说文部首的今读,可依据的只有许慎的“读若”,徐铉的反切和近人钱玄同先生的《说文部首今读》。不过普通读者手中的《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的同治12年陈昌治刻本,部首反切有不少讹误;钱氏所订今读,也有的与反切不合,或者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11.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朱声琦《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汉字形体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反切注音的字典。其中既保留了不少秦汉古音,也记录了魏晋时代一些新产生的读音。《玉篇》还第一次收录了许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有的字当时虽然未有字形...  相似文献   

12.
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直音、反切等方法以及西方学者的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法,《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新中国文字改革的一大成果诞生了。从制定到推行与传播,《汉语拼音方案》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以便《汉语拼音方案》能够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反切比较法和反切结构分析法统计和分析《王三》中的重纽反切,结果发现,《王三》重纽的反切结构具有如下两条规律:1.A、B类上字决定律;2.下字声母区分律。虽然A、B类上字决定律先于下字声母决定律起作用,但A、B类上字的区分率(25.3%)远远低于下字声母的区分率(90.71%)。因此规律2是反映重纽的语音内涵的主要规律,重纽两类的语音内涵表现为介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对《广韵》反切上下字今读和被切字韵母今读关系分析的结果,可以获得古反切今读的简捷方法,即: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须专门的音韵知识和资料,仅仅依据反切上下字今读,便能够推求出被切字韵母今读。 当我们遇到一个古反切需要折合出它在普通话里的读音的时候,旧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传统的,即利用《韵镜》、《七音略》之类的韵图。为此,先要判明反切上下字所属何韵,然后根据属韵在韵图中归字。这是十分麻烦的事。因为,即使仅就《广韵》来说,反切上字虽然不到五百个,反切下字却有一千多,很难记住其中每一个字的属  相似文献   

15.
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母字、麻:韵明母字的,其反切上字也用的是重唇音字。(3)在东三、锺、微、虞、废、文、欣、元、阳、尤、凡作反切下字时,则选择轻唇音字作反切上字。胡三省时代,共同语的标准读书音系统中轻唇音的分化已经彻底完成了,因而他在作音注时,轻唇音反切的上字一律选用轻唇音字,而不像《广韵》那样轻重唇音不分。轻唇音在胡注的演变是奉母已经有清化现象,非、敷已经合流,微母与奉母混同、微母与明母不分的现象也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参考10部宋代韵书,对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和《四部丛刊》本《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反切的差异进行考察,断定真福寺藏本反切有误者15例,《四部丛刊》本反切有误者17例。尤其对两种本子反映宋代实际语音演变11例切语的分析,证明居于强势的口语音系对保守性很大的《礼部韵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拨正了前人认为“《礼部韵略》对音韵学研究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误解,为宋代语音史研究提供了一些切实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反切續释     
反切是汉语言教育上长时期广泛运用的一种主要注音方法,但因古今语音有变化,今人利用反切就不免有困难。前曾写《反切释例》一篇,对反切原则和一些用今音看反切不能直接拼合的这种困难作了解释,这里再解释一些例子。对前人的反切作解释,重要处在于:让运用反切的人,能够根据反切的上下两字的今音,参照解释,求得被反  相似文献   

18.
《尔雅》汉魏古注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五家。《尔雅》汉魏古注无论从《尔雅》版本、古词古义保存、词义辨析、释义方法等方面来看,还是从语词角度考察古代文化内涵、探讨语源来看,或者从探求反切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因此,汉注的筚路蓝缕之功,是郭注得以集大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集韵》共新增重出小韵149个。根据反切用字最小语音差别的分析,《集韵》重出小韵可分为反切下字声母清浊不同、反切上字开合对立、唇音帮组与非组对立、重纽对立以及其他情况等四类。一部分重出小韵的对立,反映了宋初的实际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20.
《汉书·音注》声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注》是初唐颜师古的著作。颜氏在书中为许多字注了音,这是一份宝贵的语音材料。整理这份材料对于我们研究初唐时期的语音、探讨《切韵》的性质以便更好地利用《切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份宝贵的语音材料还未引起音韵学界足够的重视。就公开发表的成果来看,只见过钟兆华先生作过较为具体的研究。钟先生曾于六十年代在音韵学前辈陆志韦先生的指导下,对颜师古的反切作了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